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战友李继德:绝不允许抹黑英雄
图为:在连旗下庄严行礼。
图为:在黄继光班,坐在黄继光的床铺前抱着被子几度凝噎。
4月30日上午,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连”荣誉室。
一位耄耋老人,颤抖着举起右手,向着黄继光铜像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像!像!真像!老战友啊,我终于回到老部队了,我终于回家啦!”
老人名叫李继德,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人,曾是黄继光的同班战友。
李继德奔波数千公里,在前往四川德阳中江县寻找黄继光家人之后,于4月29日晚抵汉探访老部队,只为履行“生死之约”。
初识,被窝里教黄继光外语
“姓名:李继德,部队:15军45师135团,职务:战士。”李继德老人至今保留、已发黄的复员证留下这样的记录。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跑到征兵点报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部队拒绝。不甘心的李继德找到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入伍。“这个兵有股子劲头,我要了。”征兵干部的一句话,让李继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1排1班,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人称“小李子”。
部队经短暂训练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时,他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大5岁的黄继光。“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老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回忆。“我们关系越来越好,冬天睡一个大通铺,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聊,我还教他说过外国话。”
当时,15军选派有文化底子、头脑灵活的战士学习一些日常英语和朝鲜语,上过几年学的李继德入选。
每天,李继德参加完培训回到班里,黄继光总要缠着他问这问那,晚上甚至趴在被窝里讨教。
立约,看完《普通一兵》之后
“普通一兵》!" >对,就是这部电影,叫《普通一兵》!”黄继光连荣誉室里,一块展板让老人驻足良久。
由于训练和执行任务出色,黄继光和李继德同时上调营部。黄继光给营参谋长张广生当通讯员,李继德给营长秦长贵当警卫员。
1952年8月,上甘岭战役前夕,师电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放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与黄继光交流起观后感。“我说,这个人真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老人回忆,黄继光随后半开玩笑地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此后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壮烈牺牲。
60多年来,李继德给黄继光的家人、家乡、老部队前后写了十多封信,由于当时双方没来得及留下详细地址,信件少有回音。
前不久,国防部一封回信,终于让他得偿所愿。
思念,在英雄战友床头泪涌
距荣誉室不远,有间宿舍挂着一块闪亮的牌子——“黄继光班”。
黄继光依然“活”在这里,每天连队点名第一个就点他,最里面靠窗的一个床铺,还属于他。
李继德来到黄继光的床边,轻轻地坐了下来,侧头望了望挂在墙上的黄继光画像,又用手抚摸着床单。
突然,他一把抱起被子,贴在了自己满是皱纹的脸上,眼泪夺眶而出。
老人回忆,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597.9高地展开拉锯战。此时,李继德和黄继光已随营长和营参谋长抵近前沿阵地。
敌人的一个简易地堡让我军一波又一波的爆破队员接连牺牲。黄继光主动请战,与吴三羊、肖登良组成新的爆破组冲了上去。
在距离10多米的地方,3人先后倒了下去。突然,浑身是血的黄继光猫着腰站了起来,左手拿着手雷,借着惯性冲向地堡。“他先把手雷扔进地堡,接着就趴在地堡的枪眼上,子弹从他后背打了出来,脊梁都被打烂了,血直往外喷。”李继德描述着当时的景象。
他说,当时自己离黄继光仅50多米。
扔进地堡的手雷响了,敌人的机枪哑了火,我军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一拥而上,将597.9高地夺回。
告慰,为老战友老部队再站一班岗
黄继光牺牲后两天,李继德也因伤告别了朝鲜战场,被送至后方医院治疗直至复员回家。
至今,他腰部两侧还留有6个弹孔痕迹,3发子弹左侧进,右侧出,打穿了他的腰部。
“我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过程,当初跟他的生死约定我一直记在心里。”
“听说,现在有人造谣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这绝对是给我的战友、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抹黑。我要用我的亲身经历、我的余生为战友作证!”李继德说。
他恳请黄继光连,让他再站一班岗,再当一回连队值日员,以此告慰那些牺牲的战友,表达一个老兵对部队的向往。
4月30日上午,穿着作训服、蹬着作训靴、挂着纪念章,李继德笔直地站在了黄继光连宿舍楼前。
“报告,哨兵李继德前来接哨!”老人向正在值日的四班战士肖宏卫敬礼,“老兵归队,请领导安排任务,我保证完成任务。”
“哨位正常!请继续履行职责!”肖宏卫回礼,并将“连队值日”的臂章郑重地戴到了李继德的臂膀上。
此时,老兵的身子像松树一样挺拔,两眼炯炯有神。
离他5米处,“模范空降兵连”的旗帜正迎风飘扬。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