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云南段开展第三次扫雷行动 400余尖兵除"雷患"
中越边境云南段开启“扫雷模式”
深秋时节,行进在位于麻栗坡县中越边境线上的者阴山,路旁随处可见写着“雷区,禁止入内”的警示牌。这一个个警示牌令人触目惊心,而对面山上是成片成片绿油油的茶园,那是在前两次扫雷中已排除地雷的区域,如今边民们种上茶叶,正在茶园里辛勤劳作,成为中越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记者爬到者阴山主峰,只见周围设有封围,封围内是一触即发的地雷场,令人望而却步……
为彻底扫除“雷患”,11月3日,中越边境云南段排雷誓师大会举行。在大会现场,随着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周小周中将一声令下,荧屏上传回一幕幕排雷尖兵勇赴雷场排除“雷患”的画面,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排雷行动正式开始。
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埋设了约130万余枚地雷、48万余枚(发)各类爆炸物,形成了大小不等、断续分布的161个混乱雷场,面积约289平方公里,虽然前两次即1992年4月至1994年9月、1997年10月至1999年3月边境大扫雷,以及2001年9月至2008年10月边界勘界立碑清障扫雷,已将口岸、通道和生产生活区、耕作地的雷场进行了排除,但在遗留雷场和勘界新划入地区雷场中还存在地雷和爆炸物。据估计,现有雷场中约有地雷47万余枚、各类爆炸物15.7万余枚(发)。
记者在者阴山主峰上采访时看到,这里的建筑是曾经的者阴山主峰哨所,在它的周围埋设有大量的地雷和各种爆炸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者阴山主峰,我手指的这个方向以下这一片都是雷区,也是这次大扫雷打响‘第一炮’的地方,者阴山要扫雷的面积大约有2平方公里。现在剩下的雷区地势险要,地雷密度高,扫雷难度很大,地雷长期埋设不稳定,一触即发。”在一线带队扫雷的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副部长田奎方说。
“中越边境云南段现存雷区都是前两次大面积排雷和勘界排雷遗留下来的‘硬骨头’。”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杨光跃介绍说,这次排雷,将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人工搜排、火箭弹爆破扫雷、扫雷弹爆破排雷、纵火毁雷、机械扫雷和机器人排雷等相结合的方法,排除50余平方公里的雷区,对20余平方公里雷区实施永久封围,彻底解决雷患问题。
干部党员冲在最前面
据介绍,目前,中越边境云南段有51片雷区、95个雷场,总面积76.3平方公里。此次排雷作业,云南省军区排雷指挥部将按照“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以排为主、排封结合”的原则,对51.9平方公里的雷区进行彻底排除,并与地方党委政府一起对24.4平方公里的雷区实施永久封围,计划2017年底前全部完成。
排雷时间紧、任务重。排雷现场,第一个踏进雷场的是干部党员,从焦土中排出第一颗地雷的是干部党员。这次排雷行动正式展开前,干部党员纷纷请战,要求成为进入雷场“第一人”,带头排除地雷,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记者在者阴山雷场某排雷作业点看到,虽然经过纵火毁烧和扫雷弹引爆开辟通道,但各式地雷和手榴弹、炮弹等爆炸物深埋在泥土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不测。只见“隆隆”的爆炸声响过后,参加过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一、第二次大面积排雷的队长杨育富身着防护装具,手持探雷仪,第一个进入雷场进行仔细搜排,一颗颗各式地雷被“囊中探物”一般掏取出来。沿着杨队长开辟的排雷通道,踩着他的脚印,一队队年轻的士兵陆续穿上防护装具,走进雷场,扫除“雷患”。
边民盼早日清除“雷患”
随着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深入和雷场在雨水、泥石流的影响下发生变化,雷场周围人畜触雷情况时有发生。在者阴山主峰下面有个叫者阴村的村小组,这里居住着42户人家,有100多个人,由于村子周围埋设有地雷,多年来,有的村民不幸遭遇触雷事件,边民们“谈雷色变”。
今年48岁的村民杨成光是“雷患”的受害者。“我的双手被地雷炸伤后,媳妇就跑了……”提及触雷一事,杨成光一脸无奈、伤心不已。18年前,杨成光到山里放牛,拴牛的时候,不小心触雷了。村民们听到爆炸声,知道又有人出事了。等大家赶到现场时,杨成光已经倒在血泊中,从此双手手掌没了。村小组书记侯兴成告诉记者,杨成光受伤后,他的妻子就抛下他不知去向了。杨成光身心遭遇巨大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现在他只能靠每年政府补助的2000多元钱过日子。
“扫雷部队来扫雷了,真好!我们早就盼望有这么一天,我们将尽全力支持扫雷官兵,希望早日彻底扫除地雷隐患。今后,我们将会更好地搞生产、过生活。到那时候,去山上放牛、捡柴火、栽种农作物,无地雷威胁,我们也就放心多了。”得知扫雷官兵要在者阴山雷场扫雷,曾经提心吊胆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沉寂已久的边地小村寨一下子又热闹了起来,边民们对扫雷官兵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期待。(云南日报 记者黄鹏 张登海 文/图)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