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保护“母亲湖”

28.05.2015  16:34

清理河道 通讯员 段琦 摄

水质提升 本报记者 庄俊华 摄

保护洱海从小抓起 通讯员 段琦 摄

      本报记者 庄俊华

      洱海,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大理人民将永远铭记,1月20日清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理市古生村视察洱海生态保护情况,走上木栈道,湖水荡漾,苍山云绕,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大理人民将永远铭记,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一直关注和牵挂着洱海的保护与治理,多次赴大理专题调研并提出明确要求、给予具体支持,让大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下硬功夫永葆洱海清

      4月11日至13日,省委书记李纪恒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调研时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强力推进,确保苍山洱海青山永在、碧水长流。

      李纪恒就做好洱海综合治理和保护工作提出6个“下硬功夫”:要在规划编制和执行上下硬功夫;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硬功夫;要在确保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安全上下硬功夫;要在铁腕治污、依法治湖上下硬功夫;要在严明责任上下硬功夫;要在全社会监督上下硬功夫。

      “我们要以习总书记在洱海边‘立此存照’为军令状,保护好洱海一泓清水,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厚爱,不辜负全州各族人民的希望。”州委书记梁志敏、州长杨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分别挂钩大理市湾桥镇、双廊镇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各地全面推进6个“下硬功夫”。

      4月17日,大理州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李纪恒的重要指示,研究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全州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李纪恒的重要指示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及时传达,广泛宣传,认真领会。要突出工作重点,按照李纪恒对洱海保护治理6个“下硬功夫”的新要求,下大力气,逐项狠抓落实,实现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新突破;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好李纪恒对大理的各项工作要求,推动全州跨越发展;要强化责任担当,明确责任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确保各项落实事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梁志敏、杨宁负总责,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分别牵头,相关县市和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具体负责,明确分解任务,细化落实措施,对6个“下硬功夫”的29项工作任务逐条分解立项,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落实措施。

      5月15日,大理州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情况汇报,就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再分析、再部署,严格落实洱海流域网格化管理责任制。5月19日,州委、州政府召开州级部门挂钩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会,全面落实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各项任务。

      “我们对立项工作落实情况全程跟踪,专项督查。”大理州委督查室主任李德琦介绍,全州上下狠抓工作落实,规划编制和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安全、铁腕治污和依法治湖、严明责任、全社会监督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截至5月中旬,通过日常环境巡查和专项执法检查,查处违法案件41件,排查排污口1458个,封堵801个,取缔违法排污口14个,对洱海流域涉嫌破坏环境资源行为“零容忍”。

      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介绍:“1至4月,洱海水质总体保持在Ⅱ类,与去年持平。

      打赢综合整治攻坚战

      “时不我待,迅速行动起来,集中一年的时间,打一场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4月24日,大理市委书记孔贵华在全市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上说,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整治,坚持依法依规开展整治,坚持铁腕执法开展整治,坚持疏堵结合开展整治,坚持标本兼治开展整治,坚持利益导向开展整治,坚持发动群众开展整治。

      为进一步加强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大理市政府从4月24日起采取7项措施对洱海流域农村宅基地“铁腕”整治。有关负责人介绍:“凡是在洱海流域农村宅基地专项整治通告发布之前已经形成的手续不完整的建筑,必须依法进行整治、进行规范管理;凡是在洱海流域农村宅基地专项整治通告发布之后出现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拆除一起。

      “昔日满耳充斥的建筑噪音没有了。”记者近日走进洱海之滨的双廊镇,看到村民正在清理滩地和水面,让“湖清、水洁、岸美”。双廊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施俊康介绍,沿海4个村的120多个在建项目已经“叫停”。从5月起,开展为期1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科学规划、依法建设,铁腕治污、强化保护,控制总量、杜绝增量”,重点对私搭乱建、污水乱排、非法经营、交通拥堵等情况进行整治,努力实现人居环境优美、开发建设有序、市场秩序良好、资源利用合理的目标。

      走进大理镇才村,映入眼帘的是两台挖掘机正在施工,占地8亩的“多塘截污系统”初具雏形。副镇长杨振超介绍,去年在龙龛中村的多塘截污系统实践表明,以头塘、中间塘、尾塘形成生态净化的“土办法”,投资少、效果好,可以解决“大问题”。目前,全镇推广龙龛中村的经验,在才村等村庄建设14个“多塘截污系统”。

      “违法排污和私搭乱建长期让人头疼,我们现在推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制,镇领导包村、职工和村委会干部包村民小组,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让矛盾在萌芽状态就得到化解,干群关系也更和谐了。”喜洲镇党委书记洪玮介绍,全镇的清垃圾、清畜禽粪便、清河道沟渠和控洱海用水、控“两污”入湖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目前,全市建立了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局长李文标介绍,以双廊、挖色、桃源、金梭岛等区域和环洱海、大丽路、大凤路沿线及主要入湖河道为重点,环境保护和违章建筑、市场经营秩序、交通秩序、消防安全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

      全力提升入海河流水质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正在洱源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以提高入洱海河流水质为核心的环保工作,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3月24日,洱源县委书记杨承贤在洱海流域网格化管理责任制现场推进会上说,要结合镇情、乡情、村情、社情,创新思路,积极落实,做出亮点、做出成效。5月19日,在洱源县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工作推进会,杨承贤再次强调,“围绕目标抓水质、强化责任抓落实”。

      如今,一场“治水战役”正在有序推进。

      ——抓河道治理,25条入湖河流的整治责任,落实到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沟渠;全面打捞河道垃圾漂浮物,让河流及两侧50米范围内无垃圾、无粪堆、无厕所、无拥堵;开展河道大排查,减少河道沿岸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雨季前水环境综合治理。

      ——抓垃圾收集清运。洱海流域6镇(乡)环境卫生垃圾清运综合大整治,做到“日产日清、常态保洁”;完善“政府补助、农户缴费、袋装收集、定时清运”的农村垃圾清运模式,促进垃圾清运高效运行;加快牛街上站等4座垃圾中转站建设,确保6月底全县6座垃圾中转站全面正常运行。

      ——抓污水收集处理。加快2014年度18个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扫尾,启动2015年度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建设。加强对已建成的县城污水处理厂、5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和17个村落污水处理收集系统运行状况、处理效果的监管和巡查;建立水资源联合调度机制,确保境内河流充分进入已建成湿地、原有水库等天然湿地系统。

      ——抓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依托顺丰有机肥厂建成的生产线,制定完善收集补助措施和标准、考核管理办法。加强10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的运行维护,加快右所、凤羽畜禽粪便收集站点建设。

      ——抓“泡田水”漫灌处理。洱海流域6镇(乡)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科学调控农业灌溉用水;各镇(乡)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水管员,杜绝“泡田水”直接排入河道。

      ——抓环境执法。县环保执法治安大队和6镇(乡)执法中队加大了巡查检查力度,特别是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等行为。

      记者在洱源县西湖乘坐小木船,犹如置身“江南水乡”,湖水清澈,风景如画。右所镇党委书记李培钧介绍,全镇实行“党政同责、属地为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要使镇内两个湖、3条河、5条沟渠的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质稳步提升。

      走进茈碧湖镇梨园村,树木青翠,空气清新。村党支部书记阿福忠高兴地说:“我们村比过去漂亮了,大家的环保意识更高了,没有人会到湖边洗衣服、倒脏水。

      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龚双斌介绍,洱海流域各镇(乡)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洱海保护“河段长”责任制及“三清洁”活动成果,努力实现洱海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沟渠、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的范围和区间全覆盖,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呈现出“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人人在行动”。

      新闻助读

      保护治理实现10大突破

      ●依法治湖有突破。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并且出台配套实施办法,把洱海保护范围从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径流区。

      ●管理体制有突破。健全州、县市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体系和流域保护管理机构,配齐流域乡镇工作站所和专职领导,完善“公、检、法”执法机构。

      ●工作思路有突破。正确分析形势,明确了“标本兼治,当前突出治标,突出抓好截污和治污”思路。

      ●生态补偿有突破。大理市和洱源县签订洱海保护治理结对共建协议,由大理市给予洱源县1500万元生态补偿金,专项用于洱海源头的截污和湿地建设。同时,大理市将畜禽粪便、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费和专业渔民补助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季度进行补助。

      ●污水处理有突破。保护洱海“2333计划”已经投入资金18亿元,建成62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恢复建成湿地10475亩,完成灵泉溪、弥苴河、凤羽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建设。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共完成投资21.5亿元。

      ●垃圾清运处理有突破。全面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去年发动干部群众970多万人次,清运垃圾78万吨,初步建立起“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长效机制。

      ●严管严治上有突破。坚持重拳出击,重典治污,强化综合执法,洱海保护“零容忍”态势初步形成。

      ●面源污染治理有突破。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完成1300亩蓝莓及2.25万亩花卉种植,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万亩,实施1万亩农田有机肥代替化肥试点工作。

      ●财政投入有突破。州财政安排1亿元,大理市安排2亿元,洱源县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洱海保护治理。

      ●全民动员有突破。制作洱海保护治理公益广告宣传片和主题歌曲,编写地方环保教材,“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宣讲活动”等丰富多彩。本报记者 庄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