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首战务求必胜 县域经济站在起飞风口
日前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会,再次擂响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鼓点。省委书记李纪恒告诉大家:这是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又一个重要会议。为何这样说?
从问题说起
2015年12月10日,这个日子应该被记住。
这一天,我省召开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出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动员令——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省574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掉穷帽。这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军令状。
今年是开局首战,其示范带动意义不言自明。总体来看,各地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保持了良好势头。但昨日的视频会议发出了一声提醒:不能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一些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会议列出了“问题清单”:
1、精准扶贫不到位。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还存在优亲厚友、不正之风等的干扰;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利益连接不够紧密,有的搞缩小版“大水漫灌”,甚至“垒大户”“造盆景”;易地扶贫搬迁存在脱靶现象;干部帮扶措施还不够实,一些扶贫项目缺乏充分调研论证,设施建好就闲置、项目交付就成摆设。
2、扶贫合力没形成。存在应景式扶贫现象,有的部门没有真正瞄准贫困人口制定差别化政策措施,社会扶贫缺乏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参与渠道。
3、资源整合还没有实质性突破。扶贫资金整合喊了多少年,但“基层最知道自己哪儿疼,却没法开方抓药”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4、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较为突出。
5、贫困人口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干部干、群众看”,贫困群众“安贫乐道”,“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精神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让“精准”落地
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领会好 “精准”二字、抓住“脱贫”这个着力点、树立起苦干实干的作风。
先看精准识别。省委书记李纪恒告诉大家,贫困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颗扣子,“这颗扣子扣好了,整个工作就会事半功倍”。他将“一把尺子”交给了大家——“两不愁、三保障”,即我省脱贫攻坚目标里提到的“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要拿起这把尺子,对建档立卡数据和信息进行再核实、再完善,加强与发改、财政、公安、住建、民政、卫生计生、人民银行、残联等部门数据的比对,增强数据的可信度。他说,“两不愁、三保障”是农户跳出“贫困陷阱”的度量衡,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
再看精准脱贫。会议要求各地制定个体化、差异化帮扶方案,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建立资金跟着贫困农户走、贫困农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机制,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我省将由省农业厅牵头,省扶贫办等部门协同,7月底前完成省、县两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精准脱贫的规划,明确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省扶贫办、省能源局抓紧落实光伏产业扶贫计划。
而对于易地扶贫搬迁这场脱贫攻坚的“揭幕战”,会议特别提醒,抓紧抓早,但不要盲目地抓,防止借易地扶贫搬迁之名搞“运动式”搬迁。同时,还要解决好“精神贫困”问题,依靠群众力量办成群众受益的事,让群众做贷款还款主体、风险承担主体,更多走向市场,决不能大包大揽。
看民生“利好”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将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全面覆盖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快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今年在怒江、迪庆率先实施14年免费义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基本医疗上,会议提出,尽快完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和信息处理工作,研究出台特惠政策举措,从防病到治病,从新农合、大病保险到医疗救助,从改善医疗设施到培养医疗人才,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编制保障网。同时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确保今年脱贫摘帽的12个县率先实现农村扶贫标准线和农村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此外,还要把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危房改造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开展农房抗震改造,提高补助标准,探索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方式,切实保障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为了补齐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短板”,今年我省要完成1.6万公里通村公路硬化、50万件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任务,实现100%行政村通光缆、100%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筑牢脱贫攻坚的基础。
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资金的困难,我省今年要实现88个贫困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全覆盖,力争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和金融债的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贫困户获贷率达70%。
同样的好消息还有:今年新增退耕还林任务80%安排到贫困县;贫困地区将作为重点区域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开展农村环境“七改三清”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