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四小产业”撑起“致富伞”
“我家的石斛花种植园就在家门口,我每天工作与花为伴,既赚到了钱,又可以照顾老人孩子料理家务,今年仅‘五一’小长假销售石斛花收入就有3万多块呢。”正在为石斛花浇水的保山市龙陵县碧寨乡三家村村民郭满苹说。
石斛花在龙陵县像郭满苹这样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发展小作坊、小养殖、小加工、小买卖“四小产业”的农民达3万余户,培植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家庭经营收入。
户户会念“科技经” 家家手捧“聚宝金”
近年来,龙陵县为巩固成果,采取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倾斜、市场上引导、科技物资配套的举措,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四小经济”,每年整合各类扶持资金2亿元,以政府贴息、优惠利息、无偿补助等多种方式,扶持农民(贫困户)发展以家庭经济为主的肉牛、黄山羊、生猪、家禽养殖业和农特产品初精加工、刺绣、小花园、小果园等产业,同时依托乡村农技校、网培学校等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生产技术培训,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300余场(次),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使每户农民有了1至2名掌握了1至3门实用生产技术的科技“明白人”,构建起户户会念“科技经”,家家手捧“聚宝金”的格局。
家禽养殖勐糯镇大寨村是3A级景区,除了“户户门前有风景”之外,“家家庭院出效益”也是大寨发展“美丽经济”的一个特色。村民们发挥连接集镇的优势,利用自留地或闲置房屋建设小作坊、小养殖(特种)、小加工、小买卖等经济,“四小产业”既提升了村庄内涵,又多了经济收入,形成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家庭经济业态。去年,大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00元。
蜜蜂养殖大寨社区妇联创办的龙陵县傣韵织锦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厂房,购置土织机30台和染织刺绣设备,吸纳60名傣族妇女进行手工织锦和刺绣生产,带动100多名妇女从事染织刺绣,生产的10多种产品俏销国内外市场。同时,依托合作社对贫困妇女和低收入妇女进行刺绣织锦技术培训,帮助200余名“走不出去”的妇女通过“指尖技艺”发展“指尖经济”,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培植产业链条带动“四小产业”发展
龙陵县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四小产业’”的运作模式,培植产业链条,带动“四小产业”发展。先后引进扶持30多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专业合作社467个、新型经营主体100余个,把“四小产业”汇聚到产业链上,构建每个“四小产业”都有几户龙头企业担纲发展的格局,数千个小茶园(坊)、小蘑茹园、小养殖园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肉牛养殖2018年2月,龙陵县引进云南东风皓月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业,投入资金20亿元,全力打造肉牛产业产学研、产供销、“接二连三”一体化全产业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全县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个,建设标准化规模育肥场135个,存栏10头以上的小养牛场710个(户),投资5651万余元的勐冒肉牛养殖基地投入使用。全县共有2.1万余农户养殖肉牛7.4万余头,去年出栏51200头,实现产值57856万元。
碧寨乡麦子坪村264户村民除5户社会兜底户和外出打工户,户户养牛,全村养牛10头、20头以上的“牛人”有50多户,“牛人”带出“牛村”。村总支书记李在兴介绍,仅养牛一项,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有1万多元。
加工石斛枫斗初夏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龙山镇核桃坪村李金美家小院里,10多名妇女每个人的膝上放着一把篾筛,她们就着篾筛加工石斛枫斗,技术娴熟。李金美告诉记者:“我家院子宽敞,大家都愿意聚集在我家做枫斗,1市斤加工费60元至70元,技术熟练的每人每天能加工2斤多,技术不熟练的也能做1斤多。枫斗是来料加工,一手交货,一手拿钱,没有风险,很稳当。”龙陵县石斛种植面积已达2.25万亩,产石斛鲜条3600吨,农业产值5.1亿元,枫斗加工增值6.5亿元,在全县建起了700多个石斛枫斗加工扶贫“大嫂车间”和15个石斛枫斗加工厂(坊)),为农村贫困妇女搭建了就业平台。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通讯员 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