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的“怒江实践” ——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创新技能扶贫巡礼

30.06.2018  04:54

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被称为扶贫攻坚的“上甘岭”。其中,福贡县又是怒江州扶贫攻坚的硬骨头,贫困面最广、贫困比例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58%,为云南省之最。那么,在反贫困决战进行到决胜阶段,如何攻克“坚中之坚”,破解“难中之难”?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克难硬仗中,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扎根怒江地区,创新职教扶贫模式,用三年多的时间,探索出一条“三区三州”地区就业扶贫新路径,谱写出了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的“怒江实践”。

            提高思想站位   请缨攻坚扶贫“上甘岭

  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部署,同时发挥国家重点技工院校的扶贫优势,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在省人社厅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怒江福贡技能扶贫团队”,主动请缨参加怒江扶贫攻坚工作,成为全省唯一深入怒江开展技能扶贫的省直职业院校。

2015年,在走遍了全县六乡一镇57个行政村后,学校对福贡这种县情十分特殊的就业扶贫工作,有了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概括的说,是三个迫切:

一是福贡县人多地少,全县开展技能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迫切。二是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进一步提升适龄青少年全日制教育水平十分迫切。三是产业发育滞后,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十分迫切。

在云南省人社厅指导下,学校通过前期大量调研,首先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签署了《技能扶贫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有了战略合作协议,从2015年起,学校开始以福贡县为重点,同时兼顾泸水、贡山等周边贫困县,立志通过技能扶贫刨掉福贡人民的穷根!

期间,有两次培训发生的故事,使学校技能扶贫团队的老师们触动很深,也使他们请缨攻坚扶贫“上甘岭”,有了更多的启发和信心。

第一件事是抓核桃提质增效。有一次,在石月亮乡知洛村培训核桃挂果增产技术,老师们希望村民严格按照合理的间距、行距,砍掉多余的树和枝干,但村民就是不信。于是,老师们只好选择村委会的一片核桃林做试验,用事实说话。结果到了第二年,村卫生员给老师们打来电话,说试验的核桃林真的挂满了果。他受村民委托,特别希望老师们再回去讲一次。而这一次,村民一定听老师的话!这件事,给了老师们巨大的鼓舞,他们知道,怒江技能扶贫是大有希望的——如福贡县全县种植核桃40万亩,结果的不到10万亩。如果让40万亩核桃都挂上果,相当于全县每个村民拥有4亩核桃,这该是一笔多么大的绿色财富!

还有一件事是“现场疗鸡”。福贡县当地有一种特有的“阿克吉鸡”,肉质极为鲜美,一只可以在市场上卖两三百元。但老师们发现,这么好的鸡,群众却不敢养,主要是惧怕鸡瘟。正好,有一次在匹河乡瓦娃村搞培训,老师们看到一只鸡生了病,眯着眼一动不动。搞培训的老师给鸡检查了一下,说了句“简单,有救”,就灌了两颗药。十几分钟后,村民们惊奇的发现,这只鸡竟然开始四处跑动起来,一点不像生病的样子。眼前的场景,给了当地村民极大的震惊,有位胆大的村民就此开始养殖阿克吉鸡,还准备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组建“阿克吉鸡”养殖合作社,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养鸡致富。

思想站位提高了,扶贫信心足了,以前觉得的“困难”就不再是困难。在学校老师的眼里,怒江虽然穷,但满山都是宝,下一步关键是培养出一大批“识宝”的当地人才。

狠抓技能培训 促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2016年4月10日深夜,春城昆明乍暖还寒。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会议室灯火通明,学校关于如何进一步创新怒江就业扶贫的讨论仍在继续。校党委认为,教育是制约怒江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而在所有的教育类型中,劳动者技能培训投入产出比最高,是离怒江扶贫最近的教育类型。

2015年是学校对口帮扶怒江的起步之年。学校技能扶贫团队走村入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先后培训摩托车维修、家禽家畜养殖、核桃、草果种植等9期共931人,实现了进驻福贡县开展技能培训的“开门红”。

2016年,学校精准发力,组织了福贡县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培训及就业转移,完成各种技能培训29期3561人,并孵化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企业。如哦乐民族服装加工厂,在学校的技能帮扶下,如今已成为怒江州最大的民族服装企业。

2017年,学校瞄准当地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全年完成农村技能培训3144人。草果种植大户肯叶恒通过培训,不仅自成为远近闻名的“草果大王”,年收入达到40多万,还带动村里20多户村民发展草果种植近2000亩。

2018年4月至今,学校自我加压,再接再厉,在9个村委会开展建筑、烹饪、核桃栽培、家禽家畜养殖、中蜂养殖技能培训2235人,下半年培训人次将再创新高!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学校真正找准了特殊贫困地区技能扶贫的突破口,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强化作风建设 讲群众听得懂的致富话

2016年6月中旬,怒江地区大雨如注,江水暴涨,从福贡往贡山方向的公路,每隔一段,就能看到从山上冲下的大堆泥石,如同美丽母亲肌体上的触目疤痕。

这时,一辆租来的越野车正艰难而顽强的沿着怒江边的公路蜿蜒前行。左边是愤怒咆哮的江水,右边是随时可能崩塌的山体。虽然雨刮器已经开到最大,但视野仍然一片模糊。车上副驾驶坐着的,是学校驻福贡技能扶贫负责人张延辉。他一边探出身体警惕的注视着前方右侧山体,一边安慰同行的新培训老师:没事,这几年我都是这样过来的。但这一次,由于前后桥梁都被泥石流冲毁,他们被迫堵在路上,在车上渡过了最艰难的五天。这五天,没有热乎的饭菜,就靠后备箱一袋大米度日。而这袋大米,是这次去鹿马登乡开展烹饪培训准备的“教学用具”。

老师们说,在怒江开展就业扶贫,最难的有三件事,一是交通不通,很多路汽车走不了,只能依靠背扛肩挑的走村进寨搞培训;二是语言不通,由于当地很多群众听不懂普通话,交流十分困难,给培训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很大挑战;三是村里没有招待设施,只能长期睡村委会的地板。当然,老师们没有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要长期忍受两地分居的苦痛。特别是在怒江的雨季,即使刚刚冒险走出泥石流地区,给家里也只能“报喜不报忧”,免得妻儿老小担惊受怕。有一次,张延辉老师刚拖着疲倦的身体在村委会的地铺上躺下,女儿打来电话:“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拿着电话,想起2020年的决战胜利日,张延辉老师又是愧疚,又是感动,一时百感交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女儿。

看天一线天,看地一条沟 ,出门过溜索,种地靠攀岩”——这句民谚,一度是怒江大峡谷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学校福贡技能扶贫团队,走遍了全县所有的57个行政村,学会了简单的当地语言,交上了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等20个民族的“”朋友,完成困难群众各项技能培训9871人,实现转移就业7187人,接收了福贡500多名学子昆明求学,创造了新时代就业扶贫的怒江奇迹。特别是鹿马登乡,张延辉团队通过技能扶贫,推动该乡整乡脱贫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年。为此,福贡县委领导高度评价说:“这帮老师能吃苦,在密切联系群众上,甚至比我们本地干部还深入!”当地傈僳族群众碰上民族节日,都要邀请老师们去喝米酒,他们说:“你们是真心实意帮我们,你们就是我们傈僳人!

对此,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福贡扶贫团队负责人、共产党员张延辉有句名言:“在一个条件异常艰苦的地方搞扶贫,你首先要和当地群众交朋友,讲群众听得懂的山里话、脱贫话、致富话。

那么,什么是山里话?什么是脱贫话?什么又是致富话?

对此,学校党委的答案是:要高标准完成福贡地区的就业扶贫和技能培训,一定要针对县情的特殊性,有的放矢,出台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坚决把培训建立在致富产业上。比如建房、养蜂、烹饪、畜牧、蔬菜、兽医、摩托车维修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上手快”。于是,针对当地群众述求,学校及时调整了师资结构和培训力量,全力满足群众的致富需求。

二是要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由于语言环境的特殊性,学校在送技能下乡的过程中,既要配好技能老师,也要配好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下一步,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准备花大力气培养一批“双语型”的教师,努力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的明白。

三是少讲PPT,多一些动手示范。学校在实践中发现,讲PPT,老师虽然轻松,但群众不满意。于是,在福贡的技能培训实践中,老师们在培训村民时,都坚持手把手的动手示范。

情系怒江学子 制定特殊人才培养方案

幸福你”是怒江州福贡县一个普通的傈僳族女孩,高高瘦瘦,胆量从小就很大,梦想是穿着牛仔裤走遍中国,并且能赚“很多钱很多钱”,好让爸爸妈妈今后不用那么拼命“苦钱”。但2016年的夏天,16岁的幸福你伤心的哭了一场。之所以哭,是因为中考不理想。她知道,如果不能继续求学,她只能选择早早的嫁人,早早的背上孩子——多少年来,这似乎是她和村里失学女孩的一种宿命。

但伤心的哭过不久,这个喜欢穿牛子裤、胆量很大、喜欢做梦的怒江女孩,命运很快发生了奇迹般的改变。

2014年10月起,云南省决定全面实施怒江州、迪庆州中等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试点工作。这项特殊政策,立刻改变了一大批类似“幸福你”这样的孩子的命运。2016年7月某日,福贡县技能扶贫团队的张延辉老师,气喘吁吁的走了七八公里山路,一路打听的走进了她的家。

2016年8月15日,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昆明本部迎来了第一批来自福贡县的265名学子,幸福你就是其中一员。但随着福贡这批孩子们的到来,学校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这批学生普遍对昆明求学有畏惧心理。他们有的家境贫寒,担心在外求学给家里增添负担;有的普通话不好,害怕和其他学生交往;有的文化基础较差,害怕理论学习;有的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职业规划;有的纪律意识不强,不适应校园管理……

针对上述情况,云南冶金技校党委研究后认为,要把这批怒江福贡的孩子真正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能简单复制传统教育模式,一定要出台“特殊政策”,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台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

首先是选聘责任心强和富有爱心的班主任,用爱去温暖孩子们的内心。第二是特殊地区特殊对待,对福贡学生全部破例按照“高级工及以上层次”进行培养。第三是加大经济帮扶力度,确保福贡学生不因贫困辍学。第四是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为福贡学生打通高质量就业渠道,真正践行“怒江把学生交给我,我把高素质人才还给怒江”。

谈起学校的帮扶,很多福贡学生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6年9月25日,普志文同学急性阑尾炎突然发作,住进了医院,面临着高昂的手术费等一系列困难。正在外地出差的董蔓校长第一时间获悉后,立刻打电话给班主任马老师:“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现在就是孩子的父母”!

2018年1月10日,范小你同学辍学了。原来,由于父亲常年生病,家里只能依靠母亲一人支撑着家庭,“懂事”的范小你于是决定辍学回家,帮母亲共同挑起家庭的重担。在详细了解了范小你同学辍学的原因后,董蔓校长十分感动,立刻协调当地乡党委,为范小你家解决一系列实际困难。同时,保留范小你同学学籍,安排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一年,获取收入,缓解她的家庭困难。

但谈起这批福贡学生的变化,大家公认傈僳族女孩李文英“变化最大”。

李文英就读学校计算机系,能歌善舞,少女时的梦想是当一名主持人。2016年9月,她刚入学不久,就报名参加了一个朗诵节目比赛,让班主任看到了这个傈僳族孩子的潜力。如今,她不仅当上学生会副主席和学校的节目主持人,还在学校首届技能文化大赛中,一举获得“动画制作一等奖”。

而渴望赚很多钱孝敬父母的“幸福你”,在实习阶段就因为敢打敢拼的作风,目前已经成为实习企业市场销售部的骨干员工。当她把第一笔实习工资交给父母时,她郑重的说:“我已经长大了”!

深化校政合作 打造技能致富长效机制

2018年3月26日凌晨,天刚蒙蒙亮,一辆越野车就疾驶出昆明,一路经楚雄,过大理,走保山,越泸水,一日趋行800公里,终于在夜幕降临时,抵达了怒江州福贡县。原来,这是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董蔓,再次应约前来福贡县商讨“就业扶贫、技能致富”的长效机制。

三年多来,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在怒江大扶贫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需要进一步攻坚克难并深化顶层设计,坚持当前与长远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扶贫与扶志同步、增收与增智兼顾。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学校开始了建立“就业扶贫、技能致富”长效机制的探索。学校清晰认识到,福贡特殊的县情,决定了福贡要发展起自己的支柱致富产业,不仅要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还需要拥有当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示范”的产业基地。

看得见、摸得着、可示范”,就成为校政双方下一步凝聚合力的方向。

学校设计的“长效机制”,就是在“校政合作”的框架下,瞄准当地主导产业和致富产业,在福贡县建设一个“就业扶贫、技能致富”的基地。这个基地的内涵,就是学校和福贡县委、县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全县扶贫攻坚、“三农工作”和培育优势产业的实际和需要,建立的新型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这个基地既是中央精神和政策法规宣讲的“讲习所”,也是开展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机构;既是当地新兴特色产业的示范基地,也是富民产业的助推器和绿色支柱产业的孵化器;既是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峡谷的电子商务中心,也是培育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的重要基地。通俗的说,就是建设一个职业学校+讲习所+技能鉴定站+示范(孵化)基地+电子商务的新型职业教育综合体,实现“政策宣讲+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产业示范+技能培训+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职业院校。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学校相信,在扶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有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学校在福贡县规划实施的“就业扶贫、技能致富”工作,必将会新上一个台阶,迎来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