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次发现腔骨龙类化石 去禄丰看“盘古盗龙”
王涛讲解“盘古盗龙”的构造
2007年,考古学家在禄丰早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与禄丰龙同一时期的小型食肉类恐龙化石,经过几年的研究论证,记者从禄丰国家恐龙地质公园获悉,该化石最终被确定为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研究人员给它取名“禄丰盘古盗龙”,这是亚洲首次发现腔骨龙类化石。
体长约2米 为小型食肉恐龙
“我记得发现这块化石的时间是2007年10月12日。”禄丰县国土资源局地质遗迹保护所所长王涛回忆,当时他带领恐龙化石资源调查小组的工作人员在恐龙山镇大九渡村委会小栗树村村民小组的后山发现了这块化石,这个地方属于恐龙山核心区外围区域。
这块化石位于一个斜坡上,有几块小骨头裸露在地表。由于已经风化,王涛来不及慢慢清理,便打上胶,用棉纸包好,再用石膏把它包好,经过两天的整理工作后才把它运回恐龙谷。
时逢恐龙谷开园布展,这块化石被带回恐龙谷后来不及清理,一放就是两年多。两年后,在整理这个石膏包的过程中才发现,这是一条体态完整的肉食龙,经由中国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主持的科研组研究分析:它的头骨长14厘米,颈椎9个长26厘米,背椎14个长30厘米,肋骨等骨骼形态清晰,尾部有残损。该恐龙体长约2米,站高0.5米左右,站立行走,前爪和牙齿都很锋利,具有快速掠食、奔跑的能力,为兽脚类小型食肉恐龙,其产出地层属于距今1.8亿年的早侏罗纪时期,死时已经接近成年个体。
清理修补花了近一年
王涛回忆,这块化石的清理工作非常难,“因为该恐龙的骨头很小,所以要非常细致地进行清理、修补,一些细微的地方雕刻笔都不能用,只能用细针一点点地清理。”这项看似简单的清理修补工作,进行了将近一年。
清理完毕后,经过研究表明,该恐龙的晚期演变可能与鸟类的进化有关,与北美洲发现的腔骨龙有着亲缘关系。虽然研究有了初步定论,但专家们仍需进行大量研究论证才能最终确定该恐龙的属种。
由于之前整个亚洲都未曾发掘过腔骨龙类恐龙化石,所以这块领域的研究当时在我国仍属空白。经过中外专家的反复论证,一直到近期才最终确定,这块新发掘的恐龙化石为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化石,专家们给它取名为“禄丰盘古盗龙”。之所以取这个名字,王涛解释说,该化石发掘的地方古时称为盘龙镇,而该恐龙具有极强的掠食性,属于非常厉害的种类。
此前,“盘古盗龙”一直在“恐龙谷”展出,去年10月至今年4月,还被带往香港科学馆展览,但由于当时属种还未定论,所以一直被标注为“未定种”。如今,它终于有了名字,今后只要来到恐龙谷,都能在展厅中看到它。
禄丰的恐龙还大有可挖
禄丰因恐龙而闻名世界,历史上禄丰恐龙曾两次在全球引起震撼:一是1938年,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禄丰发掘出了中国第一条恐龙骨骼化石标本“许氏禄丰龙”并在重庆装架展出,使禄丰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恐龙原乡”,并由此揭开了中国恐龙研究史最为辉煌的篇章。195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的禄丰龙纪念邮票,成为世界上第一枚恐龙邮票。
二是1995年在禄丰川街阿纳恐龙山,即如今的“恐龙谷”,发现了一处世界级规模的恐龙骨骼化石掩埋点,经过中美两国古生物工作者3年的发掘和探勘,确定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处中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大坟场,有上百条恐龙埋藏于此,成为世界一大奇观。
“盘古盗龙”的发现对研究腔骨龙类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继发现禄丰龙之后的第二种食肉类恐龙,这对研究禄丰恐龙的种属分类、生存环境和演变过程以及进一步探寻恐龙山的奥秘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王涛介绍,目前恐龙山虽已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但此地仍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一些新的化石也仍在陆续出土,下一步他们将对禄丰发掘出的恐龙化石进行整理汇总,并使用GPS等现代技术对恐龙山的化石分布做一个总汇,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禄丰恐龙。(完)(记者 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