“绿色崛起”中的云南普洱

26.09.2017  09:23

  “普洱GDP增长11.3%、建设全国唯一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贫困人口减少52.7万人……”9月25日上午,“砥砺奋进的五年”普洱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普洱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在会上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上半年 普洱GDP增长11.3%

  五年来,普洱始终坚持用发展的思维和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着力破瓶颈、补短板、强支撑、惠民生,在全市上下树立起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共识,奋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发展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事关普洱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进入顶层设计、重大项目挤进国家和省规划盘子,开创了大投入、大建设、大联动、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局面,普洱在云南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发改委出台17条政策、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27条政策支持普洱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10个县(区)纳入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城市”。

  普洱市委副书记陆平表示,“十二五”期间,普洱市GDP年均增长12.3%,GDP和人均GDP实现翻番。2016年,GDP增长10.2%,居全省第5位。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3%,居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居全省第2位;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9.9%,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3位。普洱成为全省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普洱全力打通“物理高速路”和“信息高速路

  陆平介绍,五年来,普洱全力打通“物理高速路”和“信息高速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大干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响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攻坚战。

  7条(段)高速公路列入省“十三五”建设规划,墨江至临沧、思茅至澜沧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在建和通车高速公路里程1012公里,总投资达109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0.2%和11.4%;玉磨铁路(普洱段)建设全线推进;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普洱已拥有两个支线机场。景东支线机场列入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景谷、镇沅、江城、墨江4个通用机场已获准开展前期工作。

  到“十三五”末,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从中心城区到各县城2.5小时交通时空圈,告别铁路空白历史,初步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重要综合交通节点。

  普洱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胡良波表示,“十三五”期间,普洱将全力破除交通基础设施瓶颈,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普洱“追赶跨越、绿色崛起”提供支撑。

  公路方面,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实现2020年县县通高速,普洱市“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高速公路总里程769公里,“十三五”末,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超1000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12.5%;总投资1053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11%。截至目前,普洱已开工建设了景东至文东、南涧至景东、墨江至临沧、思茅至澜沧、景谷至宁洱等5条高速公路,总里程479公里,总投资677亿元;今年还要开工建设芒市至孟连、勐醒至元阳、振太至景谷3条高速公路。明、后两年还要规划建设思茅至整董、朗勒至勐海、富本至朗勒等高速公路,实现市中心到下辖各县城“2.5小时交通时空圈”。

  铁路方面,“十三五”期间,普洱的目标是建成连接泛亚铁路东线、中线、西线的区域性铁路网。目前,已经全线开工玉磨铁路,预计在2021年全程通车;已经完成连接泛亚铁路中线、西线的大普铁路(宁洱至临沧段)的预可研工作,现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力争在“十三五”中后期开工建设;正与红河州联合开展泛亚铁路中线连接泛亚铁路东线的宁洱至江城至蒙自沿边铁路预可研前期工作;明年上半年将启动宁洱经镇沅经景东至楚雄连接四川攀枝花铁路的预可研工作。

  机场方面,围绕把普洱建设成国际次区域康体养生中心的目标来规划布点,今年5月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客座率接近90%,并得到东航和其他航空公司的关注,有望10月份以后开通每天2个航班。景谷通用机场将于今年10月份启动建设,思茅机场改扩建也将于年内启动。“十三五”期间规划的景东支线机场已经开展前期工作,镇沅、江城、墨江和糯扎渡水上机场等通用机场选址工作已基本完成。

普洱:全国唯一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普洱以全国唯一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强化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在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上算政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率先在全国推行绿色经济考评制度,出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绿色评价标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1打造全国知名的大健康食品供应基地

  陆平说,坚持“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唱好“林草戏”,向山要产业、要生态、要效益,打造全国知名的大健康食品供应基地。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坚定不移抓标准、抓品牌、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建成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打造特色庄园12个,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00万亩,山区农民来自林下经济收入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培育了一大批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获得有机认证企业数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前列,有机茶园面积达30万亩,居全省第一,咖啡面积、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十二五”末,普洱市绿色GDP占比达90%以上,农民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成为富民强市的有力支撑,呈现出结构变“”、模式变“绿”、质量变“”的发展势头,牢牢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起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大山”,收获了百姓富和生态美“两个成果”,为推动绿色经济从试验上升到示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2普洱成中国养老养生购房热门目的地

  大力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成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3个国家4A级景区,开通5条边境旅游路线,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普洱着力擦亮“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荣获“2016年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环境、社会秩序、文明素质等大幅提升,外地特别是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居民纷纷到普洱购房养老养生,2016年中心城区外地居民购房占到了16.1%,今年上半年达25%。

 普洱贫困人口减少52.7万人

  资料图:普洱西盟县勐梭镇秧落村博航八组保留的石棉瓦房与新房形成强烈对比。

  普洱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普洱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市10县(区)均为扶贫开发片区县,2011年末有贫困人口88.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

  陆平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求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脱贫攻坚上,牢固树立抓脱贫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使脱贫攻坚有利于发展,发展成效体现在脱贫攻坚上,做到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变成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过程、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变成农业农村蜕变与发展的过程、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变成农民素质大提升和内生动力大增强的过程。

  截止2017年8月,全市贫困人口下降至35.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下降到16.8%。

 

普洱茶成普洱最亮丽名片

普洱市景迈山茶农在采摘茶叶。 刘冉阳 摄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卫东表示,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云茶产业的战略部署和擦亮普洱茶“金子招牌”指示要求,致力于变“世界茶源”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着力在抓标准、抓品牌、抓融资、抓庄园、抓“互联网+”、抓整合6个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探索追赶跨越、绿色崛起的发展方式和路径。

  2016年末,普洱市茶园面积164万亩,干毛茶产量10.67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03.4亿元,面积、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有茶叶企业2173户,茶产业覆盖130万茶农(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茶农来自茶产业的收入人均达4045元,占到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通过多年的努力培育,普洱茶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小微企业和茶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成为普洱最靓丽的名片。

云南普洱茶。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率先开展生态基地建设,普洱全面提升茶叶品质,让茶树真正“返璞归真”。普洱制定了《普洱市茶园施用农药化肥目录》,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标准的农药、化肥投入茶园;引导全市生态茶园有机转换,全市进入转换期和通过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29.5万亩。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在中国的第一个“有机茶示范基地”落户普洱。

  率先注重标准制定认定,普洱建成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了云南首家直通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机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普洱分中心,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联盟企业标准。在云南省获得的583个有机认证证书中,普洱就占了148个,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十。

  率先拓展新领域新业态,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两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线上交易额达12.6亿元。云南普洱茶交易中上线运营,此外,积极开展好茶企业“新三板”挂牌服务。龙生茶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二家、普洱市第一家上市茶企业。

  率先发起成立产业联盟,以景迈山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了企业诚信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和企业标准,建立了产品可追溯平台,初步探索出必须具有“准入证”、“出生证”、“资格证”、“许可证”、“身份证”的“五个特定”抱团发力打造品牌之路。

  率先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加工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使产品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控,提升了普洱茶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率先探索融合发展模式,抓住国家打造特色小镇和省农业厅支持普洱建设茶产业链融合示范区的机遇,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成为云南省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首家获批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计划打造世界首个普洱茶全产业链示范特色小镇。

  “创文”让普洱美丽

  普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鸿彬表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的最高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自2015年普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成为普洱历史上社会参与面最广、动员最深、氛围最浓、影响最大、最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民心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新局面。

  环境卫生更整洁。开展“烟头不落地,茶城更美丽”“垃圾革命”等主题活动,综合治理期间清运垃圾4万余吨,清理小广告96万份。

  街道小巷更通畅。打通断头路3.5公里,铺设地砖6万多平方米,新划道路标线48万米。

  交通出行更安全。新增车位2.2万个,安装人行车行隔离栏46千米,中心城区交通事故发生同比下降40%。

  居民小区更宜居。实施居民小区环境整治工程,推进主城区414个小区的环境整治,小区生活环境得到整体大提升。

  市场管理更有序。整治清理占道经营、乱摆乱放、乱贴乱画108.1万件,社会诚信水平明显提升。

  城市面貌更靓丽。主城区提升改造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栽种和摆放鲜花150余万盆(株),装灯率达100%。

  志愿服务更长效。注册登记志愿者超建成区总人口17%,1000余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

  先进典型更涌现。涌现出“八一勋章”获得者印春荣、“最美司机”李志逵等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社会风尚更文明。文明新风洋溢全城,小孩给礼让车辆鞠躬引起广泛关注,视频点击率突破4000万次。

  公共秩序更优良。公共秩序进一步规范,人际关系和谐清新,2017年上半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测评排名全省第一。

  城市管理更精细。通过“划片、包街、帮点、联片”方式对城区实行无死角、无盲点挂钩管理。

  政务环境更优化。20天完成三个烧烤城的搬迁建设,市政务服务中心测评满意率达100%,2017年上半年“政法队伍执法满意率”全省第一。

  城乡建设更协调。兴边富民、美丽乡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生态效益更显现。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2016年,全市绿色GDP达527.98亿元,占GDP比重达92%。

  经济发展更快速。2017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速全省第3,固定资产、民间、工业投资均居全省第2。

  民族团结更紧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更好地传承弘扬,全国第一所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在普洱挂牌。

  文化自信更增强。《快乐拉祜》《天赐普洱》《佤部落》等一批文化精品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城市品牌更响亮。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2016年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地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城市”。思茅区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辐射影响更广泛。老挝、越南、缅甸三国相邻省区纷纷到普洱取“文明经”,中华文明影响力日益增强。

  (新闻君综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