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护平安 神枪特警竞风流

13.08.2015  14:04

  ——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巡特警大队执勤特警王军

  中新云南新闻网8月13日电 王军(化名),男,汉族,中共党员。1992年入伍,1994年入党,历任武警部队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司务长、机要参谋、副中队长、中队长、副股长、股长、副科长等职,在部队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中队长”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06年9月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某派出所工作,曾从事刑侦、社区警务工作,2011年“清网行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1月调入官渡巡特警大队,当年被评为“优秀巡特警队员”,现为巡特警大队民警,二级警督。

  2014年3月1日,惊心动魄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中,许多人记住了一个英勇特警。他是无名英雄,至今,昆明市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长什么样子。

  生死关头,15秒,5名暴徒应声倒地!

  他,就是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巡特警大队执勤特警、PTU反恐处突机动警务单元成员王军(化名)。

  44岁的王军,用热血诠释着特警内涵,履行着特警使命。

  15秒,5名暴徒应声倒地——

  忠诚无畏,反恐精英利剑出鞘

  2014年3月1日上午8时,王军接替同事,和往常一样,与同事驾驶PTU机动警务车依然在辖区巡逻备勤。按照规定,人不离车、械不离身,随时做好待命出击准备。

  夜幕下的昆明火车站站前广场,人头攒动,旅客拖箱的轱辘声伴随着城市的喧哗,匆匆往来穿梭。

  “立即赶往火车站广场!

  21时20分许,王军的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指令:指令简短明确。

  凭着平日练就的过硬驾驶技术,他立即驾驶警车穿过路上密集车辆的空隙,赶往事发现场。

  途中,王军得知:一伙暴徒正在火车站售票大厅持刀砍杀群众,已经有多名群众被砍伤。

  14年武警部队的艰苦磨砺,9年公安生涯的淬火摔打,王军经历过无数的急难险重任务,但如此重大而紧急的还是第一次。

  揪心的一分一秒在过去,形势紧迫!他意识到情况十分严重,心里一紧,脚下的油门又踩重了一些。

  路上,王军接到昆明市公安局果断决策:“到达现场后,如果暴徒还在行凶,要果断处置,可以使用武器,可以开枪。

  从接到指令到赶到现场,他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

  到达永平路与北京路交叉口后,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几位民警、协警和勇敢的群众手持警棍、棍棒、灭火器等将一伙手持长刀的暴徒围堵在三叶商场门口,2名民警和1名协警的胸前、头部正不断流血,形势万分危急!

  车刚停稳,他迅速拿起随车配备的自动步枪,装上子弹,打开保险,将子弹压上膛,跳下了车。这时,王军离暴徒只有15米左右的距离。

  当标靶变成穷凶极恶的暴徒,王军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犹豫、胆怯,但也感到了压力,毕竟这次面对的是曾训练有素的穷凶极恶的歹徒。

  “如果使用单发不能一枪击倒暴徒,就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控制形势,不仅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更无法保护周围群众和战友的安全。”他说。

  他果断地将枪支保险装置调至连发状态,端枪冲到离暴徒只有10米左右的地方。

  暴徒疯狂挥舞着手中的长刀不断向群众和先前赶来的民警身上砍去。

  “把刀放下!

  对峙。歹徒依然情绪亢奋,疯狂叫嚣。

  “砰!

  王军将手中的自动步枪扬向天空,鸣枪示警,并冲着暴徒一声断喝。

  5名持刀暴徒听到他的声音,注意到他正端着枪向他们瞄准,疯狂地挥着手中的长刀向他冲来!

  王军见暴徒来势汹汹,一点没有放弃行凶的念头。

  “砰!

  “放下凶器!

  他向天又鸣了第二枪,并迅速举枪瞄准暴徒!他双脚像钉子一样钉在原地,又发出一声怒喝。

  5名丧心病狂的暴徒根本不理会他的警告,继续挥刀向他疯狂扑来。

  在一名蒙着黑纱、冲在最前面的暴徒离他的枪口只有1米左右的时候,王军果断扣动扳机将其击倒在地。

  另四名暴徒并未吓倒,仍然疯狂地挥刀呈扇形向他冲过来。

  6米、5米、4米、3米……暴徒离他越来越近。,王军再次开枪,分别将四人击倒。

  “叭!叭!叭!叭!”连续数声枪响,4名暴徒应声倒地。

  当这4名暴徒被击倒后,电光火石间,第一个倒下的离他仅一米远的暴徒又站了起来,将手中长约70厘米的刀向他扔来。

  他微微一闪身,避过飞刀,再次扣动扳机,暴徒应声倒地。

  短短15秒时间内,王军弹无虚发,终结了罪恶的暴徒,捍卫了群众的生命,保卫了春城安宁祥和。

  “打得漂亮!”“打得好!”,人们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制伏5名暴徒之后,王军按照市局制定的PTU警务实战规范要求,立即指挥现场其他民警和协警,一面控制暴徒,一面疏散群众、保护现场,他负责持枪警戒。

  四五分钟后,见现场已得到控制,他回到警车上,用对讲系统向市局110指挥中心报告现场处置情况。

  汇报结束后,他将子弹退膛,取下弹夹,数了数弹夹内的余弹,又仔细回忆了开枪的过程中子弹击中的位置,确认子弹数目无误后,关上保险。

  这是一场生与死、勇气与智慧、时间与速度的考验。

  从接到指令到赶到现场,他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而从鸣枪警告到将暴徒击倒,他只用了短短的15秒!

  “离我最近的一个不到两米,我若再迟疑1秒钟,倒下的大概就会是我。”这是王军第一次执行实战任务,他说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件事情,当时那个情况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

  “当时你畏惧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王军说:“我觉得警察这个职业,就是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

  英雄诞生并非偶然——

  以勤为径,警界硬汉永不服输

  1992年高中毕业后,20岁的王军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他苦练军事技能,在新兵集训中被评为“新训先进个人”。

  1994年10月,王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他获评八一步枪“神枪手”。王军实现了在入伍时暗暗许下的愿望:“作为一名战士,要在关键时刻保护好人民群众,具备精准射击的技能。

  经过部队生活历练的王军,2006年,王军从武警昆明支队一名副营职机关干部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于是王军成为了基层派出所的一名普通公安民警。

  脱下橄榄绿,又着警察蓝。

  “这么多单位你不去,缘何偏要选择公安?”有一朋友听到他选择公安的消息后,打电话问他。

  “我这一生,就是和制服有缘。”王军微笑地说,“部队生活十几年,苦、累及紧张的生活早已习惯,还是公安工作比较适合我。

  在部队,他是一名战士,是一名指挥员,穿上警服,他便是一个警察。

  对他来说,从军营到警营,改变的是颜色,变化的是职业角色,不变的是肩上的神圣使命,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

  到单位报到前,王军向在公安系统工作的战友们打听了解到刑侦是公安队伍中最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警种,他觉得这个警种就适合自己。

  带着军人的英武,真汉子的豪情,王军来到所上,主动向所领导请缨干上了刑侦民警。

  但想从一个门外汉,到侦查破案的行家里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学起,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对角色快速转换、迅速适应的能力。

  面对横亘在自己面前的困难,王军没有退却。

  “我是老王,我怕谁?”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压力,激发起王军军人那种不服输、不畏难的狠劲,他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换。

  “在派出所,每一位民警都是我的老师,我虚心向他们学习,学做事,学做人”。

  从此,这个警营“新兵蛋子”夜里经常加班到深夜,时不时向其他民警问这问那,连吃饭时都捧着业务书籍钻研,深夜打电话“骚扰”中队长要求解答办案难题的警察。

  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就这样,仅仅几个月时间,王军就掌握了胜任派出所刑侦岗位的各项业务技能。

  在案件侦办中,每当面对漆黑寂静、情况复杂的抓捕环境;手持凶器,负隅顽抗的犯罪嫌疑人,王军充分发挥军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总是冲在最前、勇猛无畏。

  战友们担心他的安危,“他就这样子,大队就是他的家,哪里有事就往哪里冲,有时拦都拦不住他。

  “我是老王,我怕谁?”说这话时,王军露出了自信而坚韧的微笑。

  而他在他心中只有:要对得起身上穿的警服,要用自己工作的汗水和实际行动,把头上的警徽擦得更亮,更加光彩照人。

  生于斯,长于斯,他对这片热土爱得如此深沉。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打击犯罪决不手软,犯罪分子既恨他又怕他。

  一次,被他抓获的嫌疑人在被讯问的过程中曾对他说:“要知道您在这里,我就不干了。”此后,这句话也就成了王军作为一名刑警的标签。

  这一年,他参与办理刑事案件68起,自己主办刑事案件15起,刑事拘留16人,逮捕12人,取保候审1人。

  以民乐为己乐——

  满腔赤诚,他走进群众心坎里

  有一种威严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有一种亲和力深受百姓爱戴。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质,在他的身上合二为一。

  2008年,所上调整王军参加社区工作。从走进社区警务室的那一天起,王军就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民警,工作空间虽小但责任不小,工作平凡但意义不凡。

  “我认为一名社区民警,在公安工作这个‘大厦’中,就像一颗螺丝钉,要越拧越紧,当考验来临时经得起,当风浪来临时挡得住,当困难来临时打得赢。”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让王军对“人民警察爱人民”这句最简单易懂的话有了新的感悟。

  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他管理的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流动人口聚集、居住管理粗放,基础设施简陋、安全防范薄弱,抢夺、抢劫、偷盗等治安案件频发、治安管理难度很大。

  “刑侦我能做好,社区我一样也能做好。”王军自信地说。

  初到社区不久,他向居民作自我介绍,深感群众的抵触情绪。社区工作实践使王军认识到,社区民警的工作琐碎而复杂,社区警务工作就像一棵树,民警是树根,群众是土壤,只有深深扎根群众这片沃土,社区警务工作才能枝繁叶茂。要做到知民情、解民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脚踏实地的“串百家门,知百家事”。

  他开始坚持泡在社区里“混脸熟”,随时掌握社区动态和人口情况,与居民拉近距离;为了能见到居民,他制定走访计划,上门与居民沟通交流;为了能和居民说得上话,他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晒,爬楼梯、串巷子,一趟又一趟,连鞋都跑烂了5双。

  他走到哪记到哪,建立了详细规范的台账,掌握了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练就了对辖区社情民意“一口清”的硬功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他所做的台账也作为样本在官渡分局推广。

  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韧劲,日复一日,王军在社区里走街串巷、敲门入户,调解纠纷、化解邻里矛盾,走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了辖区的每一位群众。

  “人人心中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在日常接处警过程中面对群众的求助,王军总是事无巨细,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社区群众看在眼里,对他的称呼也逐渐从礼节性的“警官”变成了亲切的“老王”。

  “老王”,听到社区群众这么叫,王军心里可爽了。收获居民的信任,王军也找到了快乐的源泉。

  平时,只要认识的人,都会亲切地喊他一声“老王”,走到哪里都会打声招呼、问候一下,到了那家都会喊去坐一会儿、喝一杯茶,到了派出所都会找他聊一聊,过年过节发个短信问候一声。

  在社区工作中,耐心细致的“老王”也练就了做群众工作的“婆婆嘴”。

  2011年在“清网行动”中,王军通过多次入户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对在逃人员的家属开展亲情感化和政策攻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谈心,讲理、讲政策、讲法律,让他们明白只有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才能解决问题。最后,促使4名逃犯先后到公安机关自首,被市局评为“清网行动”先进个人。

  做了2年社区民警,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壮举,只有全心投入,王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老百姓办“小事”,用满腔赤诚诠释者人民警察的风采。

  当王军要调离派出所,离开社区时,所领导感慨道:“我们所又失去了一名骨干。被他帮助过的社区群众都要来送他,我们费了很大劲才把他们劝回去。

  如今,在派出所和社区,提起王军,民警们都竖起大拇指,说他无论是侦查破案,还是做社区警务工作,总是带头干在前,从不考虑个人名誉得失,勤勤恳恳,默默奉献,是个不折不扣的警营“老黄牛”。

  “虽然离开了社区派出所,但是社区的居民一有事情还是会打电话给我。”谈到这里,王军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容。

  为“战斗”不懈苦练——

  “老枪”逆袭,砺剑尖兵勇站排头

  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块搁那里都合适的砖头,越是有需要的地方,就越往那里搬。

  2013年,昆明市由各巡特警大队精干力量组建PTU反恐处突机动警务单元。

  当王军得知PTU是分局反恐处突的第一响应力量,是公安队伍冲在火线上的排头兵时,立即向大队领导提出申请要进PTU作战单元。

  2013年的6月,昆明公安局成立PTU,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王军以42岁高龄成为一名新特警。

  穿上特警这身衣服,就决定了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

  要做到比别人强,就要特别能吃苦。已年过四十的王军,每天在训练场上和年轻小伙子一起进行体能恢复训练,与战友们摸爬滚打,共同切磋。

  训练场上,黄沙弥漫,尘土飞扬。无论体能、射击、擒拿格斗等科目训练,他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哪怕再苦、再累、再难,他都像一样刻苦训练,一环环咬牙坚持下来。

  但是,第一次队内射击训练的成绩让他傻了眼,原来的“神枪手”只打出了队内一般成绩。

  “我能行!”不服输的王军总结原因,暗下决心,日夜苦练,慢慢又找回了“神枪手”的状态。

  宝剑锋从磨砺出。凭着在部队培养成的过硬作风和吃苦精神,2013年10月,他这杆“老枪”在结业测试中取得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用行动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赖和赞誉,最终圆了PTU梦。

  “各项考核成绩都是优秀。他是一个非常纯正的人,真正把军营的好习惯带到了警营当中来了。”王军所在巡特警大队队长何中说。

  冲锋车、贝雷帽、防暴枪、特警服,整齐划一的铿锵步伐,响彻云霄的嘹亮口号……从此,巡逻防控、应急处突、反恐维稳、服务群众,哪里需要,哪里就有王军和他的战友们的身影。

  “他能当英雄,最不意外的就是我。”何中说,“他是个‘老模范’,对自己要求严、责任心强,对战友关心,对群众热心。外出执行任务,派他带队,大家最放心。

  “好大哥、好同事。”和王军共事的战友这样评价他。

  新警入队,他主动上前嘘寒问暖;队员工作中遇到难题,思想波动,他苦口婆心耐心开导;谁家里有实际困难,他积极想办法帮着解决……

  王军常说:“我一生中最欣慰的是,当了兵,又当了警察。精忠报国、无怨无悔!

  舍“小家”顾“大家”——

  侠骨柔情最大的愿望就是陪陪家人

  “我没怎么管过家,没操心过老人,没管过孩子。在我的心里,对家人总有个一个‘欠’字挂着。”当提起家事,王军对家中的父母和妻儿有着深深的遗憾和愧疚。 

  自古忠孝两难全,王军也不例外。

  参警9年,王军常年奋战在工作第一线,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身于工作中,很少有时间对照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父母、岳父母,偶尔看望一下,也是来去匆匆。就连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也极少与家人团聚,对家庭的照顾更是少之又少,甚至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年没陪伴家人休假了。

  王军所在的部门,是官渡分局的一把“尖刀”,承担着全分局最重的维稳处突任务,值班备勤频繁,风险系数颇高,有时一接到任务,十天半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情。

  一直恩爱、极力支持他工作的妻子也有了微词:“这个家对他来说是一个旅店。

  “只要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会用来陪伴家人。”可面对妻子的抱怨,王军总是笑脸相迎,接受批评,“死不悔改”。

  只要他一走上自己的岗位,那他的眼里就只有工作,能真正陪伴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当警察,要对得起在自己身上穿的警服”,这是王军常说的一句话,他知道,选择警察这一特殊职业,就意味着奉献。

  “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老王有点像这样。”当年和王军同在派出所工作的小王说:“老王家离派出所最近,步行只要10分钟左右,在工作期间,哪怕夜里工作到深夜,巡逻到了家门口,他也从来没有回去过。他媳妇也从来没有到所上找过他,说是怕影响他工作。

  “怕影响他工作”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王军和他的家人的辛酸。

  在部队的时候,从小拉扯他长大的奶奶去世,家人没有告诉他,原因是“怕影响他工作”;2008年奥运安保期间,母亲做心脏手术家人没有告诉他,原因是“怕影响他工作”。

  2013年,在南博会安保关键期间,岳父岳母同时重病住院,卧床不起,急需亲人照顾,家人没有告诉他,原因是“怕影响他工作”;

  他知道后,没有请假,甚至没有说几句安慰的话,始终坚守在安保第一线。

  作为特警的王军比谁都清楚,越是重大战役,越是考验每一名特警队员的毅力和意志,为确保南博会的绝对安全,再苦、再累也值得。

  正是在他的感召下,全体特警队员舍小家顾大家,顽强拼搏、默默奉献,奋战在南博安保前沿一线,精心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强的秩序和安全屏障。

  2015年,儿子扁桃体发炎,高烧不退。王军因工作忙,没有好好地陪过一天,只能是每天通过电话彼此问候。懂事的儿子电话里安慰爸爸,“放心吧,没事的,我是您的儿子,强将手下无弱兵嘛!

  此时,王军这位铮铮铁骨的汉子,只能把那份父爱化作对儿子的柔情和愧疚,深埋在心中,激励着不断前行。

  就是这样,王军用一颗赤诚之心,为特警这支尖兵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妻子尽管有怨言,但深明大义,独自担起照顾2位年近八旬、体弱多病的老人的重任。

  每每提及家事,王军这位铁血汉子就会流露出无限愧疚之情,不免目含泪光、声音哽咽:“警察的家人注定就得比常人付出更多……

  此时,光线渐渐地暗下来了,周围的景致也一点点隐退到渐起的夜色里。

  王军告诉记者,每一次回家,他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愧疚,妻儿早已习惯的是他十天半月连续工作已是家常便饭,儿子从小一见他穿衣服就漠然地挥手说“爸爸,再见……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无声的行动。他将警察职业当作他一生的事业来追求,这也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

  窗前的王军默默地点上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也许从入伍第一天起,我就注定要愧对家人;也许从警第一天起,我就注定要失信于爱人;也许从穿上一身制服那天开始,我就注定要牺牲和奉献。虽然我愧对家庭和亲人,但今生,我无怨无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