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杨健接受中国环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洱海保护治理是做不好的

08.03.2019  10:32
 

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这是2015年以来首次实现7个月Ⅱ类水质的年份。”5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杨健向记者介绍洱海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他表示,“在洱海保护治理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尤其是全民治污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洱海的保护治理是做不好的。就算投入再多的钱,也可能做不好这项工作。

2016年底,大理州深入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保护洱海是其中的重要工作。

杨健回忆起去年大理州在洱海流域禁种大蒜时仍然十分感慨。起初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以种植大蒜为主要收入的农民。经过宣传和疏导,政策得到了民众支持,“我们用了一些科学的数字给他们讲,告诉他们大蒜是高肥水农作物,对洱海的污染比较大。老百姓听了看了,就明白了,种植大蒜对洱海保护治理的确是不利。‘政府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我们也不能因为一己之利影响了洱海保护的大局。’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洱海保护,功劳在全体百姓。

据统计,洱海流域大蒜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12.36万亩减至2018年的2.18万亩,减少了10.18万亩。“这是个了不得的成绩。”杨健说。

大理州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的洱海三线划定及生态搬迁拆除面积为64.8万平方米。同样,这样的工作也曾遇到阻力。杨健说,“一些百姓世代居住在这里,有些客栈生意还不错。但由于对整个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影响,按照三线划定必须依法依规补偿后拆除。

我们工作班子几十次登门宣传政策、宣传拆迁补偿的标准,后来很多老百姓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变成理解,从一开始的不支持变成支持,我们非常感动。

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没有洱海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对于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杨晓雪也有感受。

据她介绍,为了“从娃娃抓起”保护洱海,大理州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洱海保护开学第一课”乡土教材。在当地,中小学在开学之际都会开设“洱海保护开学第一课”,老师还会带着学生们参观洱海保护的展馆,培养大家保护洱海、爱护洱海的意识。

有很多朋友,只要看到洱海哪里有水质不好了就会给我发微信照片,问我们要不要去监测一下。”杨晓雪说。

洱海保护治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系统工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两位代表坦言,洱海的保护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水质稳定向好的机制仍不稳定,甚至还可能出现反复,未来的压力还很大。

此外,大理州是“小财政、大保护”,面临的财政压力不小。“流域生产到底该如何转型,我们仍在探索”,杨晓雪说,“所以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建议将洱海流域保护列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中,希望得到中央的支持。

未来云南将继续打好洱海保护治理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八大攻坚战”。洱海保护治理也有了“时间表”:2019年起,全湖水质确保6个月、力争7个月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到2020年,流域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洱海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完成50公里标准化建设任务,2020年基本实现环湖生态廊道全覆盖,2021年初步建成“1806”小镇。(转载自“中国环境新闻”公众号作者 胡秀芳   本报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