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头 美滋美味的诱惑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轮番播出,收视率屡创新高,强烈刺激着人们的味蕾。对于美食的认知与追逐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美食,以其深刻的味觉记忆传承着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民以食为天,何况美食还戴着文化传承的美丽光环。人们对于美食理直气壮地追寻与向往,催生着一个产业的兴盛。许多拥有丰富食材与特色美食的地方开始大显身手,借助美食积蓄起来的丰厚能量助力地方发展。地处湘鄂边界的安乡县黄山头镇顺应这一股美食风潮,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打造起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舌尖体”,用土生土长的“黄山头十大名菜”诱惑天下食客。11月13日午后,在深秋的暖阳里,记者走进黄山头镇活色生香的美食世界,感受到一座边贸重镇借助美食诱惑而生长出的鲜香活力。
黄山头镇因一座一山跨两省的黄山头而得名。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在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平地凸起一座连绵的山峰,依山而建的黄山头镇一条大道横贯湘鄂两省,分为湖南黄山头镇和湖北黄山头镇。该镇历来就是湘鄂边界重镇,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商贸交流频繁。近十年间,湖北黄山头镇被列入该省重点边贸重镇,得政策、项目、资金等多方便利,发展势头强劲。在城镇基础设施、商业贸易、休闲旅游、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湖南黄山头镇均已滞后。如何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激发这座边贸重镇的活力?黄山头人在思考,安乡在思考,湖南也在思考。今年,湖南省170个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黄山头镇入选;之后,黄山头又被列为全省首批边贸口子镇建设的15个镇之一,是常德市唯一入选的乡镇。黄山头镇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期。镇党委书记任中伟告诉记者,被纳入全省15个口子镇后,省发改委连续3年每年都有600万元的项目资金直接投入到黄山头镇。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每年600万元项目资金的注入,带来的是一个聚合效应,它将聚集拉动多方力量投入到黄山头镇的发展。安乡县委、县政府和黄山头镇党委政府正在积极研究、对接随着口子镇、重点城镇发展项目,新的城镇发展规划已经经过了几次三番的论证、修改,目前尚在进一步完善之中。黄山头人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在保护好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的前提下,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休闲旅游等产业,让黄山头镇恢复一座边界商贸重镇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黄山头镇上有50多家小餐馆,餐饮业长久以来兴盛不衰,对民间美食的开发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黄山头人的一个重要选项。依山傍水,河网密布,建国初期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荆江分洪闸就在该镇,与长江支流相贯通的明塘湖水质清幽,水产品极其丰富,乌龟、甲鱼(鳖)、大头鱼、鳝鱼、桂鱼等纯天然野生鱼类经过民间烹饪高手们的匠心制作,变成了一道道乡土味道浓郁的百姓佳肴,早就美名远播了。像“黄山头乌龟”,据说一天也就生产三、四个钵,上千元的卖价,不提前几天预定,你见都见不到,别说吃到了,几乎就卖成了一个传奇。
“黄山头板鸭”还拿到了国家地理商标。有着美食基础的黄山头镇早在2年前就动手了。2012年秋天,甴镇餐饮协会组织了一次黄山头镇美味佳肴选美活动,不选美女,选美味。镇上所有餐馆各自推出一道自己店里最拿手的菜,甴社会各界推选权威代表组成评审团进行公开评选,最后评选出了“黄山头十大名菜”:“黄山头乌龟”、“刘氏卤甲鱼”、“姚鸭子火锅”、“老百姓沙罐土鸡”、“兰春鱼肚”、“兰春黄鳝”、“丑小鸭鱼头王”,“腊春干锅桂鱼”、“老百姓铁板牛肉”、“黄山金膀”。这十大名菜色、香、味各具特色,不分高下,但是却有几个共同点:食材均采自当地当季,均为天然野生新鲜食材,且都是使用2元钱一个的灰黄色土陶钵盛装,一身的平民范儿,全无拒人千里之外的宫廷贵气。据说每年春节期间,每天从镇上带走的土钵都在2万个左右,很多土钵都被回乡探亲的客商带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今年夏天,湖南经视在对全省口子镇的一个系列专题报道中,推出了安乡黄山头镇十大名菜专题报道,黄山头十大名菜的香味更是窜到了大江南北。
在镇上开了20多年餐馆的姚亚林今年40岁,是“姚鸭子火锅”的掌勺大厨,是店老板也是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手艺来自于老父亲姚凤祥,父亲在镇上的畜牧场喂养了几十年的鸭子,摸索出了一套制作鸭子火锅的土办法,炖出的鸭子格外香。“谷鸭须放养2年以上才可以拿来用,速生的食料鸭是不会采购的,否则不经炖。”问及他的食材原料,姚亚林这样告诉记者。据说他家的鸭子火锅一天少说也要卖掉几十个钵。黄山头人有一个梦,就是要借助这十大名菜,带动全镇以及周边地区的养殖业和农特产品加工业,打响“黄山头美食”品牌,在全国各地推出自己的连锁经营店,以十大名菜为龙头,把美食真正做成拉动一方经济的产业。黄山头人已经很笃定的走在了寻梦的路上。
闻其香,还得知其味,方才过瘾。虽然已经在镇机关食堂安排好了午餐,但实在无法抗拒美食的诱惑,我们决定犒劳一下自己的味蕾。平日里非常排斥甲鱼的土腥味儿,故特意选中“刘氏卤甲鱼”作为观赏和品尝对象,想要看看这黄山头美食到底藏着怎么的秘方,能让腥味奇重的甲鱼变身一道大众美食?走进镇上一家极不显眼的小餐馆,刚到门口,一股白丝丝的热气合着浓烈的鲜香扑鼻而来,忍不住猛吸几口气味儿,无法辨别是什么食材发出的香味,眼光开始急速寻找香味的源头,只见拥挤的灶间一口硕大的炖锅,一锅古铜色的浓汤热气蒸腾,几只肉色红亮的猪脚正在锅中翻滚,香味应该就此而来。店主人邓应华正在剁大蒜末,她的面前已经装了满满一大面盆大蒜末。她说做卤菜大蒜末用量很大,有时候一天要用2大盆。60岁的邓应华就是“刘氏卤甲鱼”的创始人,在她轻盈而熟练的手起刀落、锅盘碗盏交替之间,一只甲鱼从宰杀、清洗到入卤锅炖煮、不到50分钟,一锅乌亮浓烈的卤水鱼就可以上桌了,忍不住先尝为快,鲜香滑嫩,肥美不腻,浓郁的卤味中透着一股清香,一口气吃下去五六块方才强令自己暂停。美味的秘密就在那口卤锅里。邓应华得意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卤菜渊源颇深,师傅白祖生老先生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大厨,解放前夕回到安乡老家,“文革”中差点丧命。上世纪80年代初,身为家中老九的邓应华去六姐家做客,六姐的公公就是白老先生,一老一少由此结缘,喜欢烹饪家常美食的乡间女子得到大厨指点,卤菜技艺自成一派,1983年来到黄山头开店卖卤菜,这小餐馆一开就是30多年了。那口卤锅一年四季都热气腾腾的炖着,鸡鸭鱼肉、猪头猪耳、乌龟甲鱼什么的,有什么卤什么,卤水一年一换,秘方就在卤锅中一个包裹着各色中药材的纱布包里。“刘氏卤甲鱼”美名远播,200个土钵只够用三四天。食材大多来自黄山头镇本地生态养殖的甲鱼,也有明堂湖或者湖北的野生甲鱼送过来,两者卖价有很大差别,生态养殖的也就220元一钵,野生的随行就市论斤计价,身价近乎奢侈。邓应华的一双儿女均已自己创业,没有打算继承母亲的衣钵,但是她的手艺却不乏传人,徒弟带了一拨又一拨,不收学费,带上两条烟或者两盒茶叶作为拜师礼就成,她都会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会不会担心教会了徒弟饿坏了师傅呢?邓应华笑得一脸阳光:“天下的饭人人都要吃一口的,哪个能一口吃得尽的?”她的想法是,做这一行的多了,市场就更大了,养甲鱼的卖甲鱼的都有钱赚,多好呀。也许,这泥土味儿的、缺少精明与算计的生活理念,才是黄山头美食走俏市场的根本所在吧。(常德日报记者 魏仙耘 武大为)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