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 云南代表、委员说“非遗”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随着国家各项非遗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非遗已成为社会热词,也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来自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身为非遗传承人的他们,把云南 “非遗”发展、传承保护意见和建议带上了全国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子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国伟: 建议重视以“永子”围棋制作技艺为重要载体和强力支撑,与中国围棋共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将围棋比赛列入奥运会竞技项目。
李国伟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号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的肯定,指明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和决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李国伟认为,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彰显文化自信。
“永子”围棋制作技艺诞生于永昌(今云南保山隆阳),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围棋子以当地的南红玛瑙、玉石、琥珀等为原料制作,棋子质坚色润、细糯如玉、触子心舒、冬暖夏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在围棋界享有盛誉。李国伟是“永子”创始人李氏家族第十二代传人,经多年对永子制作技艺不断提升创新和传承发展。2014年永子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到欧洲、东盟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展示,受到了海内外围棋界大师们的推崇。
李国伟说,围棋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李国伟认为如今,日本、韩国纷纷抢注与中国有关的优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应该抓紧时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世界公认的源于中国的围棋被他国抢注,将成为最大的遗憾。
李国伟介绍,云南保山政府十分重视“永子”制作技艺的传承,目前,保山在成功投资上1亿元建设了永子棋院的基础上,正在准备投资10多亿元建设永子围棋特色小镇,将保山打造成 “世界围棋的天元。李国伟说,有了永子制作技艺的承载,“永子”可作为“中国围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撑,李国伟建议“永子”围棋制作技艺为重要载体和强力支撑,与中国围棋共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将围棋比赛列入奥运会竞技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云南省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罗珺: 为非遗传承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全国两会上,身着精美彝绣民族服饰的罗珺代表成了现场最受瞩目的代表之一。罗珺说,她是云南楚雄一名普通的彝族妇女,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彝族刺绣。1998年从楚雄州大姚县彩印厂下岗后,因为热爱古老的彝族刺绣技艺,她努力钻研彝族手工刺绣,2009年成立了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过艰辛地创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带动当地彝族妇女从事刺绣走上致富脱贫路。2015年以后,楚雄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自己的家乡大姚县被命名为楚雄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彝绣的产品越来越受大众喜爱,这样的情境下,越来越多的彝族妇女拿起“绣花针”走上致富路。罗珺说,合作社社员从成立之初36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几千人,手工彝绣产品畅销国内外。
罗珺说,在参加两会之前她做了一些调研,她深感民族刺绣小微企业发展艰难,也了解到了彝族绣娘们对彝族刺绣市场前景有所观望,为此,她准备在会上提出两个建议,即《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议》和《关于加大力度扶持彝族刺绣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要大力扶持非遗类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民族文化品牌。 对于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罗珺提了三条建议,一是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对适合开展生产性非遗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把非遗传承保护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生产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加大非遗传承培训力度,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支持传习所开展非遗技艺传承培训。
“我一个来自云南边疆地区非遗传承人,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党和国家对我的信任,也肩负着广大彝族同胞的重托!”罗珺说,她将通过自己的认真履职,代表群众发声,帮助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非遗传承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通过非遗传习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田静说,作为今年新任的全国政协委员,一名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二十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建水紫陶的传承技艺。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带来了云南边疆地区非遗传习助力脱贫的提案。田静说,云南省民族众多,非遗事项非常丰富,各民族都有自身的特色。部分技艺已经有一定的传习基础,以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习为例,2008年,从业人员仅500人,至2017年,从业人员已达22000人。他们在做的是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和农村妇女进行传习,田静说,这些年来的经验证明三个月至半年左右这些青年和农村的妇女基本可以掌握这门技艺,就业平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左右,自主创业年收入可达8万元左右。
田静介绍,目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非遗项目传承人人数太少,与非遗项目配套的传习馆建设滞后,难以带动贫困地区青年及农村妇女的传习工作。对此田静建议,国家应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可转化为就业的项目重点研究,在政策和项目资金投入方面立项支持,同时,应加大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传习馆的建设投入,力争每一个民族的非遗项目应有一个传习馆,国家给予配套支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就包括非遗传承人。 在云南建水,田静的工坊占地4500多平方米,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工坊。工坊里百分之八十的从业人员都是农村人口,田静认为农村人口能得到什么实惠,能达到什么收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是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转化是值得借鉴的,帮助他们靠手艺就业,达到脱贫致富。
(肖依群 杨国勤 文 图片提供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