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报道(上)
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报道(上)
栽下梧桐树 养出金凤凰
□本报记者 盛雪梅 李丽萍 高逆西 实习记者 杜思娥 文/图
“不想上大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曾几何时,象牙塔吸引着无数的学生对它顶礼膜拜。小学、中学、大学,这条传统的求学之路在家长和学生的思维中是顺理成章的。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为了能拿到高等学府的文凭,在家庭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贷款、借款,花了好几万元上大学,最终“毕业就失业”,不但不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反而使自己的心态也不能平和:既不能接受失业这一事实,又不愿重新学习一门技术另谋出路,或者自主创业,造成了高学历待业在家的尴尬局面。也有这样一些职校毕业生,从实际出发,用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为自己的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落脚点,甚至,还利用自己的职业技术闯出了一片天。
2015年云南高校改革成果和办学特色展示会现场.jpg
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在校内的服装厂进行操作.jpg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巨资改造的金工实训车间.jpg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礼仪.jpg
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学生李梦和石峰正在做汽车维护.jpg
曲靖应用技术学校的学生课后自发学习焊接.jpg
艾玲,曲靖应用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正在“引厂入校”的宽诚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实训。在老师的指导下,16岁的艾玲才练习接单1个多月,就完成了20万元的玩具销售业绩。她表示毕业后会考虑从事这份职业。
张双琼,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服装专业学生,在曲靖市华帝服装织造有限公司实习的同时,自己又在曲靖汉服协会找到了一份月薪2000元的工作。“我很喜欢汉服。”张双琼已经摸索着做了四套汉服。
陈岚峰,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建筑装饰专业学生,曾带过葫芦丝社团,现在又负责学校的快递服务中心。“一个月可以盈利一千多块钱,作为我们社团的活动经费。”陈岚峰的初中同学大部分都上了普通高中,对比下来发现自己更为成熟。“从为人处事到动手能力方面,相同的一件事我们做下来都是不同的效果。”
李金松,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卖U盘、联通电话卡,通过分期付款销售电脑、手机,现在创办云南赛沃传媒有限公司、云南赛沃商贸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已达500多万元,经营业务已经拓展到金融领域。
……
5月21日至22日,本报记者兵分三路,实地考察了昆明、曲靖、玉溪三地的部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发现职校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强,而且大多比普通高中、高校的学生更早融入社会,更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栽下梧桐树 养出金凤凰”,在学习期间,边学习边实训,不少学生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金凤凰”,还没毕业就已经找到工作。
随着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职校学生免学费甚至享受几千元的助学金,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的又一条成才之道。
玉溪:学生一报到,
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订单
据玉溪市教育局颜永宏副局长介绍,多年来,玉溪职业教育坚持特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2014年,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二职中、通海职中等学校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金奖3个,银奖16个,铜奖29个,受到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参加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全省获奖等级最高、获奖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姐姐读完大学不好找工作,又重新读技校
5月21日,记者从昆明驾车快到玉溪时,在昆玉高速公路右侧九龙收费站附近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粉红色大楼,这里就是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同时也是玉溪技师学院、玉溪开放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管理模式。这是一所融技工教育和中职教育为一体的公办职业院校,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637人。学校下设机电技术系、财经系等6个教学系,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和7个实训中心。学校每年招生约3400多人。
一方面,通过“引企入校”,学校成功引进昆明远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校内建立了多家企业生产车间。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作品与生产产品对接。另一方面,通过“办教于企”,学校在上海、厦门、苏州、重庆、云南建立了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多年来,学院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部分学生在新加坡稳定就业。
记者走进该校的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就像走进了一间设备先进的4S店,一位老师正带领几名学生在为6月份将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做准备。身着灰色工作服的李梦、石峰两位同学刚在4月份举行的2015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松骋杯”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上,获得了“汽车二级维护作业与车轮定位”竞赛一等奖,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摘得了团体一等奖桂冠。
李梦和石峰是2013级汽修3班学生,他们的学制是5年。18岁的李梦来自江川,20岁的石峰来自元江。李梦初中毕业后没去报考普通高中,而是报考了这所中职学校,“我想学一门技术,以后在社会上好立足,父母一开始也是让我去读高中,但我不愿意,我对汽修专业比较感兴趣,后来他们也很支持了。我有一个姐姐读完大学不好找工作,又重新去读技校。学校老师对我们挺不错的,他们水平也很高,我们都是免学费的,家里负担也不重。我的理想是以后开一家4S店。”
石峰跟李梦不同,他曾经读过一年高中,天天在教室里看书学习,“我在不惯,我爱动。”于是他退学又重新考上了这所学校,他想学好技术,将来从事汽车维修职业。
■接受订单培养的学生,进校就找到了工作
下午,记者冒雨来到玉溪市首批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云南开放大学红塔开放学院),学校占地面积很大,约有210亩,有在校生7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办学29年,玉溪二职中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七大骨干特色专业。建有58个实训实作功能室,以及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还有校外实训基地23个。
据玉溪二职中校长飞继宗介绍,玉溪二职中的毕业生一直保持超高就业率,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招聘协议。这些关键得益于学校“订单式”的培养,用人单位与学校一起招生,学生一报到,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订单,有的单位一次就招聘100多名学生。接受订单培养的学生,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就找到了工作岗位。许多用人单位已经与二职中合作了一二十年,在校二年级的学生,已有80%以上被用人单位预订。
二职中建筑装饰专业装饰一班二年级学生陈岚峰,是学校社团联合会宣传部的部长。2013年,帅气的他从华宁四中毕业后,考入二职中。陈岚峰选择建筑装饰专业,是因为他家里就从事这个行业,“我挺喜欢这个专业,不管色彩还是设计方面我都很感兴趣。”
陈岚峰曾带过葫芦丝社团,现在又去负责快递服务中心,“快递服务中心是我们学生自己管理和运行,免费为同学服务。同学们在网上买东西,快递服务中心负责替他们收,每月有两三千个件。我们也帮同学寄东西,找了两家快递公司来合作,一个包裹收快递公司5角钱。现在一个月可以盈利一千多块钱,作为我们社团的活动经费。”
陈岚峰的初中同学大部分都上了普通高中,他回家时也会跟同学见面交流,“对比下来,我发现自己比他们成熟好多。从为人处事到动手能力方面,相同的一件事我们做下来都是不同的效果。他们以读书为重,但我们要早于他们立于社会。”陈岚峰很快要去实习了,他想实习以后再回来把本科也学完。
曲靖:抢着要学生,
省内外知名企业上门谈合作
据曲靖市教育局介绍,曲靖市现有职业院校38所,有7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外实训实作基地达480个。其中,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曲靖农校、曲靖财校等6所中职学校进入全国1000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行列(云南28校)。曲靖职教园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6所职业学校入驻,可容纳10万学生。
■坚持做下去,老技工月薪过万也轻松
19岁的敖克晏正低头在一台缝纫机前为一条裤子平眼、打枣,学计算机专业的小敖是来服装厂实习的。又是老师又是师傅的黄运均正在一旁指导……这是5月21日上午记者在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看到的一幕。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办学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被教育部领导誉为“走向全国的一张职教名片”的国家级重点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专业学校。
黄运均所在的曲靖市华帝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是麒麟职校“引厂入校”中的一家。由学校提供厂房和实习生,企业提供设备、师傅并负责接单和制作。公司总经理吴丽雪去年11月正式入驻麒麟职校,投入一千多台缝制机械。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产值4000万元。华蒂公司为实习学生特意接了一批东南亚的单子来做,吴丽雪说这批单子在质量上要求比欧美的单子略低些。吴老板说:“服装制造业来自欧美、东南亚的单子还是挺多的,都属于中档商品。学生边学边生产的模式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探索”。目前,吴丽雪每月每人花六七千元请了像黄运均这样的八位师傅,手把手教学生怎么把几十片布缝成一件衣服或是裤子。实习学生每个月都有计件工资,低的三四百元,高的可达一两千元。“主要是看孩子能不能坚持做下去了。如果能做到像黄师傅这样的老技工,一个月收入过万也轻松。”
黄运均师傅认为做衣服本身并不难,只要不懒,多靠眼力和脑力,就能在短时间里把几十片布拼成衣裳。但要做得好,成为师傅级的人才,必须吃得了苦,静得下心。“我90年代到福建石狮跟师傅学做衣服的时候,不但要给师傅2000元的拜师费,还要帮师傅做计件活儿,赚到的钱也不是自己的。现在这些孩子有这么好的条件,要好好珍惜呀!”
19岁的张双琼来自曲靖富源,她在吴丽雪的服装厂已实习了半年多。张双琼最得意的事,是用在服装专业学到的设计能力,和在吴丽雪厂里学会的缝纫技术,自己摸索着做了四套汉服。她利用这份技能,已经在曲靖汉服协会找到了份工作。“我找的工作一个月2000元,包吃包住。最重要的是我很喜欢汉服。”在实习生产外的业余时间,张双琼还会跟同学一起买布料设计制作衣服自己穿。
作为“云南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占地1500亩,投资20亿元,一期已建成40万平方米,用于教学;二期计划建成30万平方米,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前校后厂”的办学新模式,并将打造麒麟区的轻工业园区。
麒麟职校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校内的22栋建筑不仅包罗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和引厂入校的企业,还有烧烤城、手机店、餐饮店、超市等,学校甚至拥有自己的消防车和救护车。麒麟职校现有在校生35000人,遍布云南16个地州,全国20个省份。学校推行一生多证制和双学历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至少两证以上,如教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计算机证、高中级技术证等。初中毕业的孩子在麒麟职校入读后,可以中专、大专连读,有70%的学生得到中专、大专双学历,还有20%的学生达到本科学历。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达97%。
在去年全国职业教育招生下滑的情况下,麒麟职校2014年招生8000余人,55个专业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其中,航空服务、护理、幼教、数控、汽修专业都是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航空专业已成功输送180名学生到东方航空公司、深圳机场等单位从事空中服务、地勤等工作;高铁专业输送了480余名学生前往昆明铁路局、昆明地铁运营公司实习,正式签约近200人。
目前,麒麟职校已经与17家企业签订了“前校后厂”合作协议,其中服装厂8家,食品加工企业3家,制造业6家,引入产值达108亿。预计这些企业入驻后,不仅能带来2万多人的就业岗位,还将带动当地实现劳务经济收入近10亿。
■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冠军被多家企业争抢
5月21日下午,在曲靖市教育局职成教科李科长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曲靖职教园区的曲靖应用技术学校。该校在校学生6000多人,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的学生。这得益于曲靖应用技术学校也运用了“前校后厂”的模式。学校共引进4个汽车营销4S店,上至玛莎拉蒂下至奇瑞QQ,品牌多达25个,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珠江源汽车城,投资达到4000万元。汽车城起到了“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作用。应用技术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两年的理论学习后,第三年就可以到这些4S店进行顶岗实训,实习期工资800元。“光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做不到为三千多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场地和车辆的。通过与企业合作,真正做到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该校办公室主任徐敏表示。
据悉,该校学生一直都被省内外知名企业抢着要,很多企业主动上门谈合作。学生就业指导办肖良松介绍,曲靖市75家4S店都有他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省外浙江宁波杭州湾的吉利汽车制造厂,还有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大企业也是应用技术学校的长期实习合作企业,通过顶岗实习留在厂里的学生也不少。“像吉利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吉利高级蓝领班’,在全国只有13个班,我们学校就有一个。这个班的学生将来都能到吉利比较重要的岗位工作。”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宋建华老师介绍,汽修专业除进企业顶岗实习外,还“以赛促教”。“这3900个学生每年都有机会参加省里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还可以参加全国大赛。我们采取‘自愿报名,不设门槛’的方式,给愿意学的孩子一个上升空间。每天下午放学后4点到4点50分都有自学课,不少自愿学习的学生到工棚来,甚至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来,专门有老师给他们加时指导。”去年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拿到冠军的费昌哲,受到多家企业的争抢。他最后选择留校任教,现在是汽修专业的实习指导员。“愿意学的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优秀的学生不用等企业挑选。”
曲靖应用技术学校还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已办18个班。该专业老师潘娥介绍,她班上的孩子正在引厂入校的宽诚电子商务实训做接单员,客户主要来自天猫和京东。全班28位同学加上2位宽诚员工,从4月1日至今已实现202万元的销售额。其中,16岁的艾玲一个晚班就接了100多个订单,“我主要负责玩具订单,快到六一节了,这几天订单特别多,像幼儿骑的小摩托和小轿车都很抢手。我每分钟打字能达100个,基本能应付多单情况。每天过得很充实。”艾玲表示会考虑毕业后从事这份职业。
曲靖应用技术学校的吕庆芬校长告诉记者,应用技术学校每年招生都在增加。“今年春季已经招生900人,秋季计划招生2500人。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580人。这说明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是认可的。”
民办高校:企业创新办学,
学生创业园风生水起
据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介绍,我省每年投入2000万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近年来,云南民办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增长很快。截至2014年底,全省除独立学院外有民办职业学校62所,其中:高职学校13所(本科层次2所,专科层次11所);中职学校49所。新招学生共87154人,其中高职学校38382人(高职本科14520人,高职专科23862人),中职学校48772人。在校生共203975人,其中高职学校83302人(本科院校32031人,高职专科51271人),中职学校120673人。
■搭建两个平台,办创新创业型大学
5月22日,记者赶到位于安宁职教园区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时,学校正在举行学生歌唱比赛。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质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未升格前是同类院校中唯一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创建于1992 年。经教育部批准,2014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同年,被评为云南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院校之一。学院现有海源和安宁两个校区,海源校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安宁校区位于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区内。学院设有财经学院、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商学院、康复与护理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设有60个专业,其中专科专业54个,本科专业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4580人,其中专科生13766人,本科生814人。最近3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连续五年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董事长杨红卫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办学特色。杨红卫女士不仅是学院董事长,还是云南翰文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拥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球中小企业创业协会中国分会第五届年会副会长等众多头衔,曾获全国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第三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第一个特色是爱的教育,这是我们学院的灵魂。”杨红卫女士听了记者的提问后脱口而出。她说,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是一个充满理想、激情和关爱的大家庭。“我们用爱关怀师生,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成就幸福人生,这是经管院的‘育人之梦’。”
“很多民办院校的弱项是什么?资金不够,居无定所,没有稳定的办学规模,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为什么我们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校园文化等方面投入这么大,就是要给师生们一个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让孩子们念好书,还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所以,除了教学大楼、实训基地、学生公寓外,我们还在两个校区都建了体育场、图书馆、教师公寓……”杨红卫女士告诉记者,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海源校区投资了4亿元,安宁校区目前已投资10亿元,未来的创业园区仅一期投资就不会低于10亿元。
“第二个特色是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我们将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创新创业教学平台,一个是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杨红卫女士继续介绍说,学院将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面向不同的专业开设创业认知、《创业基础》、《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课程,定期开展KAB、SYB、赛飞等创业培训和创业实战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创业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业大赛,并与项目驱动教学对接;学院成立了云南翰文大学生网商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工商注册、场地孵化、管理咨询等服务。同时,学院还将规划200亩土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成立创投基金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对于较好的创业项目,学校将帮助学生获取创业基金,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牢固的基础。
目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建有现代商务、土木工程、电气自动化等16个实验实训中心,144个实验实训室;学院与北京用友集团、上海远星集团、昆明钢铁控股集团、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诺仕达集团、浙江诸暨大唐长连电子商务园等40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去学习,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当教师,学院聘任了205名校外的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人才作为专任教师,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实习与实践。
■收购国营老厂,巨资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5月22日,在昆明海口的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里,记者参观了学生们的实习车间。曾经闻名国内外的云南仪表厂被改造成为实习实训基地,工作几十年的老师傅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加工机械。
这是一所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坐落在美丽的西山山麓、滇池之滨,占地450多亩,规划用地650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米,拥有六个在省内独有的产、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
据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周占强介绍,该学院设有经济管理系、工程系、计科系、机电系、人文系、护理系、设计艺术学院,开设有经济管理类、工程类、机电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医药类、艺术设计类七大类别42个专业。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教授、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占26%、双师型教师占53%,专兼职教师400余人,全院在校学生1.3万人左右。学院先后荣获“中国高等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优秀普通高等学校”等荣誉,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作为民办院校,该校不断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先后投入近4000万元建设了30多个校内实训室。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收购破产企业昆明泰和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其前身云南仪表厂是原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温度仪表的重点企业),改制成昆明特普瑞仪表有限公司,并成为在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的金工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周占强副院长告诉记者:“在原价值1000多万元生产设备基础上,我们又投入四五百万元进行改造。同学们在这里实习,既是学生,又是工人。同时,还有在云南仪表厂工作几十年的老师傅专门指导。”
目前,上海大众、云南诺仕达以及西山区第一、二、三人民医院等省内外企业,海口工业园区、玉溪研和工业园区等均与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很多企业是主动找上门来,技术性工人的需求量最大,如汽修、数控、机电、机械加工等金工专业的学生都供不应求。”该校就业办公室老师告诉记者,学院每年都举行2场大型招聘会,每次都有300多家企业参加,基本达到1名学生有3个岗位需求的比例,省外企业每家大多都要两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