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29.01.2015  10:10

巍峨的青山,蔚蓝的天,绿色从来就是彩云之南最靓丽的一抹色彩。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省上下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强生态建设,着力破解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全力构筑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深入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代表委员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保护优先 发展优化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云南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举措。”任佳代表认为,云南是多条国内国际大江大河的源头,云南的生态好不好,关乎下游,也关乎周边国家。做好保护工作,打好生态牌,云南将由此赢得周边国家的支持和点赞,对云南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产生积极影响。

结合自己长期的工作体会,贺彬代表认为,强化生态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进行严格保护,尤其是九大高原湖泊中的一些湖区都是需要严格进行保护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时,要优化发展格局,科学布局产业,强化节能减排,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和文祥代表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摩梭人。结合泸沽湖的现状来看,和文祥认为保护泸沽湖水环境,要坚持规划先行,跳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努力探索高原湖泊保护与开发互动双赢的新路。

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着力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重、和谐共进的关系,努力实现空气清洁、饮水安全、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完善体制 建立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改变生态环境到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代表委员们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农工党云南省委提交的《进一步加强云南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案建议:建立健全地方生态文明法规制度,强化各级政府环境考核约束,理顺生态环境管理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社会制衡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研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

强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生态补偿是绕不开的话题。“老百姓为保护生态资源付出了代价,应该得到相应补偿。”李元委员认为,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屏障,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牺牲了发展速度,让下游省份和周边国家受益,需要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制度的重要组成,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途径和保障手段。他建议,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研究,探索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及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模式,从中央财政和下游地区争取更多的补偿资金,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加大力度 严格监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珍稀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代表委员认为,在全球普遍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强化监管,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高旭升委员建议,各级政府把污染防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十三五”期间,要把洱海、抚仙湖等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林业开发与保护、农村垃圾处理、土地污染治理改良等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解决。

夏静委员建议,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郭华代表认为,在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过程中我省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以洱海保护为例,为做好洱海的保护工作,省政府批准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了“两保护督导组”,所谓两保护就是洱海保护与海西保护,这样的创新机制在全省湖泊治理和环境保护中都是走在前列的。“两保护督导组”在生态保护工作中起到督促、协调、调研的作用,一方面督查洱海保护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情况和洱海、海西保护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关系,协调项目实施方与当地政府、居民的关系,在法治中构建和谐的保护局面。郭华代表建议,全省环境保护要立足已有经验,依法保护,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促进环境管理转型升级。

记者 胡晓蓉 沈浩 朱丹(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