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青龙街古道遭"人祸" 云南还有哪些古道亟待保护

16.02.2016  09:52

青石古道 穿越千年今安在

修缮前的青龙街 春城晚报 记者 崔敏 摄

刚刚被挖机挖过的青龙街 春城晚报 记者 崔敏 摄

原摩崖石刻 春城晚报 记者 崔敏 摄

电脑版刻字体摩崖石刻 春城晚报 记者 崔敏 摄

因地下管网改建,日前,保山市板桥镇青龙街青石古道被挖掘机损毁。这看似孤立的“保护失位”个案,折射出的却是文物保护“顶层设计”与“实际保护”脱节的普遍现象。人们在对青龙街深感惋惜之际,也开始聚焦省内硕果仅存的青石古道现状。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穿越的重要省份,云南还有哪些古道隐秘山林亟待发掘?现存的丝绸古道如何做到“发展”与“保护”的和谐统一?如何更专业地保护,如何更严厉地问责,业内人士认为,“顶层设计”必须与“现实保护”无缝对接。

遗憾

没躲过人祸的青龙街

青龙街长875米、宽8.6米,是板桥镇的核心区域。这里自西汉以来就形成集市,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彼时的青龙街马店、裁缝店、餐馆、茶馆鳞次栉比,马帮川流不息,骡铃悠扬,一排熙来攘往的繁忙景象。至民国时期,板桥集镇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逢甲巳五日一街,入市约四万余人,繁盛为全县之冠,为迤西一大集市。

云岭山脉间蜿蜒前行的南方丝绸之路,在保山市板桥镇留下了一段老街——青龙街。一个多世纪里,青龙街凹凸不平的路面已被南来北往的商客踩得光滑而坚硬,没有牌匾的老茶馆被烟熏得深邃而斑驳,“四宝斋”银楼的乌铜走银亘古传承,“芝兰轩”和“桂香楼”两家传统糕点店仍是记忆中的古早味。现今,这4家店的技艺已成为省、市、区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料记载,板桥街曾频发火灾,严重时殃及半条街。当地风水师认为,板桥街向北分出两条道路,犹如一个“”字,加之街两边各有两个村落,犹如两点,整体形态便成了“”字,火灾因此频发。为截断“火源”,村民们凑钱在街道上方修建一座过街楼,请魁星来保安全。而为在名字上压住“火气”,板桥街也改称青龙街。

然而,压住了“火气”的青龙街最终却躲不过人祸——日前,这条西汉时期就已存在的古街道因地下管网改建,路面青石板遭到挖掘机严重损毁。记者实地走访后了解到,这本是一项基于保护的修缮项目,但施工单位的不当施工方式造成青石路面损毁,已被当地政府责令停止并追责。

记者从板桥镇党委副书记杨海花处了解到,自上世纪80年代修缮后,青龙街南段很多路段已破损不堪、污水横流。去年,经过多方论证和筹备,板桥镇党委和政府通过积极申报,争取到了包括财政和环保等配套资金,对青龙街进行修缮。此次动工的南段约350米,工程于2015年10月启动,预计今年7月完工。具体施工方式是先将原来的路面撬开,将青石板一块块保存好,接着将生活水管等入地,再建设新的下水道、污水道和人行道,并新增垃圾收集设施和路灯。完成上述工程后,再根据修旧复旧的原则,比照老照片,将原有的青石板嵌回到原来的位置。但令人遗憾的是,良好的初衷,却因为“野蛮施工”面目全非。

批量复制的摩崖石刻

地处保山市与永平县交界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为藤篾桥,之后改为木桥,得名霁虹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铁索桥,清康熙年间重修。1986年之前,它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所在位置是西汉时期的兰津古渡。

无独有偶,与青龙街遭受“异曲同工之劫”的,是同样位于保山境内的霁虹桥以及周边的摩崖石刻。

500多年的风雨中,霁虹桥屡遭灭顶之灾。据统计,截至滇缅公路通车的1938年,霁虹桥就被澜沧江卷走10余次,重建和大修达19次。1986年,霁虹桥15根铁链被冲断,桥亭冲毁。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保山市洞经协会募集资金12万元,在原桥上20米处重新架设长120米、宽2米的钢索木面板桥,取名“尚德桥”。2007年,尚德桥复建项目完工,成为一座造价772万元、单跨柔性钢悬索桥。

霁虹桥周边的摩崖石刻,更记录了才子佳人途经时留下的千古绝唱。既有杨升庵、担当和尚等名家的手笔,也有明代永昌(今保山)人张含的《兰津渡》经典名句。随着小湾水电站蓄水,这些汇集了名家才思慧想的“原版摩崖石刻”无奈地向后人挥手告别。尽管2015年摩崖石刻得到复制重现,但统一的字体、鲜亮的颜色,让外界一度质疑这仅仅是一次电脑排版的批量复制,与原版石刻流露出的诗人情怀相去甚远。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