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再为地方政府转发展思路敲响警钟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刘斐 徐扬 李云路)中国近年来出现的“鬼城”现象一直备受关注。尽管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诡秘莫测”,但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究竟应该依靠什么方式拉动当地经济以求“造福一方”,时刻警醒着“为官一地”的地方官员。
香港《南华早报》日前根据中国内地一名经济研究员开发的模型,编制了一份最新的内地“鬼城”地图,显示在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重工业和农业的东北地区,“鬼城”分布十分密集。
此间接受采访的地产与经济学者表示,虽然目前尚不能判断中国内地“鬼城”现象与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有必然联系,但这一现象背后暴露出的一些地方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发展思路偏颇亟待引起警惕。
从事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克而瑞信息集团2013年曾就中国内地“鬼城”作了三类划分。其中,产业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在产业间歇期会与“鬼城”称号相伴;现实发展跟不上规划预期的区域新兴城市会呈现阶段性“鬼城”现象;有产业支撑的综合型城市成为“鬼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位于中国内地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营口市于2013年初曾被贴上“鬼城”的标签,按该市当年商品住宅销售速度测算,其当时土地存量需10年以上才能完全消化。
时任营口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焕鑫表示,尽管“鬼城”说法让营口市政府很难接受,但也给政府再次提了个醒。政府部门今后会更加注重对房地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特别要结合推进城镇化和保障房建设,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火热让许多地方政府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过度依赖房地产,依靠大型建设项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商品房销售额为76292亿元,而同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前者约占后者的11.99%。
以东北地区为例,作为支柱产业、税收支柱,曾高歌猛进十年的房地产成为东北各地经济的“台柱子”。但是在新常态下,扩张的房地产业只能给经济注入强心剂,并不能彻底改善身体机能。
在沈阳市铁西区,财政收入从原来的40%以上下降到不足20%;去年出让土地面积,从原来高峰期的100多公顷降至不足20公顷。显然,靠房地产拉动投资、带动就业、增加税收的老路难以为继。
“进入新常态,投资减缓、房地产回归理性,东北经济没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转圜,下行幅度就非常明显。”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
专家表示,在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成为重中之重。东北地区必须着力做好追速度、重数量的“加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思路,已经体现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在这个总体要求下,中国将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说,依靠卖地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和拉动经济发展,是过去的“旧常态”。如今地方政府应着力发展其他实体经济产业,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就业,吸引更多人进入经济循环,而非介入房地产微观市场。
房地产作为“调结构”的主要对象之一,行业规模不太可能再度扩张;与此同时,行业数年高速发展已经使得住房稀缺性下降,住房需求基本满足,故而行业需求结构在持续变化。
丁元竹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存量大,地方政府应在此基础上发展配套设施,改善居民居住质量,着眼于中观的生活质量环境和房地产业态环境,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对处于“鬼城”阴影下的一些城市而言,稳定住房消费、去库存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楼市“主旋律”,亟待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停止“为建而建”的项目审批,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产业与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