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法律援助标准化服务手册

22.08.2016  17:31

        云南省法律援助标准化服务手册

      第一章 范围
      本手册规定了法律援助术语和定义、法律援助组织实施、服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本手册适用于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其它社会组织和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二章 术语和定义
      一、法律援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依法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其它社会组织及法律援助人员,按规定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的无偿法律服务。
      二、法律援助机构
      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组织实施本地区法律援助工作的法律援助中心(局、处、科、办)。
      三、法律服务机构
    通过司法行政部门年度考核、注册登记的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鉴定中心(所)等。
      四、法律援助人员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法律援助的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
      五、受援人
      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批准,依法获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
      第三章 服务原则
      一、统一原则
      对公民和其它社会组织申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通知辩护、通知代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接受)、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管。
      二、便民原则
      在设置服务场所、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应便于为受援人服务。
      三、公正原则
      实施法律援助应当做到公正地保障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获得法律援助,不因公民的身份或者其它状况对其应当获得的法律援助产生负面影响。
      四、效率原则
      法律援助机构有效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实行一站式服务;法律援助人员根据案情及当事人需求,及时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及其它有效的服务方式,依法最大限度地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
      第四章 组织
      一、组织机构
      省及各州市、县市区法律援助机构依照职责指导、协调、管理和组织实施本区域的法律援助事项。法律援助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中有关法律援助的规定;
      (二)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本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三)负责法律援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工作宣传和交流;
      (四)负责受理、审批法律援助申请,组织、指派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务;
      (五)负责对法律援助的指导、监督和援助案件的质量管理;
      (六)负责法律援助档案、资料的管理;
      (七)负责承办政府指定的其它有关法律援助事项。
      二、场地与设施
      (一)场地布局
      1.法律援助机构应根据服务规模、数量,在沿街一楼设置固定的、相对独立的服务场地;
      2.服务场地应有无障碍设施及必要的安控、卫生防护设备;
      3.服务场地应布局合理,受理区、等候区、填单区、信息公告区等功能区划分清晰,并有醒目指示牌,场地宽敞整洁,温馨舒适;
      4.服务场地应配备必要便民设施及用品、通风设施,提供饮用水;
      5.服务场地应设置信息公开区,定点放置申请材料目录、申请示范文本、办事指南及相关表格的填写样本,办事指南和宣传资料应及时更新;
      6.等候区一般应设置排队叫号系统或者电子滚动提示显示屏;
      7.咨询、受理接待窗口应相对独立,以保护当事人隐私;
      8.应在醒目的位置设置相关的公告信息图形符号和安全图形标志。图形符号和标志应符合《云南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形象标识基本规范》的规定;
      9.应在服务场地公布监督电话,设立意见箱(意见簿),一般应设置触摸式显示屏和群众评价系统,接受社会监督。
      (二)设施配备
      1.受理接待窗口应配备可供法律援助管理系统运行的网络连接、计算机、居民身份证阅读器、打印机、复印件、传真机、扫描仪等设备;
      2.咨询接待场所(窗口)应配备可供法律援助管理系统运行的网络连接、计算机、居民身份证阅读器等设备;
      3.“12348”法律咨询专线坐席应配备可供“12348”法律咨询专线平台运行的计算机、IP电话、耳机等设备。
      三、服务人员
      (一)基本要求
      1.应配备相应的岗位工作人员,并实行岗位责任制、AB岗工作制;
      2.岗位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业务规范;
      3.法律咨询窗口(坐席)应安排有律师执业证或者法律职业资格证并接受过相关岗前培训的人员参与;
      4.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一般应持有相关执业资格证两年以上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年度考核,且近三年内不得有因违反执业规范被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或者行业惩戒的情形;
      5.建立法律援助资源库(人才库、专家库)的,按其规定要求安排人员办理案件。
      (二)礼仪要求
      1.窗口工作人员应衣着整洁、仪表端正、态度热情、配证上岗;
      2.应使用文明服务用语,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3.因故需暂停办理业务或者暂时离开岗位的,应放置“暂停服务”、“请稍候”等标识牌;
      4.接待一般应使用普通话,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其它语言或者借助翻译。
      四、经费管理
      (一)法律援助机构应根据当地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状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编制并落实经费预算;
      (二)法律援助经费应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列支,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三)法律援助经费应主要用于承办法律援助业务,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教育培训、调研等工作。
      五、制度建立
      (一)首问责任制。对前来办理法律援助的申请人或者咨询者的询问,作为首次接待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介绍、答疑、指引等的责任要求;
      (二)一次性告知制。对申请人前来办理的法律援助事项,因手续、材料不完备等原因,或者不具备条件不予受理的,应一次性告诉其需要补交的手续或者材料、不予受理的理由;受理后应告知受援人权利义务风险等。一次性告知一般应以书面形式告知;
      (三)限时办结制。法律援助机构(服务窗口)应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和服务的需要,对法律援助事项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的时限规定。办理的时限规定应向社会公开;
      (四)一站式服务。法律援助机构一般应将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咨询(接待)、受理、审批、指派的服务集中到一个窗口,简化操作流程,一人受理,内部运作,方便办事人,提高效率 ;
      (五)岗位责任制。应对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岗位责任制应遵循“职责分明、权责一致、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便于考核”的原则;
      (六)服务承诺制。法律援助机构应将法律援助条件、程序、依据以及监督方式等向社会公开并作出服务承诺;
      (七)AB岗工作制。每个工作岗位除一名主岗人员外,还应明确一名以上顶岗人员;
      (八)失职(过错)追究制。法律援助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
      (九)费用发放制。法律援助机构应根据咨询值班、案件办理、结案审查等情况,及时向法律援助人员支付承办案件、事项的相关费用。                                                                                                                                                                                                                                                                                                                                                                                                                                                                                                                                                                                                                                                                                                                                                                                                                                                                                                                                                                                                                                                                                                                                                                                                                                                                                                                                                                                             
      六、信息公开
      (一)公开内容
      1.法律援助机构主要职能、人员信息、工作时间、联系与监督方式等基本信息;
      2.法律援助服务条件、流程,申请材料的目录、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业务信息;
      3.其它应依法公开的信息。
      (二)公开形式
      应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几种形式公开信息:
      1.公示牌或者公告栏;
      2.电子显示屏;
      3.纸质宣传资料;
      4.网站;
      5.其它便于群众知晓的方式。
      第五章 服务流程及要求
      一、服务流程
      法律援助申请办理实行服务承诺制。法律援助服务流程见图1。

                                                            图1  服务流程
      二、咨询(接待)
      (一)咨询值班人员一般应提前5—10分钟进入值班岗位,登陆“12348”公共法律服务专线平台并进行运行检查;
      (二)法律援助机构应指定专人接收、处置信函、网络咨询;
      (三)倾听咨询者陈述、了解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诉求等情况,简要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告知相关权利义务,依事实和法律为咨询者提出可供参考的法律服务方案。咨询者要求对服务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应当予以说明、解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四)事项符合法律援助申请条件的,告知申请流程及需要准备的材料,对来访咨询者应引导至受理窗口办理。非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事项引导其向其它渠道求助;
      (五)对情绪过于激动的咨询者,应安抚稳定情绪,并做好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六)重大、紧急或者群体性的矛盾纠纷,应在解答中做好咨询者的安抚、疏导工作,并及时报告法律援助机构;
      (七)一时难以解答的来电、来访、网络疑难问题咨询,一般承诺3个工作日内回复;
      (八)为咨询者保密咨询事项,以出版物(宣传册)形式提供相关咨询事项的法律信息;
      (九)录入咨询者基本信息(或者刷身份证阅读器)、咨询内容,并按法律援助管理系统设置要求对咨询者身份及来电、来访、信函、网络咨询事项进行分类;
      (十)定期整理、分析咨询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情民意,每季(每月)形成舆情分析报告。
      三、受理
      (一)接待岗位人员应主动询问,倾听申请人陈述、与其确认案件事实和法律诉求,并向申请人说明、解释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条件;
      (二)申请办理或者咨询的事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提供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介绍,指导各类表证填写。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告知和解释;
      (三)受理管辖应符合以下要求:
      1.行政案件,由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或者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2.民事、仲裁案件,由请求给付、支付义务人住所地、被请求人住所地或者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3.刑事案件,由办理该案件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知办理案件,由该人民政府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四)可接收申请事项初审的站点包括:
      1.县级以上法律援助机构;
      2.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
      3.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立并赋予初审权的行业、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点);
      4.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服务机构批准设立并赋予初审权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
      (五)接收案件材料
      1.申请类案件接收:
      (1)法律援助申请审批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如代为申请,还应提供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明,或者监护资格证明及监护人身份证明,或者近亲属关系证明及近亲属身份证明;
      (3)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或者经济困难证件、证明材料;
      (4)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5)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转交法律援助申请函》或者《商请辩护公函》及《法律援助申请书》,并书面告知办案机关所掌握的申请人经济状况等情况。
      2.通知类案件接收:
      (1)通知辩护公函、采取强制措施决定书(公安侦查阶段);
      (2)通知辩护公函、公安机关起诉意见书(审查起诉阶段);
      (3)通知辩护公函、刑事起诉书或者一审刑事判决书、裁定书(审批阶段);
      (4)通知代理公函、强制医疗申请书副本(强制医疗);
      (5)人民政府通知公函、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材料(政府指定)。
      (六)接收申请类案件,受理人员应当场向申请人出具加盖专用业务印章的申请材料接收凭证。接收通知类案件,材料接受人一般应向材料提交机关出具接收材料回执;
      (七)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存在当场可以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材料符合条件的,应予以受理。材料不符合条件或者不能受理的,应执行一次性告知制;
      (八)通过审核的申请材料复印件应加盖核对章,并由材料提供人、接收人在核对章上签名确认;
      (九)受理岗位工作人员在申请审批表中提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初审意见;
      (十)登录法律援助管理系统,依设置要求,录入(或刷身份证阅读器)申请人、代理人基本信息,并对各类事项人员进行分类。
      四、审批
      (一)申请事项条件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依据《云南省法律援助条例》及其它相关要求审查;
      (二)审查人员应自案件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
      (三)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或者内容不清楚的,在3个工作日内发出补充材料通知或者要求申请人作出说明,未按要求补充材料或者作出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补充材料、作出说明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查期限;
      (四)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需要查证的,应安排人员向有关机关、单位调查核实。材料查证时间不计入审查期限。材料查证应注意:
      1.有充分的理由质疑申请人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2.对申请人提供的信息予以保密;
      3.查证、核实信息时应告知申请人,便于申请人对取得的新信息给予解释或者申辩。
      (五)审查和批准人员应主动回避或者由申请人申请回避的情形:
      1.是申请事项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2.与所申请事项有其它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理的。
      (六)审查认为申请符合条件的,制作《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不符合条件的,制作《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并载明不予法律援助的理由及提出异议的权利。对被羁押及关押的申请人,作出不予法律援助决定时,还应当同时函告有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及监狱、看守所、强制隔离戒毒所;
      (七)申请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决定先行提供法律援助,并要求受援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补交申请材料:
      1.距法定时效届满不足7日,需要及时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行政复议的;
      2.需要立即申请财产保全、证据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
      3.具有其它紧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八)对案情重大、情况复杂、在本辖区可能影响公正援助的,可以请求上一级法律援助机构协助办理或者直接办理;
      (九)申请人对不予援助或者终止援助提出异议的,司法行政机关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条件或者不应当终止援助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该申请人提供援助,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认为申请人不符合条件或者应当终止援助的,应当维持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援助或者终止援助的决定,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五、指派
      (一)指派岗位人员应根据法律服务机构的人员数量、资质、专业特长、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情况、受援人意愿等因素,合理指派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建立资源库(人才库、专家库)的,按其规则指派;
      (二)指派岗位人员应自作出给予法律援助决定或者自收到通知辩护、通知代理公函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
      (三)特别案件指派:
      1.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应当指派或者安排具有一定年限刑事辩护执业经历的律师办理;
      2.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指派或者安排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办理;
      3.在本行政区域内,申请人自选且法律服务人员愿意办理的,一般可指派该法律服务人员办理。
      (四)指派案件应确定内部监督员,全程跟踪了解案件办理进展情况,督查法律援助人员履行职责,及时纠正案件承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案时,内部监督员制作质量监督表附卷。
      (五)指派文书应按法律援助管理系统设置格式及《法律援助文书格式》要求制作。
      1.申请类案件
      (1)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
      (2)指派通知书;
      (3)法律援助案件承办情况通报/报告记录;
      (4)法律援助公函;
      (5)受援人权利、义务、风险一次性告知书;
      (6)法律援助案件征询意见表;
      (7)其它需要的相关文书。
      2.通知类案件
      (1)刑事(政府)指定或者异地协作法律援助告知书;
      (2)指派通知书;
      (3)法律援助公函;
      (4)受理机构承办人意见征询表(审批阶段);
      (5)其它需要的相关文书。
      (6)送达文书时,送达人和受送达人应在送达回执上签名。
      1.送达受援人文书:
      (1)刑事指定法律援助告知书(通知辩护);
      (2)政府指定法律援助告知书(政府通知);
      (3)异地协作法律援助告知书(异地协作);
      (4)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申请类);
      (5)受援人权利、义务、风险一次性告知书;
      (6)法律援助工作征询意见表(申请类)。
      2.送达承办人文书:
      (1)指派通知书;
      (2)法律援助案件承办情况通报/报告记录。
      3.送达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文书:
      (1)受理机构承办人意见征询表(审批阶段);
      (2)法律援助公函。
      (七)变更指派案件,原承办单位应与受援人解除回执变更委托代理、辩护协议,原承办人应及时与变更后的承办人办理案件材料移交手续。下列情形案件,法律援助机构一般应变更指派:
      1.对通知辩护(代理)案件,受援人拒绝指派律师辩护(代理)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另行通知辩护(代理)的;
      2.受援人有证据证明法律援助人员不依法履行义务的,并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变更承办人的;
      3.法律援助人员收到案件开庭通知后,如与其它案件已经安排在先的开庭时间冲突的,向办案机关申请延期不成,与受援人协商变更承办人的;
      4.经法律服务机构查证,认为具有违反律师执业避免利益冲突有关规则规定不能接受指派的情形,告知法律援助机构另行指派的。
      六、承办
      (一)基本要求
      1.法律援助人员应遵守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在受委托的权限内,通过和解、调解、申请仲裁、提起诉讼及其它方式依法最大限度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
      2.法律服务机构接受指派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辩护、代理。但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人员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或者受援人提出其它不合理要求,致使法律援助人员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经法律服务机构负责人同意并报法律援助机构许可后,可以拒绝辩护、代理;
      3.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向受援人提供咨询和法律意见,并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案件办理进展情况,填写《案件承办情况通报/报告记录表》。应向受援人通报的内容包括:
      (1)案件承办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后续变化;
      (2)建议采取的行动;
      (3)案件进展情况或者无进展的原因及其它情形。
      4.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及时报告案件办理情况。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1)主要证据认定、适用法律等方面有重大疑义的;
      (2)受援人要求无罪辩护或者法律援助人员作无罪辩护的;
      (3)涉及群体性事件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4)其它复杂、疑难情形的。
      5.需要异地调查的案件,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并由案件指派机构向调查事项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发出《法律援助协作函》,请求异地协作;
      6.终止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向受援人说明理由并制作终止决定书,送达受援人,同时函告承办机构和办案机关,承办机构与受援人解除委托代理、辩护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援助人员应报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核实,终止法律援助:
      (1)受援人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
      (2)案件依法终止办理或者被撤销的;
      (3)受援人自行委托其它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
      (4)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5)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从事违法活动的;
      (6)受援人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据的;
      (7)法律、法规等规定应当终止的其它情形。
      7.法律服务机构应根据案情及安排的法律援助人员资历情况指定具有一定执业经历、专业特长人员指导、监督办案,建立服务质量内控机制。对接受指派的重大、疑难法律援助案件,一般应进行集体讨论或者专家评估,确保案件办理质量;
      8.案件承办过程中,法律援助人员不得向受援人收取钱物或者谋取其它不正当利益,法律援助人员及其所在的法律服务机构不得接受本案转自行委托(收费)的代理和辩护;
      9.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等受援对象,法律援助人员应提供上门服务;
      10.法律援助人员应协助受援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
      11.法律援助人员不得泄露案件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二)刑事案件
      1.收案
      (1)律师事务所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指定具有一定办理刑事案件经验的律师承办;
      (2)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承办申请类刑事案件,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委托辩护(代理)协议,明确规定免收费用及双方的其它权利义务;
      (3)律师事务所指定两名法律援助人员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人,辩护(代理)工作必须以主办人为主;
      (4)法律援助人员应积极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联系,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
      2.阅卷
      (1)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办案机关提交律师执业证、法律援助公函等指定辩护(代理)手续;
      (2)侦查阶段,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侦查机关了解当事人涉嫌的罪名以及当时已查明的该罪的主要事实,及被采取、变更、解除强制措施,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等案件有关情况;
      (3)必要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或者羁押必要性审查;
      (4)审查起诉及审判阶段,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全面、细致、及时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包括案件的诉讼文书和证据材料,应当着重审查并复制的相关材料:
      ①证明起诉意见书、起诉书所指控事实的相关证据,这些证据是否充分;
      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认罪,历次的供述和辩解以及提讯证;
      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审查其认罪是否符合事实与法律。经审查构成犯罪的,着重审查是否构成轻罪及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免除情节及其它酌定从轻、减轻情节;
      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认犯罪的,审查其辩解是否合理,有无证据予以支持。审查指控证据是否合法,是否存在矛盾,是否排除合理怀疑,将指控证据和辩解证据均收集到位,以备分析;
      ⑤证人、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翻译人员是否合格,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⑥被害人的基本情况及其陈述是否客观。
      (5)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审查分析案件材料,制作阅卷笔录。阅卷笔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身份事项、有无前科、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有无特长、如何归案等);
      ②被控罪名及刑罚;
      ③有哪些指控证据,标出证据中证明力强的部分;
      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解及辩解有何证据支持或者证据线索需要进行调查核实的;
      ⑤控方证据体系中有无矛盾和疑点,是否足以推翻被告人辩解(即质证意见和相应分析);
      ⑥有无法定和酌定情节。
      (6)法律援助人员对查阅、摘抄、复制所获得的案卷材料应当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提供给当事人或者以其它方式泄密。
      3.会见
      (1)向办案机关了解案情或者阅卷之后,应及时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
      (2)首次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询问是否同意为其辩护,并记录在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同意的,应当书面告知办案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由其作出相应处置;
      (3)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详细了解案情,并制作会见笔录。笔录内容包括:
      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住址、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等);
      ②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
      ③是否参与以及怎样参与所涉嫌的案件;
      ④如果承认有罪,陈述涉及定罪量刑的主要事实和情节;
      ⑤如果认为无罪,陈述无罪的辩解;
      ⑥可以证明无罪、罪轻的证据、线索;
      ⑦如果系共同犯罪,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
      ⑧有无自首、立功等从轻或者减轻量刑的情节;
      ⑨其人身权利及诉讼权利是否受到侵犯;
      ⑩有无申诉、控告;
      ⑪是否需要申请非法证据排除;
      ⑫其它需要了解的情况。
      (4)会见笔录应当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认无误后签名或者捺指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阅读能力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其宣读笔录,并在笔录上注明;
      (5)会见在押或者被监视居住的外国籍人、聋哑人等有语言交流障碍的对象,应聘请翻译人员,并保留聘请翻译人员凭据附卷;
      (6)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以下证据:
      ①对犯罪嫌疑人本人笔录可交由其阅读核对;
      ②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等证据可直接出示,供其辨认核对;
      ③对同案犯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言词类证据,可就证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证言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内容是否属实等情况向犯罪嫌疑人核实。
      (7)法律援助人员应根据案件情况和工作需要决定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时间、次数。但对于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上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至少各会见一次。一审阶段一般会见二次,分别为开庭审理前及一审判决后。二审阶段至少会见一次。
      4.调查取证
      (1)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的,法律援助人员应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取;
      (2)发现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证据线索时,一般应当先行申请调取。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不予调取的,可以依法自行调查取证;
      (3)法律援助人员收集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相关材料,应当及时提交办案机关;
      (4)需要当庭宣读、出示的证据,应当制作证据目录并说明所要证明的事实,在开庭5日前将复印件及证据目录提交人民法院,证据目录应当列明证据名称、种类、待证事实、证据来源、页数等。
      5.辩护
      (1)在侦查终结前或者审查起诉期间,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承办机关递交书面辩护意见,就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进行辩护。审查批捕期间,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向承办检察官提出应当或者可以不批准逮捕的辩护意见;
      (2)在开庭前,法律援助人员可以申请召开庭前会议,重点就案件的管辖、回避、证据、证人、鉴定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发表意见;
      (3)法律援助人员开庭前应当根据本案的事实和证据,制作出庭提纲。出庭提纲内容包括:
      ①发问提纲(包括发问受援人、同案被告人、被害人、证人、鉴定人等);
      ②质证意见(对公诉方证据“三性”提出异议);
      ③举证提纲(依证据目录进行);
      ④辩护意见及答辩提纲。
      (4)对于控诉方出示的证据,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围绕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进行质证,并可以在法庭的主持下,就证据的“三性”问题及每个证据、每节事实的证据采信问题与公诉人展开辩论。举证时,应当说明所举证据的名称、来源、数量、种类、待证事实等内容,并于庭后将当庭出示、宣读的证据原件提交法庭,办理交接手续;
      (5)经法庭许可,法律援助人员应针对控诉方的指控,从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是否准确无误、诉讼程序是否合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辩护意见,并就公诉人新的辩论意见进行答辩;
      (6)发表辩护意见应当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引用的证据客观、法条准确,证据充分,论证有力,逻辑严谨,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尊重法庭,尊重对方;
      (7)法律援助人员应将书面辩护或者代理意见于休庭后3日内提交法庭。对于人民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的案件,应当自收到法律援助机构指派通知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辩护意见。对于其它不开庭审理的刑事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人民法院规定的期限提交辩护或者代理书面意见。开庭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做好庭审笔录;
      (8)受指派担任二审案件上诉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履行辩护职责的,参照以上要求进行。
      6.担任诉讼代理人
      (1)刑事被害人代理、强制医疗代理、自诉代理,其收案、告知手续、阅卷、调查、代理等工作,参照以上相关规定进行;
      (2)法律援助人员担任诉讼代理人的,应向案件承办的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提出代理意见。代理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对本案相关事实的认定是否有误;
      ②对本案定性的意见和建议;
      ③被害方的基本意见和要求;
      ④对本案处理的意见和建议;
      ⑤其他需要反映的事项。
      7.后续工作
      (1)及时联系办案人员,依法签收起诉意见书、起诉书、判决文书及其它相关法律文书;
      (2)一审判决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法定期限内及时会见受援人,通报案件结果,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告知其有提出上诉或者申请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权利,向其了解是否提出上诉或者申请抗诉,并制作笔录;
      (3)对于决定提出上诉或者申请抗诉的受援人,应当为其代写上诉状或者申请抗诉书,交由受援人签名、捺指印后,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将上诉状代为递交或者寄交原审法院或者二审法院,将申请抗诉书送达相应人民检察院;
      (4)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三)民事案件
      1.收案
      (1)承办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具有办理相关民事案件专业特长人员办理,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规定免收费用及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2)承办机构指定两名人员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人,代理必须以主办人为主;
      (3)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约见受援人,办理委托手续。约见受援人应详细了解案情,解答法律咨询,告知权利义务风险,并制作符合格式要求的询问笔录。
      2.调查取证
      (1)法律援助人员应根据查办案件需要在开庭前到法院阅卷;
      (2)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向证人和对方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并制作调查笔录。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应当及时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并递交书面申请;
      (3)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形下,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在征得受援人同意后,代理其向公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并提交书面申请;
      (4)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对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审查,并对收集的证据进行编号,编制证据目录并说明要证明的对象与目的;
      (5)受援人能够提供证据或者证据线索而拒绝提供的,在告知其将会产生的法律后仍拒绝提供的,视为受援人隐瞒事实真相,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就已有的证据、事实完成案件的代理。
      3.起诉或者应诉
      (1)依据当事人请求代写诉状,并向人民法院提交基本证据。代理应诉,应查阅案卷材料,代写答辩状,如果受援人有反诉请求和理由,应代写反诉状,并向人民法院提交基本证据;
      (2)根据受援人的要求及法律规定,代为提出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申请;
      (3)将受援人提供和自己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类整理,编制证据目录一并提交法院;
      (4)案件如果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代理被告的,应当准备书面答辩状;
      (5)根据受援人提供的有关材料及阅卷情况,准备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调查提纲包括:
      ①陈述提纲(包括本案案情、陈述要点);
      ②举证提纲(对有关主体、双方法律关系、权利侵害行为和损失事实等的举证);
      ③质证提纲(围绕证据的“三性”,包括对其它当事人证据的质证意见、以及可能被质证的反驳意见);
      ④发问提纲(对其它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等的发问内容);
      ⑤代理意见提纲。
      4.开庭
      (1)认真做好庭审记录,并根据案件需要,向受援人、证人、鉴定人、对方当事人就与本案有关的问题发问;
      (2)出示证据,应当简要说明该证据事实的种类、证据来源、提交人及可以证明的事实等,并对对方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
      (3)紧紧围绕争议焦点或者法庭调查的重点,积极参与法庭辩论,从事实、证据、法律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阐明观点,陈述理由。发表代理意见应当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4)法律援助人员应在代理权限内参与调解、和解;
      (5)受指派担任二审、再审、特别程序案件代理人的,按照民事诉讼相关程序要求进行相应的准备,代理职责参照相关要求进行。
      5.庭后工作
      (1)法律援助人员应在休庭后认真核对法庭笔录并签字,及时提交代理词,办理证据交接手续,需要补充证据及提交书面意见的,应在法庭指定的期限内提交;
      (2)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签收相关裁判文书,由受援人特别授权代为签收的裁判文书应及时告知受援人;
      (3)一审判决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案件结果,并告知在上诉期内有上诉的权利。受援人要上诉的,法律援助人员应为其代写上诉状;
      (4)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四)行政案件
      1.收案
      (1)承办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具有办理行政案件专业特长人员办理,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规定免收费用及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2)承办机构指定两名人员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人,代理必须以主办人为主;
      (3)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约见受援人,办理委托手续。约见受援人应详细了解案情,解答法律咨询,告知权利义务风险,并制作符合格式要求的询问笔录;
      (4)审查当事人所涉案件是否符合《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司法解释所规定的受案范围和起诉、复议条件。
      2.调查取证
      (1)法律援助人员应根据案件需要,在开庭前到法院或者复议机关阅卷,或者依法调查、收集证据材料;
      (2)审查受援人提交的的证据材料并核对原件。接收原件的,应列明《案件证据移交清单》,由受援人签字确认;
      (3)对无法自行收集、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法律援助人员可以在征得受援人同意后,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或者复议机关书面申请调查取证或者证据保全。
      3.起诉或者复议
      (1)根据案件情况及调取的证据,确定行政诉讼或者复议的适格被告及被申请人;
    (2)提起诉讼或者复议,为受援人代写行政起诉状、行政复议申请书,提交人民法院或者复议机关。诉状、复议申请书应提出明确的诉讼、复议请求,并阐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3)对证据进行归类整理,编制证据目录一并提交法院。
      4.开庭
      (1)应根据案情与受援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协商,确定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
      (2)遵守庭审纪律,认真做好庭审记录。若有需要,可代理受援人向法院申请延期开庭;
      (3)根据案件需要,向受援人、证人、鉴定人、对方当事人就与本案有关的问题发问;
      (4)积极参与法庭辩论。辩论发言应紧紧围绕争议焦点或者法庭调查的重点进行,从事实、证据、法律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阐明观点,陈述理由。发表代理意见应当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5)可在代理权限内参与协商、和解。未经特别授权,不能对受援人实体权利进行处分;
      (6)受指派担任二审、再审案件代理人的,按照行政诉讼相关程序要求进行相应的准备,代理职责参照相关要求进行。
      5.庭后工作
      (1)法律援助人员应在休庭后认真核对法庭笔录并签字,及时提交代理词,办理证据交接手续。需要补充证据及提交书面意见的,应在法庭或者复议机关指定的期限内提交;
      (2)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联系办案人员,依法签收相关裁判文书、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案件结果,告知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有上诉或者提起诉讼的权利。受援人要上诉、起诉的,法律援助人员应为其代写上诉状、起诉状。特别授权代为签收的裁判文书应及时告知受援人;
      (3)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五)劳动仲裁案件
      1.收案
      (1)承办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具有办理劳动争议案件专业特长人员办理,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规定免收费用及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2)承办机构指定两名人员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人,代理必须以主办人为主;
      (3)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约见受援人,办理委托手续。约见受援人应详细了解案情,解答法律咨询,告知权利义务风险,并制作符合格式要求的询问笔录。
      (4)接待涉及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援人时,应慎重对待,正确引导,避免激化矛盾的言行;
      (5)提供劳动争议案件咨询,发表意见应客观,对可能出现的仲裁或者诉讼风险应提示,不得作出不实承诺。对超过时效的案件,可建议当事人通过仲裁或者诉讼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解决。
      2.调查取证
      (1)法律援助人员办理劳动争议案件,一般应调查收集以下证据:
      ①劳动合同或者聘(录)用协议;
      ②争议发生前12个月经劳动者签收的工资单或者银行进账凭证;
      ③劳动手册及入职证明;
      ④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⑤辞职申请或者辞职信;
      ⑥违纪处分通知书或者处罚公告;
      ⑦退(辞)工单、人事档案转移证明;
      ⑧医院诊断证明;
      ⑨医院病假休息建议书;
      ⑩丧失劳动能力鉴定书;
      ⑪工伤认定书及劳动能力鉴定材料;
      ⑫调岗或者转岗通知;
      ⑬员工手册或者劳动纪律、规章制度;
      ⑭考勤记录材料;
      ⑮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资料;
      ⑯涉及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等事实;
      ⑰其它与案件相关的资料。
      3.和解与调解
      (1)经受援人同意,可以和解方式解决纠纷。也可应受援人的委托,在申请仲裁前向用人单位发出律师函,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可在开庭前征求受援人是否接受调解的意见。如同意调解应商讨可以接受的调解方案;
      (3)法律援助人员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尊重历史和现实,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
      ②及时迅速处理,防止久拖不决导致事态恶化;
      ③注意双方的动向及情绪变化。对涉及社会稳定的事件,应及时向所在法律服务机构或者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④代理受援人参与调解的,应当要求其签署特别授权书,对最终达成的调解方案,在法律援助人员代为签署前仍应要求受援人书面确认;
      ⑤调解协议书应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告知受援人依法申请仲裁;
      ⑥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应及时告知受援人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⑦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告知受援人可以直接依法申请仲裁。
      4.庭前准备
      (1)根据案情及调查情况,代写仲裁申请书或者答辩状,并由受援人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和答辩;
      (2)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告知受援人可以就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符合下列条件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根据受援人的要求申请先予执行:
      ①追索劳动报酬;
      ②追索工伤医疗费;
      ③追索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
      (4)在规定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客观原因不能提供的,应当提前向仲裁机构说明并申请延期。如果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开庭前告知仲裁机构;
      (5)开庭审理前,应与受援人充分交换意见,分析案情,核对证据,说明举证责任,明确请求事项,以便双方在庭审时相互配合。
      5.开庭
      (1)法律援助人员收到仲裁员名单后,发现有应当回避情形的,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回避申请;
      (2)应充分陈述案件事实。如涉及对受援人有利的事实而庭审没有查明的,可在庭审中通过向对方发问或者补充陈述的方式向仲裁庭进行阐明;
      (3)质证应当结合证据是否超过举证期限及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发表意见;
      (4)根据庭审情况,制作符合格式要求的庭审笔录。
      6.庭后工作
      (1)法律援助人员应在休庭后认真核对法庭笔录并签字,及时提交代理词,办理证据交接手续。需要补充证据及提交书面意见的,应在仲裁庭指定的期限内提交;
      (2)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联系办案人员,依法签收相关裁决文书,并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案件结果。对有起诉权的仲裁裁决,应征询受援人是否起诉并提醒起诉的期限。受援人要起诉的,法律援助人员应为其代写起诉状;
  (3)案件终止的,在解除委托关系前,法律援助人员应采取合理可行措施保护受援人权利,及时通知受援人,使其有充分时间再委聘其他法律服务人员、收回各类材料的原件等。由受援人特别授权代为签收的裁判文书应及时告知受援人;
  (4)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六)公证与司法鉴定
  1.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受理点应向申请人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并告知受理条件;
  2.指导申请人填写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申请审批表,并接收下列材料:
  (1)经济困难证明、证件材料;
  (2)身份证明及代理人代理权资格证明;
  (3)需公证的文书、司法鉴定委托书;
  (4)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证明材料、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
  (5)与公证、司法鉴定事项有关的其它材料。
      3.审查申请人经济困难条件,公证、司法鉴定事项范围条件,履行相关告知义务;
      4.初审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由公证、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签署初审意见后报法律援助机构审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援助的,指派初审公证、司法鉴定机构办理;
      5.公证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公证员办理。公证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取得联系,办理申请手续,明确约定免收公证费用及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6.司法鉴定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司法鉴定人员办理,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司法鉴定协议。司法鉴定协议应载明以下事项:
      (1)注明为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案件;
      (2)受援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
      (3)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
      (4)委托鉴定的要求;
      (5)委托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的简要情况;
      (6)受援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
      (7)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
      (8)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案件免收或者缓收鉴定费用的相关内容;
      (9)其它需要载明的事项。
      7.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提供服务,及时向受援人出具公证文书和司法鉴定文书;
      8.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七)代书
      1.承办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人员办理,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规定免收费用及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2.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约见受援人,办理委托手续。约见受援人应详细了解案情,解答法律咨询,告知权利义务风险,并制作符合格式要求的询问笔录;
      3.向受援人明示,除与其有明确书面约定外,法律援助人员仅根据受援人陈述及意愿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撰写文书内容,而对文书所涉及的实体是否客观存在、以及该实体是否为受援人所有无审核的义务。对受援人叙述明显不符合客观规律或者提出的无理、非法要求,应予以说服、规劝,必要时可拒绝代书并报告法律援助机构;
      4.法律援助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及受援人对案情的陈述和提供的材料,在接收指派通知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代书事项;
      5.代书应叙事清晰、表达准确,引用法律正确并符合法律文书的格式要求。代书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6.代书完成后,应请受援人确认代书内容(或者向其宣读),确认无异议后签名或者捺指印,并向其交接代书文书;
      7.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八)执行案件
      1.法律服务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人员办理,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规定免收费用及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2.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约见受援人,办理委托手续。约见受援人应详细了解案情,解答法律咨询,告知权利义务风险,并制作符合格式要求的询问笔录;
      3.需要调查取证的,应联系受援人及法院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自行调查、收集或者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状况及线索;
      4.代写执行申请书,提出书面执行代理意见,并将生效法律文书、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相关信息等执行依据材料提交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5.法院受理决定执行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参与执行并视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及时联系法院执行人员,协助参与执行活动;
      (2)指导或者代理受援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查封、扣押或者立即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申请变更或者追加被执行主体;
      (3)在授权范围内参与执行调解、和解,并制作执行记录。
      6.执行代理案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执行代理终止:
      (1)生效裁判文书或者调解书履行完毕;
      (2)人民法院裁决不予执行或者执行终结的;
      (3)当事人间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
      7.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九)申诉
      1.承办机构应自收到指派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的人员办理,并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规定免收费用及双方其他权利义务;
      2.法律援助人员应在接受指派或者安排承办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约见受援人,办理委托手续。约见受援人应详细了解案情,解答法律咨询,告知权利义务风险,并制作符合格式要求的询问笔录;
      3.法律援助人员应积极与办案部门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按照有关规定查阅、摘抄、复制相关案件材料;
      4.法律援助人员应按以下方式审查处置申诉案件:
      (1)申诉符合相关诉讼法规定的,代拟申诉书(再审申请书),代理申诉人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交再审材料或者其它申诉材料;
      (2)审查认为原裁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得当,应向申诉人释明。如认为原裁判存在一定瑕疵,可向申诉人释明并提出法律意见。
  5.对给予法律援助的申诉案件,适宜和解的,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应协助办案部门做好和解工作;
  6.及时联系办案人员,依法签收相关裁决文书,并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案件结果;
  7.人民法院决定再审、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申诉案件,法律援助机构一般应安排申诉程序阶段的法律援助人员继续提供法律援助;
      8.整理、装订案卷材料,并按结案归档要求及时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结案审查。
      七、结案归档
  (一)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案件承办单位和人员应当严格按照《云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做好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工作,接受司法行政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二)归档材料收集
  1.法律援助案件材料,根据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不同类别,一般按年度编号,采用一案一卷、一卷一号的原则立卷。
  2.已办结的法律援助案件相关材料,由经办人收集整理装订形成卷宗后送法律援助机构统一立卷归档。法律援助申请材料和案件办理档案合并归档。
  3.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应在受理案件后,注意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文书及证据材料。结案后及时整理,发现缺漏和法律手续不完备的,及时补齐。
  4.法律援助机构和承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事项)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证明材料、往来公文、谈话笔录、调查记录,都必须用耐久的书写材料(碳素墨水、兰黑墨水)书写、签发,要求字体工整、清晰。 5.立卷归档过程中,内容相同的材料一般只存一份,但有领导批示的材料除外。对已提交法院、仲裁机构或有关部门的证据材料,承办人员应当将其副本或复印件入卷归档。对不能附卷归档的实物证据,承办人员可将其照片及证物的名称、数量、规格、特征、保管处所、质量检查证明等记载入卷归档,分别保管。 

      (三)卷内材料排列顺序:
  1.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材料排列顺序:
      (1)法律援助审批表;
      (2)法律援助指派通知书;
      (3)授权委托书;
      (4)起诉书或上诉书;
      (5)出庭通知书;
      (6)阅卷笔录;
      (7)会见笔录;
      (8)有关证据材料;
      (9)集体讨论意见(重大、疑难案件);
      (10)庭审笔录;
      (11)律师辩护意见;
      (12)判决书或者裁定书;
      (13)结案报告表;
      (14)案件补贴支付凭证;
      (15)其他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
  2.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材料排列顺序:
  (1)法律援助申请表;
  (2)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有效的证明材料。他人代理申请,需提交代理权证明和代理人身份或者资质证明;
  (3)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
  (4)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5)法律援助审批表;
  (6)法律援助指派通知书;
  (7)法律服务机构批办单;
  (8)授权委托书;
  (9)起诉书、上诉书或答辩书;
  (10)会见当事人谈话笔录;
  (11)调查材料(证人证言、书证等证据);
  (12)诉讼保全申请书、证据保全申请书、先行给付申请书和法院裁定书; 
  (13)集体讨论记录(重大、疑难案件);
  (14)出庭通知书;
  (15)代理词;
  (16)庭审笔录;
  (17)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上诉书;
  (18)法律援助案件结案报告表;
  (19)案件补贴支付凭证;
  (20)其他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
  3.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材料排列顺序:
  (1)法律援助申请表;
  (2)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有效的证明材料。他人代理申请的,需提交代理权证明和代理人身份或者资质证明;
  (3)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困难证明;
  (4)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5)法律援助审批表;
  (6)法律援助指派通知书;
  (7)法律服务机构批办单;
  (8)授权委托书;
  (9)羁押通知书、起诉书等证明案件正处于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文书;
  (10)出庭通知书;
  (11)调查材料;
  (12)会见被告人、委托人、证人笔录;
  (13)集体讨论记录(重大、疑难案件);
  (14)庭审笔录;
  (15)辩护词、代理词或者其他材料文书;
  (16)起诉书、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或者其他法律文书;
  (17)法律援助案件结案报告表;
  (18)案件补贴支付凭证;
      (19)其他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
  4.仲裁、行政诉讼、代书、申诉及其他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材料排列顺序参照民事法律援助案件材料排列顺序执行。
  5.申请人因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通知有异议并向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的,除按照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第(1)至(6)项材料排列顺序立卷外,还应当包括以下材料:
  (1)复查申请书;
  (2)司法行政部门审查决定;
  (3)送达回执。
  6.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法律援助的,应当将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书面申请或案件处理机构终止法律程序的法律文书、承办人关于终止法律援助的报告及终止法律援助通知书的送达回执归入案件卷宗中。更换法律援助承办人员的,应当及时办理案件材料移交手续。
  (四)编目与装订
  1.法律援助案卷应按照案卷封面、卷内文件目录、案卷材料、备考表的顺序排列。
  2.案卷封面填写。案卷封面应打印或用钢笔、碳素笔正楷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庄重、醒目。应有如下内容:
  (1)档案编号:由法律援助机构制定(制定方式参见下文中“档案编号结构”有关内容);
      (2)案件类型: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非诉讼案件;
  (3)案号:填写法律援助案件案号;
  (4)收案日期:填写应与本案件受理审批表确定的日期一致;
  (5)结案日期:填写应与本案件结案报告表确定的日期一致;       
  (6)案由:填写申请法律援助案件事项;
  (7)受援人:填写申请法律援助的个人姓名;
  (8)承办单位:填写承办法律援助律师所属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援助机构名称;
  (9)承办人员:填写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人的姓名;
  (10)审理机构:填写案件审理机构;
  (11)主办人:填写审理机构主办人姓名;
  (12)审结案号:填写案件审理机构编制的案号;
  (13)审级:填写案件审理机构的审级;
  (14)案件办理结果:填写案件审理或办理结果;
  (15)立卷人:填写案卷立卷人的姓名;
  (16)归档时间:填写案件办结后归档的具体日期;
  (17)保管期限:填写法定的保存时间。
  3.卷内材料除空白页外,凡载有文字、图表等信息的正反面均应编页码。页码应标注在材料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案卷封面、卷内目录、备考表不编页码。
  4.卷内目录填写
  (1)采用表格式,表格内容设顺序号、文件材料名称、日期、页号和备注五栏。顺序号即卷内文件材料的顺序号,一份文件编1个号;
  (2)文件材料名称即文件材料的标题,是卷内目录的主要部分;
  (3)日期即文件材料的生效日期或落款日期;
  (4)页号即卷内文件材料所在的页码,填写每份文件材料的起止页码。
  5.备考表应填写卷内需要说明的情况及立卷人和检查人的姓名。
    6.装订前应当做好对法律援助案件材料的检查。已破损的材料应修补。字迹模糊或易褪变的材料应复制并与原件一并归档。归档材料应统一为A4纸规格。
  7.案卷应当采用三孔一线左侧装订,卷内材料左下对齐装订,案卷装订不得遮压字迹或画面。
  (五)接收和管理
  1.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60日内整理、装订立卷,经案件承办机构主要负责人审核后交法律援助机构集中统一保管。与案卷有关的电子文件或者有关证物应当随纸质案卷一并移交。
  2.案卷移交时应当办理移交手续,建立移交登记台帐。移交登记内容包括:时间、案卷名称、案卷页码、移交人和接收人签字、备注等。
  3.档案管理人员接收案卷时,应当按照立卷归档的要求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归档手续,并在案卷封面左上角填写档案编号,放入专门的档案柜保管。
   4.档案编号结构为:全宗号—案件类别·年度—保管期限—案卷号。
  (1)全宗号为法律援助机构所属司法行政机关档案全宗号;
  (2)案件类别填写法律援助案件所属类型,如刑事、民事、行政、非诉讼;
    (3)年度为案卷形成年度,以4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元纪年,如“2014”;
    (4)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30年、定期10年,分别以“Y”、“D30”、“D10”标识;
    (5)案卷号为每一案卷在年度、保管期限下排列的顺序号,依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案件卷宗的顺序编号。
   5.法律援助机构应编制案件档案卷宗目录。
      (六)案件档案的管理
      1.法律援助机构应设置档案专用库房或专用箱柜保管档案,做到“八防”,即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虫、防腐蚀、防尘,管理人员应当经常对档案保存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2.法律援助机构应建立法律援助档案借阅制度和档案借阅登记簿。借阅档案必须履行审批和登记手续,并限定借阅期限。凡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档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借(查)阅。      3.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守国家机密和当事人秘密。不得违反制度向任何人提供档案和扩大利用范围,不得向他人泄露档案的内容。
  (七)案件档案的保管期限
   1.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的保管期限规定为永久和定期两种:
  (1)凡具有长远查考利用价值的法律援助档案,列为永久保管。
  (2)凡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查考利用的,划定为30年;凡在较短时期内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划定为10年。     
   2.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的保管期限,从该项法律事务办结和终止后的下一年算。
   3.具体的保管期限,参照《云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保管期限表》确定(见附件)。
      (八)案件档案的鉴定、销毁与移交
        1.保存到期的案件档案,应当进行认真鉴定。鉴定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和法律援助人员组成鉴定小组共同进行。
   2.对经鉴定有保存价值的案卷,应当延长保管期限继续保存;确无保存价值的案卷应造册登记,连同销毁请示一并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批准后,交当地保密部门统一销毁。销毁清册永久保存。
   3.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法律援助案件档案。
      第六章 服务质量控制
      一、基本原则
      法律援助机构应实施案件办理全程监督,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服务满意度及投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取措施改进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监督检查
      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要统筹服务质量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制定年度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方案,对服务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主要监督模式:
      (一)庭审旁听;
      (二)电话回访;
  (三)网上督查;
  (四)社会监督。
      三、考核评估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设置法律援助机构工作考核指标,定期组织案件质量“同行评估”、“第三方评估”,对考核、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对不符合服务质量要求的督促改进。
      四、投诉处理
      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工作,应当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查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司法行政机关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意见箱、意见簿、网络信箱等多种形式的投诉渠道,按照司法部《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办法》规定程序和要求,对投诉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处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是否受理。对决定受理的投诉事项,根据调查核实结果,作出相应处理。投诉处理结果应存档。
      五、满意度调查
      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及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强化改进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针对性。调查方法主要包括:
      (一)向服务对象发放工作征询意见表或者问卷调查表;
      (二)直接与服务对象沟通、座谈;
      (三)回访服务对象,听取意见建议;
      (四)征询办案机关意见建议;
      (五)其它。
      六、督促改进
      (一)情况通报
      整理汇总监督检查、考核评估、满意度调查及投诉处理等情况,在司法行政网、公共法律服务网通报结果,督促整改、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二)个案纠正
      监督检查、考核评估、满意度调查及投诉处理等过程中发现办案偏离或者不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应采取以下措施纠正:
  1.调查分析原因,确定相关责任;
  2.办理有瑕疵的,应督导纠正或者另行指派人员办理;
  3.进行失职(过错)责任追究。
      (三)共性问题处理
      通过监督检查、考核评估、满意度调查及投诉处理等,发现案件办理存在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统一制定整改措施,全面改进服务;
  2.通过完善流程管理模式解决共性问题。
  (四)奖惩
  1.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援助人员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的依据;
  2.对提供优质服务、成绩突出的法律服务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
  3.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发现下列问题,两年内不再指派该案件承办单位、承办人员办理案件,对承办人员不予发放办案补贴。
  (1)因违反律师执业纪律及其它相关行业管理规定,受到管理部门相应处罚的;
  (2)办案中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受援人投诉查证属实的;
  (3)对存在的问题经警告、通报后,未按要求整改的; 
  (4)服务质量检查严重不合格的;
  (5)无故拒绝、拖延、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案件办理的;
  (6)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向受援人收取费用,接受受援人财物或者谋取其它不正当利益的。



附件:
云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刑事类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1.普通刑事案件判处十五年以上的案件;2.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况并有代表性的或有重大影响或对研究法律援助业务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件;3.重大涉外案件;4.对案件的定罪量刑,法律援助人员有重大不同意见的案件;5.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定期保管30年:1.普通刑事犯罪判处五年以上不满十五年有期徒刑的案件;2.一般涉外案件;3.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定期保管10年:1.犯罪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给予其他刑事处罚的案件;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二、民事类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1.房屋、土地、山林、水利(水面)等不动产权益纠纷案件;2.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情况有代表性的案件;3.在全国、本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4.诉讼标的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案件;5.较大的涉外案件;6.对研究法律援助业务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定期保管30年:1.诉讼标的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案件;2.一般涉外案件;3.疑难的离婚和离婚涉及子女财产的案件;4.赡养、抚养案件中需要长期供养生活费的案件;5.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6.缺席判决的案件;7.宣告失踪、死亡的案件;8.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定期保管10年:1.一般民事案件;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三、行政类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1.当事人一方是省一级或国家部一级单位的案件;2.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涉及金融、税收、工商、银行、公安等部门的典型案件;4.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定期保管30年:1.当事人一方是厅局一级单位的案件;2.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定期保管10年:1.一般行政诉讼案件;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四、非诉讼法律事务类    
      (一)仲裁代理、涉外类业务及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参照本期限表第一、二、三、四项规定中最相类似的条文确定保管期限。
   (二)咨询、代书业务档案列为短期保管。
  五、其他
   (一)凡终止指派、委托的法律援助档案,列为定期保管10年。
      (二)对于未规定或者难以明确保管期限的法律援助档案,比照本期限表最相类似的规定提出保管期限意见,由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后执行。
  
              

第七届聂耳音乐周7月17日—23日举行
昆明玉溪双城齐奏 传承聂耳精神 来源: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