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
“干部辛苦两三年 群众幸福一辈子。”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把灾后恢复重建当成最大的政治任务,迎难而上,派出近两万名包保干部深入灾区一线,砥砺奋进、辛勤工作,用身影、心血和汗水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向灾区群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1年跨越50年”的美丽蝶变。
用行动说话 用身影指挥
“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2014年10月24日,震后82天,当救灾帐篷里的受灾群众还在不知所措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建设安全宜居美丽新家园。”2014年11月2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挥部正式成立,标志着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
“用行动说话,用身影指挥。”一年多来,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纷纷深入灾区一线“用身影指挥”。特别是2015年9月恢复重建“百日大会战”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坚持每个月都深入施工现场、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家中了解灾后重建情况,督查工程质量和进度。
恢复重建任务最重的鲁甸县和巧家县认真梳理存在问题,一项一项查找原因,一项一项研究解决办法,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集中力量合力攻坚,确保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人研究、都有具体解决方案、都有具体责任人、都有具体完成时限。
一年多来,灾区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砥砺奋进,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责任扛肩上 纪律挺在前
2015年国庆期间,鲁甸县龙头山镇恢复重建现场机声隆隆、焊花飞溅,从骡马口社区到营盘片区,从福禄桥片区到灰街子片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主战场,鲁甸灾区以民房重建为重点的重建工作全部启动。
“恢复重建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上级部门交给我们的死任务,我不仅是龙头山镇的党委书记,还是灾区的包保干部,我们必须把责任扛肩上,把纪律挺在前,以铁的纪律和作风,坚决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在龙头山镇福禄桥片区重建现场,镇党委书记李善云话语坚定。
为全力推进恢复重建进度,昭通市及受灾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4县区各级各部门11440名干部职工纷纷深入灾区一线、包村挂户,白天深入一线蹲点抓进度,晚上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全力破解影响民房重建的制约因素。一年多来,“八包八保”责任制贯穿始终,构筑起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包保网络”。
为了强化责任落实,灾区建立问题清单旬报制和问题清单消除制,按照10天一个节点制定问题清单,每月上旬的问题必须在中旬全部解决,中旬的问题必须在下旬全部解决。同时明确要求,恢复重建工作不结束,各部门包保工作不脱钩、相关责任人不脱责。
尽心竭力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在灾区一线书写责任和担当。走进恢复重建现场,万余名包保干部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把灾区当故土 把群众当亲人
“老乡,你家建房进度有点慢哟,又遇到什么问题了?”“沙石料不够用了,连续问了三四个师傅,人家都说忙得很,要排队等。”“别着急,我帮你联系看看,稍后给你答复。”
这是记者2015年国庆期间在龙头山镇采访时看到的场景,龙泉社区受灾群众叶红山建房时遇到困难,来自昭通市纪委的包保干部邓绪江发现问题后主动上前帮忙,立即掏出手机帮忙联系建材。
“把灾区当故土,把群众当亲人。”在鲁甸地震灾区,和邓绪江一样的包保干部不胜枚举,用水困难、交通不便、选址不合理、建材运输压力大,包保干部们主动帮忙。从房屋选址到联系挖机,再到选购建材及建材运输,包保干部们全程参与,用真情和汗水浇灌着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责任和担当赢得了广大受灾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一年多来,不管是烈日当头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隆冬,灾后恢复重建现场处处闪动着包保干部们辛勤付出、倾情奉献的身影。他们放弃周末和节假日,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恢复重建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特长,主动为恢复重建工作建言献策,千方百计帮助灾区群众解决恢复重建中遇到的问题。
15.6万户受损房屋全部完成修缮加固,近7万户拆除重建的民房在废墟上崛起,30多万受灾群众入住新居,一大批文化、教育、卫生等重大民生工程投入使用。一年多来,万余名包保干部用汗水浇灌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情帮扶每一户受灾群众,用责任和担当助力灾区实现了美丽蝶变。
记者 蔡侯友 沈迅 实习生 蔡树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