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鹏观察)扶贫要啃"硬骨头","送炭"、"添花"要摆正

27.01.2015  17:15

    编者按:又到云南“两会”时间。今年的云南“两会”有什么新特点、新亮点、新看点?在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蕴藏着怎样的关切与共识?新的一年云南将有怎样的布局和安排?这些都是网民及各方面读者关心的内容。为了更好满足读者的关心关切,新华网云南频道特别商请新华社云南分社资深记者、经济采访部主任吉哲鹏,在云南“两会”期间每天为读者奉上“哲鹏观察”报道。

    新华网云南频道1月27日电(记者 吉哲鹏)云南省代省长陈豪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到:2014年加快区域扶贫开发步伐,实施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推进工程,减少农村扶贫对象100万人以上。

  统计显示,从2012年开始,云南贫困人口总数已经退居全国第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群众思想素质、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升,包括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等帮扶行动如火如荼。

  但云南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的现状还没有彻底改变。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云南仍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91个片区县,数量居全国首位;全省贫困人口达66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有120.4万人。

  习总书记在鲁甸地震灾区板房学校听取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时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云南昭通市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鲁甸县在内,全市11个区县中有10个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而独龙江乡所在的怒江州,仍没有一个机场、没有一寸高速公路、没有一条铁轨。

  经历多年的扶贫,云南剩下的大都是贫困“硬骨头”,这必须要精准扶贫来啃。顾名思义,精准扶贫的反义词就是粗放扶贫。简单说来,精准扶贫就是谁贫困就帮扶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而不是以往的“大水漫灌”、“天女散花”,到处去撒“胡椒面”。

  但记者在长期的扶贫采访中,发现有一种现象或是一些误区多多少少存在,与精准扶贫背道而驰:“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扶贫不如扶富”,“扶弱不如扶强”,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让扶贫资金打了折扣,甚至滋生腐败、浪费国家资源。

  此话怎讲?个别地方在扶贫资金投入中顾虑的不是效果,而是“面子”和“成绩”,或是扶贫手段和能力不够强,认为帮扶深度贫困农户难度大、见效慢,而扶持贫困地区的中高收入户或者种植养殖大户,本来日子没那么难的小村子顿时青砖白瓦路路通,“扶贫效果”立竿见影,还能成被参观学习的典型,领导来时面上有光。

  这种扶贫心态,甚至形成了惯性的“锦上添花”树典型。指导理念正确,工作方法对路,树立脱贫典型没有错,但要适可而止。本来扶贫资源就有限,只重视“锦上添花”,有限的资源被几个典型村、典型户占用了,甚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些山里的穷亲戚望眼欲穿。这还能说是“扶贫”么?

  摆不正“添花”与“送炭”,扶贫理念歪了,导致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准星不对,谈何精准扶贫?表面上看,这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政绩观、群众路线有偏差,是和中央执政理念不符合的大问题。

  在这种政绩冲动下,基础相对较好的群众容易脱贫,但条件相对较差的群众生活长期止步不前,留下一个个贫困“钉子户”,“这就像生火做饭,条件好的添把柴火就旺起来了,但条件差的连柴火都没有,谈何容易呢?

  还要说说“配套门槛”。在一些帮扶项目中,困难群众配套资金的比例大大超过其经济承受能力。比如说,各地针对特困群众的危房改造项目补助数千元到一两万元不等,但改造房屋、建设新房至少数万元,困难群众拿不出需要自己配套的部分,只能“望而却步”,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地区的中高收入户。

  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要从源头入手,摆正政绩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抓紧审视扶贫制度设计,修正制度上的“对不准”和“扶不好”。否则,当政府扶贫决策与扶贫对象的需求不相一致时,扶贫行动成为一种单边行为,往往“好心办坏事”。

  “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关键上”。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陈豪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5年将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

  说到这里,各地不妨进一步审视总结扶贫经验和教训,摆正扶贫政绩观,摸清家底用好建档立卡成果,以群众脱贫需求为第一信号,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别让精准扶贫南辕北辙。

  同时,还别忘了“扶贫不养懒”的原则,及时、准确、客观地监测贫困人群的生产发展及收入变化情况,建立公平合理的扶贫对象退出机制,更别让人情扶贫、关系扶贫“蛀空”了有限的资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