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18片18.026万亩高产创建引领粮食增产2517.97万千克
陆良县自2008年农业部组织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以来,县委、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始终把粮食高产创建作为促进全县粮食均衡增产的重要抓手,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升粮食生产水平,为全县粮食实现“十一年”连增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陆良县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规模经营、集中投入”的原则,承担粮食高产创建的数量,由2008年的1片1.14万亩增加到今年18片18.026万亩,作物由2008年单一水稻到今年我县主导的水稻、玉米、三季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地点涉及全县10个乡镇(街道)。据统计,2014年全县18片高产创建18.026万亩共引领粮食增产2517.97万千克,辐射带动全县101.92万亩粮食作物均衡增长,预计全年可实现粮食总产量36749.06万公斤。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陆良县县委、政府对高产创建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实施小组和专家技术顾问组,同时实行定地点、定人员、定产量、定奖惩的承包责任制管理,为搞好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整合资源,落实政策 按照资金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整合国家良种补贴、地膜覆盖补贴资金,重点支持高产创建活动,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产创建示范区的生产条件,提高示范区抗御灾害能力。并对示范区良种进行免费统供,对专用配方肥、机耕费、水电费、病虫害防治费等进行补助,促进各项重点科技措施的到位率。
强化服务,提高效率 一是建立技术服务组。成立了马铃薯、玉米、水稻技术指导小组,对示范片实行包村包片责任制,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二是建立各类专业化技术推广服务队12支,开展代耕、代种、代防工作等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探索规模化生产的新路子、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确保样板区种植、管理等不误农时,各项措施进村入户到田到位。三是加强专家指导。在生产的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及时组织农技、土肥、植保、种子等方面的专家,深入田间抓好技术服务和生产指导,真正把高产栽培技术落实到位。
创新机制,全面服务 按照“整地、供种、播种、节令、机耕机耙、规格、测土配方施肥、肥水管理、病虫害机防”八个统一的要求,提高样板实施质量;对示范区负责人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在技术人员配备上采取技术人员直接到村、技术培训直接到户、技术指导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四直接”形式,对技术人员实行包乡抓点工作责任制,分段制定工作任务并严格考核工作成效,把工作实绩与年终考核评优挂钩,建立健全了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服务机制,使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同时按“五定”(定面积、定技术措施、定产量、定人员、定奖惩)要求,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到人,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施中做到 “六个结合”,即省市专家与基层科技人员相结合、各级领导、科技人员与项目区群众相结合、基层技术推广部门间紧密结合、关键技术措施与配套物资补助结合、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专业化服务组织、企业与农户相结合。
宣传观摩,提高质量 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到户、技术指导到田、技术培训到人”要求,采用专题培训、田间现场指导、田间观摩、发放资料、广播宣传、黑板报等方式,根据农时季节,采取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相结合、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对县、乡镇、村级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多渠道宣讲高产栽培技术、组织保证措施、田间操作要求等内容。据统计,共组织各类培训92期,培训276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2000余份,组织现场观摩23次,充分发挥了高产创建样板在生产中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