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帮扶特写:“80后”孟祥琦下乡记

13.09.2016  01:08

  中新网大理9月10日电(史广林陈静)每天早上,云南省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的街头,都会出现一个身着迷彩服、骑着自行车的上海交大博士,村民会挥着手喊道:“孟书记好!

  今天是34岁的孟祥琦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年零7天,也是他离开学校后度过的第二个教师节。

  2012年,上海交大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上海交大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孟祥琦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祖国西南的丰源村,开始了为期2年的村第一书记生活。

  孟祥琦所在的丰源村地处滇西罗坪山山脉东侧,共有9个自然村,人口6000余人。该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壮劳动力均外出打工,村里也无集体经济,只能依靠乡镇政府拨款运行。“当时已经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是没想到第一天就……”孟祥琦回忆道。

  2015年9月3日,孟祥琦工作第一天即和村干部上山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为了给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孟祥琦穿了一身新衣服和一双新运动鞋。不巧的是,当天下雨,山路泥泞湿滑,不熟悉山路的他一跤摔进荨麻堆里,整条手臂像被蚊子叮一样一塌糊涂,新鞋里外也裹满了黄泥,“后来一洗了7、8遍都没洗干净。

  工作第一天的“下马威”并没有吓倒孟祥琦,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

  因为从学校而来,孟祥琦打算从教育入手。他发现山区孩子没有足够的衣服穿,“冬天还有些穿着短袖,看着难受。”至今,说起这件事,孟祥琦仍是一脸心疼。他想到上海交大学生经常组织活动,有时候一些小号的活动服装剩余闲置,何不收集起来给初中生高中生穿?于是,他便联系“娘家人”,竟然收了一吨多重的衣服。运费又成了问题,孟祥琦厚着脸皮直接找到快递公司老总砍价,用了4000元将衣服从上海运到丰源村。他告诉记者,看到学生穿着新衣服在放学路上走着跳着,内心的满足无法言喻。

  在日常的走访中,孟祥琦看到很多孩子因为贫穷无奈辍学,就以个人为圆心,返回上海交大联系同事、教授、同学,对贫困家庭进行“手拉手”持久性助学。

  同时,组织洱源乡村教师到上海交大附中、附小进行培训学习;设立“洱海-思源”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动员个人所有的力量进行社会募捐,给学校捐赠校服、书籍、被褥等物资……

  孟祥琦始终认为,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核心,只有在思想上奋进、努力,摆脱生活的贫穷才有希望。

  孩子们教育的问题解决了,孟祥琦又陷入了哀愁。村子里一个小孩子手足内翻,父母在网上搜索到一家医院前往北京手术。“本来一个挺富裕的家庭,为孩子看病落下债务不说,手术还没有一点疗效,直接导致孩子的手足无法恢复正常。”这件事成了孟祥琦心中永远的痛。

  看到很多村民因病致贫、不懂得医疗常识和报销流程,孟祥琦开始筹划洱源县第一个村级微信公众号“美丽丰源”,把党建、医疗政策、常见疾病处理、如何报销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服务群众。

  在孟祥琦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台打印机、一箱方便面、几件雨衣、一大堆文件、一个正在工作的路由器,两张办公桌和会客用的旧沙发,十平米左右的房间整洁简陋。现在的孟祥琦,每天穿着迷彩服和水鞋到处奔波。

  这两天,孟祥琦忙着落实“茅以升纪念桥”落户丰源项目,将村里原本一座年久失修的石桥,修建成一座长16米、宽12米的新材料桥梁。为了这个项目,孟祥琦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终于使这个预计耗资100余万元的项目落地丰源,将于10月份开工。

  对于未来,孟祥琦称自己会继续把目光聚焦于乡村教育,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丰源村做点事。

  孟祥琦只是上海帮扶云南20年来的一个缩影。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帮扶合作以来,上海市先后选派了9批143名援滇干部到重点帮扶的4个州市挂职,选派18批400人开展“青年志愿者接力行动”,选拔804名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参加服务西部计划。与此同时,沪滇双方重点对紧缺实用专业人才进行培训,共同培训各类人员51.5万人次。

  数据显示,20年来,上海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4.0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527项,项目覆盖云南的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地区和迪庆藏区30多个县,解决了60余万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受益群众达150余万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