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昆明责任

27.03.2020  10:10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面对面指导云南工作,充分体现了对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殷切期望,为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时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作为云南的省会中心城市,昆明各级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全面抓好贯彻落实,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不断把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握紧新发展理念方向盘

尹  峻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南考察。这是继2015年之后,总书记第二次到云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体现了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对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昆明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围绕八大产业和全市188重点产业发展,实现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2015年至2019年,昆明GDP年均增长8.3%,2019年昆明GDP总量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较2018年的第17位前进5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取得新成就。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昆明市在发展战略层面促进生产力不断提升与发展。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中明确阐述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且生产力具有质量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充分诠释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昆明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遵循新理念制定发展战略,《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促进条例》《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2019年度行动计划》等发展战略文件的实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一个枢纽”“四个中心”“三大品牌”建设的全力推进,为扩大开放、聚力创新、培育新动能、持续增强发展优势创造了良好条件。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昆明市在经济结构层面持续优化产业体系。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阐释了结构平衡的重要性,指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必然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中关于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指示精神,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昆明市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牛鼻子,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通过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良性循环,构建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至2019年,大健康发展趋势良好,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9%;大旅游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8.66%;大文创实现突破发展,文创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其中2017年、2018年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2019年昆明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4.2∶32.1∶63.7。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昆明市千方百计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揭示了产品、服务质量提升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必须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勇于创新。这一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昆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13%;有10项改革举措在全国范围得到复制推广,全面深化改革连续5年在云南省改革考评中位列第一;金砖国家技术转移合作中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等创新资源聚集发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政策、机制、科技等各领域的创新,有效提升了昆明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领域,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近年,昆明先后获联合国人居署“国际花园城市”E类金奖、“世界春城”全球第一、全球避暑名城中国榜首和“中国美好生活指数十佳城市”等殊荣。

昆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进一步把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到经济建设全过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可以预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昆明的综合竞争力、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等将在“十四五”时期呈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作者为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奏响绿色生态发展主旋律

高 军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来云南考察工作,距上一次来云南刚好相隔整整五年。五年来,昆明各族人民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励精图治,谱写了生动的绿色生态建设壮美篇章。

五年来,昆明始终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基调。生态兴城市兴。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云南要当好生态建设排头兵。聚焦昆明五年来城市建设的成就,打好绿色生态牌始终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主基调。让市民最为引以为豪的头件大事就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水变得不再浑浊不堪,水体已经从劣V类提升为Ⅳ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另一重大变化是生态环境分区治理成效显著。过去因矿产资源过度开发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东川区,发起了生态修复和精准扶贫的总攻战。经过五年建设,生态修复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今不仅变得绿意盎然,还于2018年提前两年彻底摘掉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为2020年昆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不仅昭示着昆明的未来,从中也透着科学的光芒。

五年来,昆明始终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动力。生态兴产业兴。市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开启了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动力的转型之路。以此为契机,昆明制定了发展文化创意和大健康产业规划,昆明产业转型发展有了升级版。时至今日,文化创意和健康产业已经形成一定影响,总体规模占到昆明全部增加值的三分之一强。以绿色生态化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昆明产业动能转换的又一力作。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下,有色金属、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具有高精尖技术含量的传统品牌重现光彩,产品得到业界的青睐。更主要的是原来一些属于前端和辅助性的传统产品因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变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终端和主力产品。

五年来,昆明始终把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实现全域国际化的主战场。生态兴开放兴。走向全面开放,提高世界知名度、享誉度,向着全域国际化迈进是昆明市委、市政府历来所着力的。市委十一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了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建设目标更加具体化。如今的昆明,国际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昆明斗南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成功跻身世界三大花卉拍卖交易地之列,连续多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流、交易人次居全国第一,鲜花当天就能到达世界各大主要城市,真正成为中国花卉的“市场风向标”和“价格晴雨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年运送量达5000多万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35位,全国排名第六位。五年来,昆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澜湄区域合作走深走实,孟中印缅走廊和泛亚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化色彩的经贸项目落地开花。昆明南亚博览会永久落地昆明,与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交替举办,昆明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坚实。

回顾五年的建设发展成就,可以看到,昆明的发展离不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贯彻与落实。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又一次对云南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转化为促进昆明建设发展的实质动力,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希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脚踏实地,不懈拼搏,以百倍干劲,激发出全体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把昆明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而努力!

(作者为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写好市域治理现代化大文章

李美婷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也是推进市域治理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昆明作为多民族聚集的边疆省会城市,理应走出一条昆明特色的市域治理现代化之路。习总书记也曾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城市居民小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单元,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元、最末梢神经,小区的点滴变化都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小区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事关城市的文明程度,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必须下大力气做好的“大文章”。

2019年底,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针对全国36个城市的148个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的调查报告:《国内部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调查体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小区居民对超过三分之一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满意度“不及格”;部分小区前期物业服务与开发商合谋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形成事实垄断;部分住宅安保人员形同虚设;业主委员会建设和作用发挥有限,业委会与物业企业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总之,从《报告》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我国物业服务质量总体水平偏低,无论是设备设施、绿植、垃圾等“”的管理,还是在安保、门禁、信息公示等“”的服务方面,与居民对美好小区环境和美好生活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区居住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

以上问题,昆明市的小区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作为边疆多民族聚居城市和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重要门户,异域文化的交汇交融使得昆明的小区治理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和多元多样的局面。因此,在昆明全力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市域治理现代化路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背景下,加强完善“小区治理”,提升“小区治理”水平,不断优化居民居住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小区治理”作为市域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既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也是重点和难点。在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征的背景下,加强和优化“小区治理”更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办好民生实事中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的切实体现;也是加快基层群众自治,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治理、人人共享格局,让居民有更多、更直接获得感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

在昆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加强和完善“小区治理”,要善用党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切实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党建工作进小区,“党员在小区”,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百米”,激活城市党建“末梢神经”,把党的组织延伸到楼道里,把党的活动办到党员中心户的客厅里,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精确度与时效性,高效统筹小区治理各种资源。要加快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居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加强小区自治组织培育与发展,凝聚小区治理合力,激发小区治理活力。

(作者为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百花园

陈勇强

马克思认为,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系统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昆明市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城市。昆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融荣与共为指导思想,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结出丰硕成果。

昆明市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置于重要位置,成立创建“九进”指导组,将创建工作列入重大目标任务,建立推进示范市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齐抓共管、广泛参与”新格局,加大示范市创建资金投入力度,2010年以来每年各级财政统筹投入民族专项资金达1亿多元,市级民族专项资金预算在全省州市中位列第一,为创建提供有力保障。

昆明市始终坚持文化融通,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昆明市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在主城区建成多个大型文化广场,在县区建成1800余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有力提升市、县、乡、村四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建设省、市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传统文化之乡3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8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8个和示范学校6所,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打造“火把节”“花山节”“泼水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品牌。各民族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实现交流融合。同时,昆明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红石榴”主题街区,挂牌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增强共同体意识,着力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昆明市始终坚持把国家支持与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把加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昆明市培育发展了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禄劝茂山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等一批特色园区,石林县荣获“全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东川、禄劝、寻甸3个民族自治县相继脱贫摘帽,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同时,昆明市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县县等级化、乡乡油路化、村村都硬化、小组通达化”目标;加强教育事业建设,民族地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建成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195所,东川、禄劝、寻甸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民族地区县级人民医院100%建成二级甲等医院,100%的乡镇卫生院实现达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民族地区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各族群众福祉得到有效提升。

昆明市紧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主题主线,“九进”“十工程”打造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极具特色的示范创建模式,成功创建10个全国示范单位、64个全省示范单位、567个市级示范单位、各级命名示范创建单位2127个。这一条富有边疆省会城市特色的创建之路,得到中央和省的肯定。迈入新时代,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导,昆明市各族儿女将继续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贡献蓬勃力量!

(作者为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迈出滇池保护新步伐

李志杰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而早在200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就曾考察过滇池治污工程。两次考察滇池,说明他时刻牵挂着滇池的治理。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治理,滇池水质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滇池全湖水质在2016年首次从劣Ⅴ类提升为Ⅴ类,2018年又上升至Ⅳ类。当前,在滇池水质明显好转的形势下,应当以此为基础推动滇池治理再上新台阶,实现滇池保护的总体目标。为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生态文明思想,将滇池治理从以往主要围绕水质改善向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系统转变。

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生态化。切实落实《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关于一、二、三级保护区禁建、限建、改扩建的规定。建立完善滇池生态保护红线外与城市发展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在环湖城市建设中,主城、呈贡、马金铺、晋城、昆阳等城市组团之间要形成生态隔离带。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将建筑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留出绿化用地。通过城市公共绿地和林地建设,驻留雨水,防止水土流失和雨洪发生,使城市自身的调节功能能够发挥出来。

促进人口科学发展。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大系统中,人口问题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要按照市委“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的要求,控制滇池流域人口过快增长。同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完善全民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使经济增长从过于依赖矿产资源和能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上来。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重城镇轻农村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努力提高广大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升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动员社会力量,推进滇池流域采石、采砂、采矿、取土、砖瓦窑地等“五采区”以及石漠化、难造林地的治理,修复西山、玉案山、长虫山、梁王山等滇池面山受损山体,恢复其森林植被和水源涵养功能。在松华坝水库、宝象河水库、大河水库、柴河水库等水源涵养区,通过封山育林提高森林的丰厚度和水源涵养功能。

加强入湖河道及水系保护。整治滇池补给河流的入湖河道,实施清淤疏浚,增强行洪功能;对污臭严重、重金属含量高的底泥进行清除,逐步恢复河道功能。河岸治理以生态护岸为主,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采用自然或半自然的方式护理驳岸。在有条件的河道实施斜坡式断面改造,坡面采用水生植物和灌木等护坡,形成水陆生态交换系统。

保护好滇池土著水生物种。不断开展向滇池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土著鱼的活动,逐步恢复滇池土著鱼类种群数量,维护滇池水生生态平衡。不断减少对滇池自然湿地系统的人为干扰,逐步修复其生态功能。加强对鱼类栖息和产卵湖湾的保护。划定一些滇池特有鱼类物种的栖息地并加强保护,使其成为鱼类产卵的“保护湾”。

推动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滇池流域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经济中心,必须处理好滇池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把生态化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努力将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流域的可承载范围内。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采用新技术发展生产力,通过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的产业群,增强产业的关联配套,构筑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促进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减小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实施清洁田园工程,农业种植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积极推动养殖业向集装箱工厂化养殖、池塘内循环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转变。

(作者为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以滇池治理为突破口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滇池水生态的变迁与昆明城市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政府
2019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综述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政府
昆明市2019年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明显优化
日前,昆明市统计局官网发布2019年昆明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昆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75.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