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世界抢iPhone 6”的中国人怎么了?
尽管苹果在全世界粉丝众多,但无疑中国的“果粉”数量最多,也最狂热。此次iPhone 6发布以来,中国“果粉”掀起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此前,“日本大阪市苹果专卖店苹果6售罄,百名中国人聚集引骚乱抗议”的消息就曾广受关注。类似的情况也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只不过没有闹出“大动静”,因此未能吸引媒体和舆论的注意罢了。苹果赖以为傲的除了特立独行的产品,还有与众不同的“饥饿营销”模式。不过,估计他们也没想到,“饥饿”过度是疯狂。
某些国人不惜一切代价“满世界抢iPhone 6”的做法,虽然有“把人丢到全世界”之嫌,却也无须大惊小怪,更无须口诛笔伐。喜欢什么产品,是个人的自由;去哪里买东西,也是个人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何国人对苹果如此疯狂?我们中国何时也能造出这样受欢迎的产品?——这个“造”,是“创造”,而非“制造”。
苹果产品其实跟中国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10天前,93吨iPhone6由郑州发往芝加哥,惊呆了中国网友。为了确保运输安全以及相关信息不被泄露,甚至连海关人员都签署了保密协议。运输iPhone6手机不但增加了南航腹舱收益,而且创造了单日货运的销售纪录,运输收入突破200万元,创了历史新高。这么多的iPhone6,都是由郑州富士康生产的。“高大上”的iPhone6八成以上产自富士康,而iPhone6 Plus更是全部交由富士康生产。只可惜,富士康只是“代工”而已。代工生产利润极为微薄,中国代工厂在整个苹果产业链上仅有2%的利润。随着中国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财务成本的日益上升,甚至连代工的竞争力都在不断弱化。如果“中国制造”不能及时升级为“中国创造”,危机会日益临近。
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创意产品、缺少自主品牌,让中国在全球市场中就像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别人高兴了,就多少分给点残羹冷炙;别人不高兴了,连残羹冷炙都可能分不到。中国人“满世界抢iPhone 6”,又是一个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信号。政府要从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手,促进企业技术改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和转变。(长江网 乔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