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新形态

05.08.2016  13:39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龙陵县立足三农发展新态势,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实施农业“三新”工程力促科技创新进村入户,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闯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土地流转

  农民变股东

  仲夏时节,走进龙陵县,只见远山如黛、近岭葱茏。那缠绕如玉带的茶园,那回环似碧波的果园、核桃林,皆让人欣喜不已;一块块标准化农田、一处处现代化农业设施连绵起伏,现代绿色农业的气息扑面而来。

  2014年,龙陵县引进云南恒冠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投资6亿元在勐糯建成集种植、加工、流通、产品研发、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褚橙种植基地。基地规划种植褚橙3万亩,目前,已流转土地7846亩,种植褚橙3600亩。

  “现在我和老公都在褚橙种植基地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钱。”日前,记者在勐糯镇褚橙种植基地采访时,田坡社区村民何改玲这样说。何改玲家流转给恒冠泰达公司23亩土地,现在除按年领取土地出让金外,她家还可以得到种植基地投产后的分红,加上每月稳定的工资,何改玲一家实现了脱贫。

  近年来,龙陵针对县域土地经营分散、产出效益较低的实际,以现金及实物补偿、入股分成分红、补偿加分红、托管半托管等形式,全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形成规模发展、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让不少农民变身成为股东,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有效推进绿色农业发展,龙陵制定实施了18个主要农产品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在县域境内设立了10个质量监测点,严把农药使用、收购检测、分级包装、上市标识等关口。渐趋完善的标准化产业模式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范大叔”私人定制蔬菜家庭农场是勐糯镇农民企业家范耀德投资兴建的,总投资1100万元,现已流转土地400亩。土地流转户除了按期获得土地转让金外,还可以获得农场每年蔬菜销售总收入30%的利益分红和每户1至2名劳动力进场务工的机会。该农场以“互联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成立了龙陵县华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两个实体商店,目前种植精品蔬菜200多亩、热带干果水果1500余亩,养殖高峰黄牛和生猪300多头、土鸡3000多只。如今,“范大叔”系列农产品俏销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

  科技推广

  助力高效益

  发展现代生态绿色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特别是农业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和生产效用的创新。近年来,龙陵县通过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力促科技创新进村入户。

  所谓“三新”工程,即通过形成“专家组+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技推广网络,确保每年推广10个农业新品种、10项农业新技术、10项农业新模式。龙陵从全县农、林、牧部门抽出300多名科技人员,每村(社区)配对2至3名,把他们派驻全县120个村(社区)担任科技特派员。通过上项目、引资金、建基地、搞示范、送服务,科技特派员把农业新技术、生产致富经直接送到农民手上,使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走进象达乡,就能看见苏帕河两岸黑色遮荫网覆盖的石斛种植园有10余里长。正在园中施生态肥的大学生创客李性能告诉记者:“今年石斛长势不错,看样子又是一个丰收年景。”李性能种植了50多亩石斛,每年创收几十万元。在李性能的电脑里,记者看到了他的一条条服务记录:提供技术咨询317次,录入种植户信息141条,通过QQ、微信等发布石斛病虫害防治、石斛鲜条和枫斗供求信息113条……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石斛种植加工技术,李性能把自家的石斛种植园和石斛枫斗加工作坊建设为免费开放性教学基地,为前来学习的村民提供方便。对于求教者,他总是耐心讲授,并把自己的手机号、QQ、微信等联系方式告诉学员;他还在象达乡牵头组织了一个“科技沙龙”,每周吸引了30多名石斛种植户聚在一起探讨种植加工技术。

  到目前为止,龙陵县驻村科技特派员已组织实施了科技项目280多个,与村、社区“三委”和龙头企业共建种养加工业示范基地80多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3个。通过实行一志(科技日志)、一卡(出勤卡)、一账(工作台账)制度,工资与绩效挂钩,龙陵让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结为利益共同体,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产业联动

  抱团闯市场

  “农场有了订单就像吃了‘定心丸’。”“范大叔”蔬菜家庭农场营销经理段修赞告诉记者,前两天,他从网上接到昆明一个大超市的土鸡蛋订单,每公斤比市场价高出2毛钱。在农场里,记者看到连片种植的200多亩精品蔬菜已进入收获季节,10多名工人正在采摘;另一边的生态养鸡场里,不少工人正在拣鸡蛋、装箱准备外运。

  过去,“订单农业”往往局限在某一种产业类型和某一类农产品上,农民能够参与分配和获益的较少。但近年来,龙陵县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引领、标准化生产等举措,让更多农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吃上“定心丸”。

  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龙陵县大力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一方面,敞开资源市场,着力培植“公司+基地+农户”“民营(工商)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优惠政策吸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主体融合发展,锻造“绿色引擎”;另一方面,以资本经营和优势产品为纽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联合;同时,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订单生产等系列化服务。

  通过融合发展,龙陵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全县26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2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在园区经济链上相互融合、共赢发展。“”字号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10多个涉农产业链条有机衔接,形成了每一类产业都有1至2户龙头公司或大户担纲主角引领发展的格局。

  碧寨乡三家村农民何家清与一起在外打工的3位老乡返乡创办了龙陵县宠龙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的电商平台,他们把群众养殖的黄山羊销售到省内外市场,让黄山羊养殖业成为当地的“无忧产业”。目前,宠龙公司已在村里租赁土地50多亩,建起了标准羊舍,养殖龙陵黄山羊400多只,并成功带动当地群众养殖黄山羊2000余只。

  通讯员 雷华 本报记者 余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