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户齐致富
2011年,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民杨秀弟投入80多万元建起了干净整洁农家小院。在村里,像这样的小院越来越多。
□ 本报记者 苏云慧 见习记者 杨若兰 文/图
深秋时节,秋耕刚落下帷幕,杨秀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田里的事忙完了,趁着重楼价格上涨,我得赶紧把收来的药材卖出去!”近日,记者走进“民族团结示范村”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委会郑家庄村,藏族村民杨秀弟正哼着藏家民歌,将收购来的重楼搬上货车,准备运往外地销售。
“农闲时节,我都会到维西、迪庆等地收购中草药,之后将收购来的药材卖到省外。这次我收购了2000公斤重楼,每公斤480元。最近重楼价格上涨,以每公斤550元卖出去,我还赚了14万元呢!”杨秀弟和记者聊起了他的“致富经”。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中草药材营销,20多年来凭借着对藏药的熟悉以及依托当地中草药资源,杨秀弟在药材经营道路上越走越远,如今已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带头人”。
“祖辈迁到郑家庄后,得到了其他村民的关心和帮助。自懂事以来,父母一直教导我不能忘了村民的帮助,赚了钱也要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发家致富!”率先致富的杨秀弟并没有忘记父母的嘱托,毫无保留地帮助村民尽快掌握中草药材的营销知识。农忙时,他回到村里,边做农活边向乡亲们讲解药理、传授经验,帮助乡亲们分辨中药材的好坏、掌握市场运行规则。农闲时,他便带着村民组成经营队伍,从维西、迪庆等地收购中草药,到昭通、曲靖甚至黑龙江、湖南等地销售药材。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多年从事中药材营销的人脉信息和现代网络信息全力寻找产品市场信息,带领村民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他的帮助下,当年只懂得耕地种粮的村民也有了增收致富的“第二职业”。
“我18岁就开始跟着杨秀弟大哥学做中药材生意了!以前种家里的4亩8分地,外加7、8头猪,一年的收入只有3000元,仅够养家糊口。现在,靠着中草药经营,一年净赚30多万元哩!”村民杨树培感慨万千。
据了解,郑家庄1989年以前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由于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属于当地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的鼓舞下,在洱源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郑家庄各族群众同心协力发展乳畜业、烤烟种植业、中药材营销产业,努力发展各种经营,逐步形成了“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着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的良性发展格局,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和门路。
2013年,全村种植烤烟130亩,农民烟叶交售收入75万元;乳牛存栏198头,乳畜业收入125万元;中草药材营销队伍不断壮大,124人长期从事中草药材营销,中草药材销往上海、北京、广西、新疆等全国各地,每年全村中草药材营销收入达290万多元。
如今,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郑家庄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帮扶,经营队伍逐渐壮大,村里125户人家中,每户都有人从事中药材经营,收入普遍在数十万元以上。全村一举摆脱贫困,成为繁荣昌盛、美丽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房子亮了起来,菜篮子也丰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