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中国经济阶段性企稳条件逐步形成
开局之年看走势。2016年进入收官季,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如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怎样?宏观调控政策走向何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近日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经过多年的持续调整,我国经济趋势性下降的空间已经收窄,阶段性企稳的条件逐步形成。”王一鸣认为,我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坚持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组合,为经济筑底企稳创造条件。
经济由降转稳条件逐步积累
记者:如何评价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
王一鸣: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积极因素明显增多,新常态特征更趋明显。
首先,经济运行发生多方面积极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了市场预期和信心,生产领域通缩明显缓解,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稳,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出口降幅继续收窄;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由降转稳条件逐步积累。
同时,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进展,消费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此外,新动力打开增长新空间,旧动力加快引入新机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正在通过资产重组和调整转型,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焕发出新活力。
高度重视房地产和金融领域风险
记者:当下,中国经济需要防范和化解哪些风险?
王一鸣: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高速增长期积累的风险开始暴露,特别是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方面,房地产领域泡沫风险增大。新旧动能转换期实体投资回报率下降,资金“脱实向虚”,刺激了房地产投资需求。过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条件,推动居民杠杆率迅速攀升。这些因素推动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商品住宅价格高位过快上涨,并造成金融资源过度向房地产领域集中。
另一方面,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增多。在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对信贷扩张的依赖进一步推升杠杆率。过度负债和效益下降叠加,使企业偿债能力大幅下降,企业债违约事件明显增多。商业银行不良率持续上升,达到近年来高点。
我们要增强防风险意识,既要看到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又要积极应对、有效处置,避免风险继续积累和扩散,并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中使风险逐步得到释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重点
记者: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如何评价改革的成效?下一步改革重点是什么?
王一鸣: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开,“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积极成效。去产能进度逐步加快,10月末已基本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任务;去库存取得初步成效;去杠杆开始启动,出台了降低企业杠杆率和市场化债转股等政策举措;降成本进展较快,税费、电价、五险一金等有所下调;补短板力度较大,农业农村、水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投入明显加大。
但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还不平衡。明年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与相关领域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去产能要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清除“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盘活沉淀的土地、厂房、设备等各种资源。
去库存要以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为重点。坚持因城施策,通过推进人的城镇化减少房地产库存。
去杠杆要分阶段有序推进。先控制杠杆率增速,再稳定杠杆率水平并优化杠杆结构,最后达到降杠杆的目的。
降成本要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服务,切实改善政商关系。
补短板重在补“软件”短板。增加创新能力建设、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建设。
稳中求进为经济筑底创造条件
记者:明年经济工作主要着力点是什么?宏观调控政策如何协同发力?
王一鸣:明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基本面仍然脆弱,全球贸易持续低迷。从国内看,经济仍处在向中高速增长区间收敛的过程中,调整仍将持续;供需结构错配问题仍然突出;总需求动力仍显不足;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困难,区域、行业、企业分化仍将持续,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对实现经济筑底企稳,不能急于求成,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组合,为经济筑底企稳创造条件。
坚持稳中求进,核心是稳政策、稳预期。宏观政策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上发挥作用,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要用稳定的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来源:新华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