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设置别拿学生当“白鼠”
日前,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竟然一下子申报在2015年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等7所高校,也都申请在2015年新设立10个以上的新本科专业。(10月15日《人民日报》)
专业是高校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所高校如果有一个名牌专业也就是自己的金子招牌。但是,专业设置到底应该遵循哪些规律更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一年申报56个专业,如此荒诞的闹剧上演也揭开了专业设置的暗疮。而在这样的盲目设置专业背后是拿着学生的利益不当回事,因为也就在14日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来的难就业专业目录,其中15个专业榜上有名,尽管这些专业分布在各个省份有所不同,但也为每个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不能把学生当试验品。因为专业一旦设置成功,就必然面临着招生和就业。
在专业设置上,高校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即高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禀赋、师资配置等多个因素都可以成为高校的比较优势。而只有这样的专业设置才能避免走入把学生当试验品的怪圈,也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很多高校也真正走出来这样的道路,比如北京物质学院就应该主打物流管理专业,因为这就是立校的根本。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中最不该出现的就是跟风,比如法律专业、计算机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英语专业等一度成为每所高校都具备的专业,这就有点大而不当。
另外,在程序上,尽管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设置给与学校最大的自主权。但是,一个新专业的申报,需要经过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高校内部和社会公示、当地主管部门审核,最后才报教育部备案。如果一所高校能够一次性申报几十个专业,试问其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高校所在当地主管部门是否真正充分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呢。而这更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内容之一。对于高校来说,只有通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才能让专业尽可能靠近理性的位置,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一种权利维护。否则,仓促上马的专业岂能保障学生的利益?
专业设置的实事求是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采取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进行。而就业率的统计应该占一个特殊的位置,但并非绝对的位置。比如基础专业中文、数学、历史等并不能因为就业率的偏低就取消,因为基础专业的设置关系到后续科研等递进关系的延续。如果仅看到就业率高就上马相关专业无疑会陷入唯利是图的怪圈,与实事求是相去甚远。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