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一、 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到25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到7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38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55亿元、增加值108亿元,二产产值达到320亿元、增加值128亿元,三产产值达到345亿元、增加值172亿元,综合产值达到820亿元、增加值408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75%以上,着力打造“普洱茶”、“滇红茶”两大公共知名品牌,做大名优绿茶品牌,培育10个知名区域品牌,打造20个全国知名产品品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0户,打造100个茶叶示范园(区),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700个,家庭农场1200个。
到2020年,全省茶叶面积稳定在63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38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90亿元、增加值133亿元,二产产值达到380亿元、增加值152亿元,三产产值达到430亿元、增加值215亿元,努力实现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增加值500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户,打造150个茶叶示范园(区),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1000个,家庭农场1500个,茶业小巨人综合实力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带动力明显提高,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政府、茶企、茶农三方共赢,把云南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和茶旅游重要基地。
二 、产业布局
(一)生产基地布局
专栏1 云南省30个茶叶重点县(市、区)名单 |
腾冲、龙陵、昌宁、绿春、广南、思茅、宁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澜沧、孟连、西盟、景洪、勐海、勐腊、南涧、芒市、梁河、盈江、临翔、云县、凤庆、永德、镇康、耿马、沧源、双江 |
全省择优确定30个面积10万亩左右、产量近万吨、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的县(市、区)为产业重点县,着力建设300万亩生态高效茶叶基地和100万亩有机茶园,改造低质低效茶园200万亩,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工基地布局
依据云南省普洱茶、滇红茶、绿茶等各茶类加工基地和企业发展现状,以培育茶业小巨人和龙头企业为重点,省级重点扶持亿元以上茶企50个,其中着力打造年产值30亿元以上茶企2个、5亿元以上茶企10个;州市县重点扶持规模以上(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茶企200个。
择优确定重点县分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茶叶加工基地,并不断调整优化各茶类加工基地布局。改造提升茶叶初制所1000个,加快推进茶叶初制、精制和深加工升级改造,打造50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高效经营组织。推进茶叶加工园区提升建设,重点打造凤庆、勐海、思茅区三大茶叶加工园区,实现加工园区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普洱茶。 以滇南、滇西南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等州市为重点,择优确定20个县(市、区)为普洱茶重点县,实现全省普洱茶产量达15万吨。
滇红茶。 以滇西保山市、临沧市等州市为重点,择优确定10个滇红茶重点县,实现全省滇红茶产量达8万吨。
绿茶。 以滇南、滇西南和滇东南茶叶主产州市为重点,择优确定20个滇绿茶重点县,实现绿茶产量达10万吨。
专栏3 云南省各茶类加工基地县(市、区)名单 | |
茶类 | 重点县(市、区)名单 |
普洱茶 | 腾冲市、昌宁县、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澜沧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南涧县、芒 市、临翔区、云 县、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双江县 |
滇红茶 | 腾冲市、龙陵县、昌宁县、思茅区、澜沧县、芒 市、云 县、凤庆县、耿马县、沧源县 |
绿 茶 | 腾冲市、昌宁县、绿春县、广南县、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景洪市、南涧县、芒 市、梁河县、盈江县、云 县、耿马县、沧源县 |
(三)流通市场布局
建立云茶交易中心、滇红茶交易中心,积极利用普洱茶交易中心平台,升级改造昆明及茶叶主产州市茶叶交易市场,实现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协同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巩固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为重点的传统市场,开拓北京、上海、辽宁、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陕西等新兴市场,培育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宁夏、西藏等潜力市场;以一线城市为中心,在全国重点区域的大中城市择优建设云茶展示贸易中心,辐射延伸至二三线城市。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三 、重点工程
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全面推进云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一)基地提升工程 。 一是 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到2020年,全省建设100万亩有机茶园、300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打造150个茶叶示范园(区)。 二是加大实用生产技术推广应用。 到2020年,全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500万亩,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1000个、种植大户5000个。 三是打造古茶名山基地。 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强化古茶园管控,集聚名茶产业、人文历史、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等资源,打造100个美丽茶乡村、30个知名古茶树(园)基地,推进全省古茶树(园)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实现合理开发利用。
(二)龙头培育工程 。 一是 强化初制所管理。 加大初制所厂房改建、设备更新、新技术运用的扶持力度,提升初制所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严格初制所登记注册和生产许可,对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认证(SC认证)的初制所、小作坊限期整改达标,达不到标准的予以取缔,建立完善茶叶初加工监管体系。力争在现有的8000多家初制所范围内,每年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低、环境条件差、技术设备落后的初制所200个,同时新建一批标准化初制所。 二是推动精深加工升级。 力争将茶叶精加工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推进茶叶精制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换代。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产品,开发新产品及功能性成分,提高产品附加值。落实茶叶加工企业和园区在土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茶企向加工园区集中,重点打造凤庆、勐海、思茅3大茶叶加工园区。 三是精准施策培育龙头。 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初制所)+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茶企由“大而全、小而杂”向“大而专、小而精”转变,构建农户管茶园、合作社统基地、初制所初加工、大企业精深加工和营销的经营格局,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科学分工产业链上各生产要素,形成了共生互荣的良好业态。 四是分级扶持龙头企业。 制定全省茶叶企业评价分级标准体系,依据企业生产规模、成长性、财政贡献等因素,确立企业等级,建立科学的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和检测监管体系,实施梯度培育、分级负责,省级重点扶持年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0户,主产州(市)和茶叶重点县(市、区)主要扶持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茶企200户。同时,州市县牵头负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和企业结构,缩减小微企业数量,提升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群度。
(三)品牌打造工程 。 一是 构建品牌系列。 大力实施“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大品牌战略。省级财政支持,制作云茶专题宣传片和宣传册,统一对外宣传和推介“普洱茶”“滇红茶”两大公共品牌,支持每个重点产茶州市打造1-2个区域品牌,全省着力打造10个区域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茶事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品牌推广活动。 二是 强化品牌宣传。 发挥南博会、茶博会、昆明农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平台作用,开展云茶品牌宣传。持续打造高规格、高水平的“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用五年的时间持续举办云茶巡展活动。 三是 打造知名品牌。 突出云茶品牌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加快推进主要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指导茶叶地理标注证明商标申请注册,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和云南省著名商标,到2020年,全省茶业中国驰名商标达20个,云南省著名商标达100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10个。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企业、行业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机制。
(四)科技创新工程 。 一是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整合政府、企业、教育、科技部门资源力量,支持通过人才进企业、科研进企业、茶文化进校园等措施,建立起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互补的良好机制。开展“十百千”茶业专业人才培养行动,着力培育10名国内知名、省内权威的行业领军人才、100名高级职称专业人才、1000名中级职称业务骨干,构建产、学、研、市、文化相结合的专家库和技术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加快云茶企业家培养提升。 通过国际交流、省外考场、专场培训等方式,引导云南茶行业企业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提高其把握发展方向、应对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以全新的面貌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三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技术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省级科研院所,建立云茶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云南省专家服务团,定期到茶企、茶区开展指导服务。全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发酵储存、新产品研发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开展制茶工艺大师评选活动,传承保护传统技艺。 四是 推动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坚持协作攻关、创新联动,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支持省级科研教学单位联合共建国内一流的茶叶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与重大项目攻关,对全省古茶树资源综合利用、茶叶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与攻关。鼓励支持省级以上茶叶重点龙头企业、茶叶类农业园区建设产品研发中心,推动信息资源、仪器设备共享,使企业、园区成为产品创新主体和重要平台。
(五)质量保障工程 。 一是 狠抓源头管控。 推行茶园农药等专用物资的统一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销售备案制度,建立茶园农资投入品可追溯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切实加大对茶园投入品销售、使用监督检查力度,对未取得农业投入品经营许可证、违规经营投入品、未建立购销台账的销售网点依法依规严厉打击,从源头上把好茶园“投入品”准入关。 二是 完善云茶标准体系。 开展普洱茶、滇红茶等公共品牌和区域品牌标准体系制(修)订。以茶叶标准化创建为抓手,推进30个茶叶主产县建成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区),鼓励茶叶加工企业开展SC、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品牌企业积极对接国际认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三是基本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严格按照《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要求,整顿茶叶企业生产环境、加工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不足,推进初制所配备产品检验员、精深加工企业配设检验室和检验员,加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做到日常检测不放松。 四是 建立云茶质量安全服务平台。 依托国家普洱茶质检中心,积极搭建云茶质量安全服务平台,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全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引导支持在30个产业基地强县、省级茶叶加工园区、企业专属基地、出口基地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先期进入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云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云茶质量安全的公信度。
(六)市场开拓工程 。 一是瞄准重点市场。 结合我省普洱茶、滇红茶、名优绿茶的特色,进一步厘清目标市场、细分市场以及消费群体、消费特点,重点开拓西北、华北、东北市场;以一线城市为核心,在全国大中城市择优建设10个云茶展示贸易中心,辐射带动二三线城市;以欧美、中东、东南亚及中亚等国为重点,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二是加大营销网络拓展力度。 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抱团“走出去”,支持茶企到省外、境外开展品牌推介活动,每年组织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推介会、品鉴会100场次。建立功能齐全、有影响力的云茶交易中心和产销信息发布平台,做大普洱茶拍卖交易,强化云茶流通领域定价权、话语权。到2020年,云茶在北方县级市场的营销网络基本构建完善,交易中心交易量占全省茶产量比例达到10%以上。 三是创新营销方式。 狠抓电商销售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发挥金融资本力量,大力引进培训电商人才,加大电商营销力度,大力推广O2O、B2B、B2C新型模式。
(七)文化引领工程 。 一是 挖掘茶文化潜力。 继续举办好各地不同形式、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的茶文化节,充分展示云南民族茶文化的魅力,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茶庄园、云茶博物馆、体验店等。以“健康云茶 世界共享”为主题,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行动。 二是丰富茶文化内涵。 包装打造一批挖掘、宣传云南茶文化的学者和专家,作为弘扬云南茶文化代言人。收集、整理与云南茶叶相关的历史、传说、传奇故事,通过茶陈列馆建设、茶艺表演、拍摄影视剧、创作文学作品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我省茶文化内涵。 三是推动融合跨界发展。 加快推动茶产业与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储备一批大项目,积极推进以商招商、茶事活动招商,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和资本投资云茶产业,实现社会资本跨界发展。
(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