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山:在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
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高地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工作报告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朱华山
2016年11月4日
时值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齐聚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隆重召开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云南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意义深远。在此,我谨代表省高等教育学会向出席会议的全体成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向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给予本次年会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受理事会委托,我就2016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工作情况向大会做简要报告。
2016年,学会以 “ 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为重点,推动云南高等教育迈入创新发展新境界 ” 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云南发展需求和省教育厅中心工作,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国际合作、主题征文、学会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并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人成长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先进智库单位”称号。
(一)积极组织课题申报工作
推动高等教育战线群众性科学研究活动,是高教学会的主要责任。在“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基础上,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4月—10月,学会启动“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共评选出重点调研课题4项、一般课题6项,设立自筹经费课题9项。
希望学会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智库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规范的项目支持体系以及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吸引更多一线教研人员参与到高等教育专项研究中来,在促进高教研究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开展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为引导和鼓励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推动教育科研成果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评选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通知”要求,学会同步开展了2013-2015年度省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工作。最终,评出“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5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3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 项。一等奖5项已推送参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评选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希望学会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加强优秀研究成果评选、教育改革经验总结推广等工作,深入挖掘全省教育科研人员“总结改革经验、创新教育理论和探索教学实践”的潜力,努力形成面向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2016年高等教育学会学术沙龙暨联络员工作会议—— “ 产教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于6月6日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大理学院、文山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等23所高校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沙龙活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个人会员及青年学者先后提交了14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中4位学者围绕沙龙主题作专题发言。来自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4位挂职干部及校领导对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展示与介绍,4位企业代表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经验与期望进行了总结。除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外,学会还参加了多次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5月23-28日,学会理事赴斐济参加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2016年国际研讨会,协会秘书处张建新教授当选APQN第五届主席(2016-2019年),并代表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领取了“亚太地区质量保障国际合作奖”。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和董云川副会长等学会主要负责人,先后应邀至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参加了“双一流建设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高层次教育研究交流活动。
希望学会充分利用省级学会的聚引优势和合作渠道,通过强化学术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合作,有效激发各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更多实质性研究成果,提出更多建设性改革意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政策咨询和实践参考。
(四)公开出版《区域高教前瞻》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全球性与多样性》论文集(英文版)
自2014年学会启动特色文集《区域高教前瞻》专题征稿工作以来,目前已出版发行3辑,社会反映良好。《区域高教前瞻》立足于云南高等教育现实,既为高校师生抒发观点、挥洒笔墨提供论文发表的载体,也为繁荣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探讨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出版发行的特刊——《区域高教前瞻: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务学习的实践探索》,首次开启了大学与会刊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这期特刊不仅通过详细介绍滇池学院基于“服务-学习”教育模式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彰显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还通过深入分析滇池学院教育实践和评估案例,为进一步开拓实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借鉴。滇池学院与高教学会合作出版《区域高教前瞻》特辑的方法值得推广。《区域高教前瞻(第四辑)》将于明年初公开出版。这一辑在原有栏目基础上,特别开设了三个新栏目: 一是 2016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简介; 二是 “双一流”建设的院校作为路径; 三是 应用型高校的风采。欢迎各高校利用好这一学术平台。
2015年,学会、云南大学、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三家机构联合,共同在昆明承办了“2015年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国际研讨会”,来自全世界28个国家与地区的19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2016年1月,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英文版)公开出版,其电子版本和部分纸张版本已公开发行到亚太51个国家与地区。论文集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全球性与多样性”为主题,分为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等6个专题,采用了来自全世界的49篇文章(各校如果有需要,可向学会秘书处报名领取)。
希望学会充分利用张建新教授当选APQN第五届主席(2016-2019年)的机会,通过办好学术会刊、打造学术载体、加快共享合作平台建设等工作,以南亚东南亚地区为重点,在APQN合作机制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会的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推进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五)努力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学会已形成一个遍及全省、联系各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学术组织网络。根据“云南省社会团体规范化管理培训工作会议”的要求,学会从制度规范、财务规范、日常事务规范、学会联络员制以及社团工作能力创新等多个层面,完成学会管理的规范化准备,并顺利通过年度会计审计和社团年度检查。2017年,学会将迎来换届选举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欢迎集体会员、个人会员积极参与。
希望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学术沙龙”三大工作平台,通过深化自身能力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优化服务机制,建设起高效务实的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加强会员单位间的联络与沟通;希望学会成员围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地方教育发展”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三大重点,共同推进学会工作,更好服务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其次,根据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工作计划,我就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考,与大家交流五点想法。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吹响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号角。“十三五”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若干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前列”的关键时期。对于云南高校而言,是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摘掉“落后”帽子、摆脱“边疆”标识,在“双一流”竞争中翻转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大学以至一流大学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十三五”规划,抓住“双一流”契机,加快治理体系建设,引导高校从大学章程落实、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到办学定位调整、优势特色学科打造、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至社会服务能力、创新驱动能力和办学实力增强等各个环节入手,不断提升云南高校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全力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高地。
(一)全面落实“十三五”目标任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制定《纲要》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预期性指标的跟踪分析和政策引导,确保如期完成;各部门要根据《纲要》重点领域的发展任务和战略部署,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要与《纲要》密切衔接;要充分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全面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及专项评估结果的运用,探索将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挂钩……下一阶段,以国家、省和云南教育“十三五”规划为统领,编制出台高等教育专项规划和各高校发展规划,并通过加强实施保障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评估考核机制等制度建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
一是编制出台高等教育专项规划和各高校发展规划。 准确把握国家、省和云南教育“十三五”规划的行动方向和执行策略,聚焦“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等重点环节和难点问题,尽快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动态监测分析,细化落实规划的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与规划密切衔接。
二是建立健全规划纲要实施机制。 坚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原则,建立健全规划执行评价监督机制,将规划指标纳入工作分工、监测评估、督查考核范围,确保规划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到底、干到底”;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全面开展第三方评估,明确实施责任、创新实施机制、狠抓规划落实。
三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各级规划为基础,综合运用资源配置、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手段,强化省级统筹,落实大学章程,引导高校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为核心,理顺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关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引入社会资源,激发改革活力,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持续放大“双一流”建设效果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旨在以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为重点,通过创新评价机制和改革资源配置方式,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逐步消除985、211工程实施所形成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高校同质化发展问题,营造多元投入、公平竞争和多通道晋升的发展环境。《总体方案》以学科为基础予以经费支持,以绩效为杠杆进行资源分配,意味着原非985、211工程序列的高校,将可凭借积淀了自身发展历史和地区独特资源的优势特色学科,在竞争中赢得先机。由于基础条件限制,云南高校竞争“双一流”的实力普遍不足,要想在这一轮“双一流”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要抓住共性问题,紧扣一流标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声誉,还要利用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强调重点要点,打造领先高地。目前,省教育厅代为草拟的《云南省人民政府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已上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审议。下一阶段,全省高校要立足于办学定位,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辐射高地为目标,在“双一流”建设中,努力成为同类高校的“排头兵”和行业举足轻重的“巨人”,逐步由西南地区、走向南亚东南亚以至世界高等教育“竞技舞台”,不断成就地方高校的卓越地位。
一是实施 “ 双一流 ” 建设行动计划。 坚持以“跨越发展为引领、学科建设为基础、重点建设为突破、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原则,采取“整合资源、专项引导、政策倾斜、省院省校教育合作”等方式,积极落实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全省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重点对象,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
二是夯实 “ 双一流 ” 建设基础。 坚持“扶需、扶特、扶强”原则,结合高校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云南“两型三化”为导向,支持高校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影响覆盖面。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实施”的原则,发挥“双一流”主体建设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高校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优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教育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支持全省高校因地制宜地参与“双一流”建设,集中力量、优化结构、主动作为,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重大教学科研成果,涌现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云南新定位。
(三)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以 “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 为题 ,要求高校把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教育部将颁布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下一阶段,全省高校要依据国家标准,瞄准“两型三化”建设目标,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打造幸福云南建设动力源。
一是抓好新一轮省院省校合作。 落实好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针对教育教学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问题,合作开展一流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新型智库、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联合开展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科技服务等活动,不断提高云南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实力、战略服务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全面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合作共建,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逐步构建贯穿课堂内外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培养模式,打造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明显增强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引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同时,以培育学术新人和提升学术影响力为主要目标,远近结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系统培育青年学术人才,为人才强省战略储备优秀的新生力量。
三是加强高校分类管理。 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和人人皆可成才理念,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出台高校分类管理配套文件,实施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引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分层次、高水平、多样化地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建立转型发展激励机制,引导更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支持试点院系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支数量大、水平高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突出的转型成效引导激励学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变。启动“试点”转“示范”工作,形成具备条件的高校踊跃转型的良好态势;支持高校加快开展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调整,实现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四)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构错位、地方高校在区域产业升级中的贡献力不足、复合型人才需求与单科性培养模式冲突等矛盾和问题,要求云南高校必须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龙头,在加快推进“管、办、评”、“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理顺内外关系,注入改革动力,形成内涵发展格局。
一是坚持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并重发展。 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实现2020年达到45%以上的建设目标,必须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发展的策略。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推进现有本专科院校办学规模合理增长。并通过增加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改革学费收取模式等方式,支持民办高校做强做大,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另一方面要在教师培养、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促成一批省部共建和国家科研机构、央企、全国行业协会共建高校;再一方面要统筹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紧扣大学“三要素”,即以学生为立校之本、以学者为立校之道、以学术为立校之魂,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加速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二是抓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充分发挥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的“苗圃”作用,实施好各类人才和团队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培训项目;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部门机构开展教师与从业人员双向交流,继续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千人计划”、与法律部门互聘“双千计划”;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更好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巩固云南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人才基础。
三是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更加注重以评促建、促改、促管的实效,继续做好本科审核评估;根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统筹推进全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和特色评估;加强政府委托管理或购买服务、专业教育评估队伍建设等制度建设,积极拓展第三方机构的监测评估职能。
(五)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战略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区域和地方重大需求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双重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在4月21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要求:“云南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下一阶段,云南高校除了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和关键之外,还要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改革创新的目标导向,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途径,促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动力源、创新体系建设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一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活动周、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以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在省教育厅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培训和省内自主培训的基础上,将已接受培训的800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作为“种子”,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仅局限于少数学生的僵化观念,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5000名学生参与在线培训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专项教育,着力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全面带动全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开好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实行弹性学制,改革评价模式,健全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行动计划。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16号)文件精神,以即将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行动计划》为指引,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加快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聚焦8大重点产业,遴选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院系、高职院校,重点加强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基础设施、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和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院校基本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形成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协调的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相衔接的专业链和专业群,打通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不断创新“就业+升学”培养机制,主动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积极促进职教园区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融合发展、共建共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求无缝对接、同频共振。
三是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教育辐射力。 根据国家和我省构建创新体系的要求,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双轮驱动”模式,大力建设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性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创新资源,着力打造高校在全省创新格局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创新创业中心;积极申报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紧抓“一带一路”和沿边开放战略机遇,以项目研究、平台共建、人才派出和引进、基地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云南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交流合作体系。
最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将就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一点工作要求。
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与南亚东南亚次大陆的17个国家接壤或毗邻,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区位优势极为独特。随着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必将从改革开放的末梢转变为辐射周边的前沿,云南发展必将从模仿跟随的后进转变为创新奋发的先锋。10月9日,省委书记、省长陈豪在主持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要转变作风抓好改革推进和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利益藩篱,理顺体制机制,以过硬作风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认真总结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早谋划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重点任务……以往云南高校之所以一直处于陪跑跟跑的尴尬地位, 一是 因为基础弱、底子薄,在以财力为引擎的规模发展时期,无法与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和东部地区高校进行公平竞争; 二是 因为胆子小、步子慢,固守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必然滞后的传统观念,不敢在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与“认识中的名校”进行公平竞争。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未来发展确立的“三个定位”和一系列要求高屋建瓴,省委省政府为云南未来发展谋划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精准务实,今后五到十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纲领,以精心落实好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目标为指向,云南高校若能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机遇,抓住经济结构调整、新业态涌现和创新驱动发展机遇,不惧阻力、勇于创新,就有可能基于“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目标,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战略,实现“变道超车”;云南高校若能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抓住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教育辐射中心建设契机,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就有可能基于特色优势,通过强化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实现“华丽转身”。不断提高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竞争力,全力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高地,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加殚精竭力地为云南发展培养人才,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更加精准到位地为战略推进提供服务,要求我们的社团工作更加细致周到地为教育事业凝聚合力。同志们,正如陈豪书记、省长所言:“跨越发展要常转转观念、换换脑子。”我希望本次年会之后,各高校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认清自身优势,明确办学定位,找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作为,以创新为核心,以改革为抓手,以更加广阔的视野,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公平的竞争平台上,努力创造属于云南教育的荣光。
在此,我再次向各会员单位、专家学者以及与会代表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2016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2017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谢谢大家!
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
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高地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工作报告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朱华山
2016年11月4日
时值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齐聚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隆重召开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云南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意义深远。在此,我谨代表省高等教育学会向出席会议的全体成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向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给予本次年会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受理事会委托,我就2016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工作情况向大会做简要报告。
2016年,学会以 “ 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为重点,推动云南高等教育迈入创新发展新境界 ” 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云南发展需求和省教育厅中心工作,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国际合作、主题征文、学会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并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人成长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荣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先进智库单位”称号。
(一)积极组织课题申报工作
推动高等教育战线群众性科学研究活动,是高教学会的主要责任。在“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基础上,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4月—10月,学会启动“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共评选出重点调研课题4项、一般课题6项,设立自筹经费课题9项。
希望学会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智库的引领作用,通过打造规范的项目支持体系以及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吸引更多一线教研人员参与到高等教育专项研究中来,在促进高教研究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开展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为引导和鼓励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推动教育科研成果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评选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通知”要求,学会同步开展了2013-2015年度省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工作。最终,评出“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5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35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 项。一等奖5项已推送参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评选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希望学会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加强优秀研究成果评选、教育改革经验总结推广等工作,深入挖掘全省教育科研人员“总结改革经验、创新教育理论和探索教学实践”的潜力,努力形成面向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2016年高等教育学会学术沙龙暨联络员工作会议—— “ 产教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于6月6日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大理学院、文山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等23所高校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沙龙活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个人会员及青年学者先后提交了14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中4位学者围绕沙龙主题作专题发言。来自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4位挂职干部及校领导对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展示与介绍,4位企业代表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经验与期望进行了总结。除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外,学会还参加了多次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5月23-28日,学会理事赴斐济参加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2016年国际研讨会,协会秘书处张建新教授当选APQN第五届主席(2016-2019年),并代表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领取了“亚太地区质量保障国际合作奖”。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和董云川副会长等学会主要负责人,先后应邀至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参加了“双一流建设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高层次教育研究交流活动。
希望学会充分利用省级学会的聚引优势和合作渠道,通过强化学术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合作,有效激发各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更多实质性研究成果,提出更多建设性改革意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政策咨询和实践参考。
(四)公开出版《区域高教前瞻》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全球性与多样性》论文集(英文版)
自2014年学会启动特色文集《区域高教前瞻》专题征稿工作以来,目前已出版发行3辑,社会反映良好。《区域高教前瞻》立足于云南高等教育现实,既为高校师生抒发观点、挥洒笔墨提供论文发表的载体,也为繁荣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探讨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出版发行的特刊——《区域高教前瞻: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服务学习的实践探索》,首次开启了大学与会刊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这期特刊不仅通过详细介绍滇池学院基于“服务-学习”教育模式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彰显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还通过深入分析滇池学院教育实践和评估案例,为进一步开拓实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借鉴。滇池学院与高教学会合作出版《区域高教前瞻》特辑的方法值得推广。《区域高教前瞻(第四辑)》将于明年初公开出版。这一辑在原有栏目基础上,特别开设了三个新栏目: 一是 2016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简介; 二是 “双一流”建设的院校作为路径; 三是 应用型高校的风采。欢迎各高校利用好这一学术平台。
2015年,学会、云南大学、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三家机构联合,共同在昆明承办了“2015年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国际研讨会”,来自全世界28个国家与地区的19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2016年1月,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英文版)公开出版,其电子版本和部分纸张版本已公开发行到亚太51个国家与地区。论文集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全球性与多样性”为主题,分为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等6个专题,采用了来自全世界的49篇文章(各校如果有需要,可向学会秘书处报名领取)。
希望学会充分利用张建新教授当选APQN第五届主席(2016-2019年)的机会,通过办好学术会刊、打造学术载体、加快共享合作平台建设等工作,以南亚东南亚地区为重点,在APQN合作机制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会的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推进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五)努力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学会已形成一个遍及全省、联系各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学术组织网络。根据“云南省社会团体规范化管理培训工作会议”的要求,学会从制度规范、财务规范、日常事务规范、学会联络员制以及社团工作能力创新等多个层面,完成学会管理的规范化准备,并顺利通过年度会计审计和社团年度检查。2017年,学会将迎来换届选举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欢迎集体会员、个人会员积极参与。
希望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学术沙龙”三大工作平台,通过深化自身能力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优化服务机制,建设起高效务实的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加强会员单位间的联络与沟通;希望学会成员围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地方教育发展”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三大重点,共同推进学会工作,更好服务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其次,根据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工作计划,我就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考,与大家交流五点想法。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吹响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号角。“十三五”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若干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前列”的关键时期。对于云南高校而言,是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摘掉“落后”帽子、摆脱“边疆”标识,在“双一流”竞争中翻转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大学以至一流大学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十三五”规划,抓住“双一流”契机,加快治理体系建设,引导高校从大学章程落实、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到办学定位调整、优势特色学科打造、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至社会服务能力、创新驱动能力和办学实力增强等各个环节入手,不断提升云南高校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全力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高地。
(一)全面落实“十三五”目标任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制定《纲要》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预期性指标的跟踪分析和政策引导,确保如期完成;各部门要根据《纲要》重点领域的发展任务和战略部署,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要与《纲要》密切衔接;要充分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全面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及专项评估结果的运用,探索将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挂钩……下一阶段,以国家、省和云南教育“十三五”规划为统领,编制出台高等教育专项规划和各高校发展规划,并通过加强实施保障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评估考核机制等制度建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
一是编制出台高等教育专项规划和各高校发展规划。 准确把握国家、省和云南教育“十三五”规划的行动方向和执行策略,聚焦“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等重点环节和难点问题,尽快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动态监测分析,细化落实规划的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与规划密切衔接。
二是建立健全规划纲要实施机制。 坚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原则,建立健全规划执行评价监督机制,将规划指标纳入工作分工、监测评估、督查考核范围,确保规划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抓到底、干到底”;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全面开展第三方评估,明确实施责任、创新实施机制、狠抓规划落实。
三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各级规划为基础,综合运用资源配置、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手段,强化省级统筹,落实大学章程,引导高校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为核心,理顺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关系,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引入社会资源,激发改革活力,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持续放大“双一流”建设效果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旨在以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为重点,通过创新评价机制和改革资源配置方式,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逐步消除985、211工程实施所形成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高校同质化发展问题,营造多元投入、公平竞争和多通道晋升的发展环境。《总体方案》以学科为基础予以经费支持,以绩效为杠杆进行资源分配,意味着原非985、211工程序列的高校,将可凭借积淀了自身发展历史和地区独特资源的优势特色学科,在竞争中赢得先机。由于基础条件限制,云南高校竞争“双一流”的实力普遍不足,要想在这一轮“双一流”竞争中脱颖而出,既要抓住共性问题,紧扣一流标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声誉,还要利用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强调重点要点,打造领先高地。目前,省教育厅代为草拟的《云南省人民政府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已上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审议。下一阶段,全省高校要立足于办学定位,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辐射高地为目标,在“双一流”建设中,努力成为同类高校的“排头兵”和行业举足轻重的“巨人”,逐步由西南地区、走向南亚东南亚以至世界高等教育“竞技舞台”,不断成就地方高校的卓越地位。
一是实施 “ 双一流 ” 建设行动计划。 坚持以“跨越发展为引领、学科建设为基础、重点建设为突破、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原则,采取“整合资源、专项引导、政策倾斜、省院省校教育合作”等方式,积极落实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全省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重点对象,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
二是夯实 “ 双一流 ” 建设基础。 坚持“扶需、扶特、扶强”原则,结合高校办学定位、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云南“两型三化”为导向,支持高校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影响覆盖面。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实施”的原则,发挥“双一流”主体建设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高校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优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教育国际化能力和水平;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支持全省高校因地制宜地参与“双一流”建设,集中力量、优化结构、主动作为,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重大教学科研成果,涌现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云南新定位。
(三)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以 “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 为题 ,要求高校把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教育部将颁布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下一阶段,全省高校要依据国家标准,瞄准“两型三化”建设目标,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打造幸福云南建设动力源。
一是抓好新一轮省院省校合作。 落实好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针对教育教学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重要问题,合作开展一流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新型智库、创新平台建设等项目,联合开展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科技服务等活动,不断提高云南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实力、战略服务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全面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合作共建,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等方式,逐步构建贯穿课堂内外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培养模式,打造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明显增强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引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同时,以培育学术新人和提升学术影响力为主要目标,远近结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系统培育青年学术人才,为人才强省战略储备优秀的新生力量。
三是加强高校分类管理。 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和人人皆可成才理念,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出台高校分类管理配套文件,实施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引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分层次、高水平、多样化地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建立转型发展激励机制,引导更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支持试点院系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支数量大、水平高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以突出的转型成效引导激励学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变。启动“试点”转“示范”工作,形成具备条件的高校踊跃转型的良好态势;支持高校加快开展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调整,实现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四)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构错位、地方高校在区域产业升级中的贡献力不足、复合型人才需求与单科性培养模式冲突等矛盾和问题,要求云南高校必须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龙头,在加快推进“管、办、评”、“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理顺内外关系,注入改革动力,形成内涵发展格局。
一是坚持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并重发展。 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实现2020年达到45%以上的建设目标,必须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发展的策略。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推进现有本专科院校办学规模合理增长。并通过增加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改革学费收取模式等方式,支持民办高校做强做大,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另一方面要在教师培养、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促成一批省部共建和国家科研机构、央企、全国行业协会共建高校;再一方面要统筹推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紧扣大学“三要素”,即以学生为立校之本、以学者为立校之道、以学术为立校之魂,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加速推进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二是抓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充分发挥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的“苗圃”作用,实施好各类人才和团队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培训项目;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部门机构开展教师与从业人员双向交流,继续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千人计划”、与法律部门互聘“双千计划”;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更好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巩固云南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人才基础。
三是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更加注重以评促建、促改、促管的实效,继续做好本科审核评估;根据《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统筹推进全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和特色评估;加强政府委托管理或购买服务、专业教育评估队伍建设等制度建设,积极拓展第三方机构的监测评估职能。
(五)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战略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区域和地方重大需求和推进科技进步的双重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在4月21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要求:“云南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下一阶段,云南高校除了要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和关键之外,还要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改革创新的目标导向,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途径,促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动力源、创新体系建设的排头兵、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一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双创”活动周、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以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在省教育厅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培训和省内自主培训的基础上,将已接受培训的800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教师作为“种子”,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仅局限于少数学生的僵化观念,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5000名学生参与在线培训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专项教育,着力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全面带动全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开好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实行弹性学制,改革评价模式,健全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行动计划。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16号)文件精神,以即将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行动计划》为指引,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加快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聚焦8大重点产业,遴选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院系、高职院校,重点加强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基础设施、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和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院校基本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形成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协调的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相衔接的专业链和专业群,打通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不断创新“就业+升学”培养机制,主动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积极促进职教园区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融合发展、共建共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求无缝对接、同频共振。
三是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教育辐射力。 根据国家和我省构建创新体系的要求,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双轮驱动”模式,大力建设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性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创新资源,着力打造高校在全省创新格局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研发基地和创新创业中心;积极申报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紧抓“一带一路”和沿边开放战略机遇,以项目研究、平台共建、人才派出和引进、基地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云南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交流合作体系。
最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将就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一点工作要求。
云南地处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与南亚东南亚次大陆的17个国家接壤或毗邻,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区位优势极为独特。随着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必将从改革开放的末梢转变为辐射周边的前沿,云南发展必将从模仿跟随的后进转变为创新奋发的先锋。10月9日,省委书记、省长陈豪在主持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要转变作风抓好改革推进和落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利益藩篱,理顺体制机制,以过硬作风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认真总结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早谋划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重点任务……以往云南高校之所以一直处于陪跑跟跑的尴尬地位, 一是 因为基础弱、底子薄,在以财力为引擎的规模发展时期,无法与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和东部地区高校进行公平竞争; 二是 因为胆子小、步子慢,固守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必然滞后的传统观念,不敢在创新驱动、特色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与“认识中的名校”进行公平竞争。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未来发展确立的“三个定位”和一系列要求高屋建瓴,省委省政府为云南未来发展谋划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精准务实,今后五到十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纲领,以精心落实好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目标为指向,云南高校若能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机遇,抓住经济结构调整、新业态涌现和创新驱动发展机遇,不惧阻力、勇于创新,就有可能基于“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目标,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战略,实现“变道超车”;云南高校若能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抓住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教育辐射中心建设契机,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就有可能基于特色优势,通过强化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实现“华丽转身”。不断提高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竞争力,全力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高地,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加殚精竭力地为云南发展培养人才,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更加精准到位地为战略推进提供服务,要求我们的社团工作更加细致周到地为教育事业凝聚合力。同志们,正如陈豪书记、省长所言:“跨越发展要常转转观念、换换脑子。”我希望本次年会之后,各高校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认清自身优势,明确办学定位,找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作为,以创新为核心,以改革为抓手,以更加广阔的视野,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公平的竞争平台上,努力创造属于云南教育的荣光。
在此,我再次向各会员单位、专家学者以及与会代表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2016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祝2017年云南高等教育学会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