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无名英雄——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巡特警大队执勤特警王军

13.08.2015  12:00

    新华网云南频道8月13日电 他是一位全国闻名的英雄,王军这个名字,因在昆明火车站“3·01”暴恐事件中击毙4名暴徒而家喻户晓。但他又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王军,只是记者写稿时为他起的化名。

  他1992年入伍,1994年入党,历任武警部队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司务长、机要参谋、副中队长、中队长、副股长、股长、副科长等职,在部队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中队长”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06年9月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某派出所工作,曾从事刑侦、社区警务工作。2013年1月调入官渡巡特警大队,当年被评为“优秀巡特警队员”,现为巡特警大队民警。

  2014年3月1日,惊心动魄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中,许多人记住了这名英勇特警。但至今,人们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真名是什么。“当时你畏惧吗?”事后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王军说:“我觉得警察这个职业,就是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

  “3·01”事件中,如果没有平时积累的过硬本领,王军显然难以通过考验。

  早在新兵集训时,他就曾被评为“新训先进个人”。1995年,他更获评八一步枪“神枪手”。2006年,王军从武警昆明支队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到单位报到前,他向在公安系统工作的战友们打听了解到刑侦是公安队伍中最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警种,他觉得这个警种就适合自己。

  带着军人的英武,真汉子的豪情,王军来到所上,主动向所领导请缨干上了刑侦民警。但想从一个门外汉到侦查破案的行家里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学起,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对角色快速转换、迅速适应的能力。面对横亘在自己面前的困难,王军没有退却。

  “在派出所,每一位民警都是我的老师,我虚心向他们学习,学做事,学做人”。从此,这个警营“新兵蛋子”夜里经常加班到深夜,时不时向其他民警问这问那,连吃饭时都捧着业务书籍钻研,深夜打电话“骚扰”中队长要求解答办案难题的警察。

  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就这样,王军迅速掌握了胜任派出所刑侦岗位的各项业务技能。

  在案件侦办中,每当面对漆黑寂静、情况复杂的抓捕环境;手持凶器,负隅顽抗的犯罪嫌疑人,王军充分发挥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总是冲在最前、勇猛无畏。一次,被他抓获的嫌疑人在被讯问的过程中曾对他说:“要知道您在这里,我就不干了。”此后,这句话也就成了王军作为一名刑警的标签。这一年,他参与办理刑事案件68起,自己主办刑事案件15起,刑事拘留16人,逮捕12人,取保候审1人。

  干一行爱一行,是王军的“标签”。2008年,所上调整王军参加社区工作。从走进社区警务室的那一天起,王军就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刑侦我能做好,社区我一样也能做好。”王军自信地说。

  初到社区不久,他向居民作自我介绍,深感群众的抵触情绪。社区工作实践使王军认识到,要做到知民情、解民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脚踏实地的“串百家门,知百家事”。他开始坚持泡在社区里“混脸熟”,随时掌握社区动态和人口情况,与居民拉近距离;为了能见到居民,他制定走访计划,上门与居民沟通交流;为了能和居民说得上话,他无论刮风下雨、烈日暴晒,爬楼梯、串巷子,一趟又一趟。他走到哪记到哪,建立了详细规范的台账,掌握了社区警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练就了对辖区社情民意“一口清”的硬功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他所做的台账也作为样本在官渡分局推广。

  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韧劲,日复一日,王军在社区里走街串巷、敲门入户,调解纠纷、化解邻里矛盾,走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了辖区的每一位群众。

  2011年在“清网行动”中,王军通过多次入户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对在逃人员的家属开展亲情感化和政策攻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谈心,讲理、讲政策、讲法律,让他们明白只有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才能解决问题。最后,促使4名逃犯先后到公安机关自首,被市局评为“清网行动”先进个人。

  “虽然离开了社区派出所,但是社区的居民一有事情还是会打电话给我。”谈到这里,王军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容。

  成了“名人”后,王军依然忘我地工作。2015年,儿子扁桃体发炎,高烧不退。王军因工作忙,没有好好地陪过一天,只能是每天通过电话彼此问候。懂事的儿子电话里安慰爸爸,“放心吧,没事的,我是您的儿子,强将手下无弱兵嘛!

  王军说,每次回家,他都会感到深深地愧疚,妻儿早已习惯他十天半月连续工作,儿子从小一见他穿衣服就漠然地挥手说“爸爸,再见……

  但是,自己将警察职业当作他一生的事业来追求,这也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完)

编辑:赵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