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07.03.2018  09:52
 

□ 通讯员 王娅

大理是云南省民族文化大州,也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理各民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特色鲜明、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精神家园。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作出重要指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近年来,大理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精神,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深化文化资源普查。对全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及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进行大规模普查。目前,全州列入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计420项,其中,国家级名录16项,省级名录44项,州级名录96项,县级名录26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加强古籍项目保障。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遗产局,成立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单列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积极争取项目经费保障。五年来,争取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74个,资金1741万元。

重在文化传承发展。先后命名各级传承人102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6名,省级传承人94名,州级传承人81名,县级传承人843名。68位民间艺术家被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分别命名为高级音乐师、舞蹈师、美术师,59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

非遗保护初见成效。建立健全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资料档案,开展濒危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大理州非遗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建成云南省首家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启动实施巍山青云、洱源凤羽、云龙检槽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展示室;依托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非遗项目传习点项目启动,规划建立40个文化传习点和12个州级非遗项目传习点。

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霸王鞭、白族吹吹腔、彝族打歌、白族刺绣、民间剪纸等非遗项目在学校建立展示室,民族舞蹈成为学校课间操。传承人定期到学校授课传艺,使非遗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乡村组建民间文艺队编排霸王鞭、白族力格高、彝族打歌等广场舞,让基层文化走进群众生活。大理大学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密切了高校与大理非遗的联系,与传承人群的互动,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能力。

振兴民族传统工艺。以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刺绣、白族布扎等传统工艺项目为切入点和龙头,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融入大理非遗传承保护,研发具有大理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支持和引进互联网商业平台,推介销售传统工艺产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成立,工银融e购大理非遗精品馆建设上线,互联网+非遗模式拓展了传承发展新渠道。

着力村落整体保护。“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州先后有111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云南省第一。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和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完成111个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建立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对已列入国家、省级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拓展思路发展产业。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特色优势,重点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园区、民族文化节庆精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区、民族餐饮文化品牌,提升大理旅游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创新思路,丰富内涵,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制定大理州培植文化旅游产业、新闻影视广告产业、设计印刷包装产业、文娱演艺产业、会展和体育产业等六大文化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馆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努力打造宣介平台。启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改革与发展项目库的重点项目《声动云南—云南二十五个世居少数民族(白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拍摄,旨在抢救、传承、保护、发展、宣传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音乐,让优秀民族文化与世界共享,通过媒体宣传推介,增强各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