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一年
14.04.2015 01:29
本文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这里位于大山深处,放眼望去都是巍峨的群山,青山之外还是青山。夜微凉,月光如水,群山之间点缀的星星点点,是那万家灯火,每一簇璀璨都是一个安详的村寨,每一点星光都是一户烟火人家。不同于车水马龙喧嚣尘上的城市,烟火人家鸡鸣犬吠才是山村。
出行较为麻烦一些,进城一趟起码转三次车,步行、拖拉机、摩托、农用车、班车混搭,多种组合,全凭运气。雨季道路泥泞难行,走走停停,推车挖土也是常事。换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一番有趣的经历呢,在城市里是无法经历的,人生是一场修行,多点不一样的历练,总是难能可贵。
我参加工作在农村,又回到农村开展工作适应并不难,但要做好工作却也不易。农村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农业生产,抢抓节令,必须提前计划,才能有条不紊,有效推进。每天跟着乡干部、村干部往田间地头跑,开展各项工作,从中学到许多。
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力所能及为驻村做了一些小实事,把每一笔资金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益,惠及当地群众。处理问题最基本的考虑结果和效率,更进一步就要考虑效果和影响,再全面一些就是以此为基础带来的辐射效应和扩展延伸。
年内实施改善基础设施工程,诸如村寨新建桥梁、水沟修缮、垃圾池建设等项目,我向村“两委”提出建议,要求项目受益群众必须一定程度参与,筹工筹劳,成本控制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让群众参与其中建设,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更加用心去爱护、管理,同时由群众自己时时监督,质量更有保障。
村委会办公条件相对较差,档案管理不够规范,我就帮助将档案分类归档,加强图片、影像资料管理,购置打印复印一体机、电脑,逐步将全村村民身份证、户口册等资料复印留底,按各村民小组分别留档,方便群众办事,节约成本。还开通了互联网络,逐步改善通讯条件。
驻村期间看了一些书,人许多时候的烦恼总是由于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因此多读书总是好的。技术方面专业书籍偏向于立竿见影,提高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和理性思维,而人文情怀方面的书籍则在于潜移默化,深层次逐步提升人的整体涵养和感性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吗。
首先是学习了农村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惠农政策,这类书籍农村书屋多的是,挑最新的看,政策法规具有时效性,过时的政策不适用,必须要看最新的。
其次看了一些种植养殖技术书籍,由于村里今年要大力推广烤烟种植,我要参与做宣传发动、组织开栽、中期管理、后期烘烤等工作,自己必须熟悉掌握烤烟产业相关情况,提前学习,未雨绸缪,烤烟种植技术书籍我翻看了若干不同版本,同时考虑到书本上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要与本地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我向各村多名烤烟技术员请教,学习烤烟栽种、管护等各环节技术要领。
此外看了一些散文、小说,品读名家所言,感受不同心境,学习遣词造句,希望能提高一些自己的写作水平,不过资质鲁钝,到如今文笔拙劣依旧。
农村工作乐趣多。烟叶成熟之际,我们在烤房群召开现场培训会讲解烤烟采摘技术,重点讲解如何区分烤烟是否成熟。技术人员拿着不同成熟度的烟叶一一讲解,有实物参照群众更容易理解,讲完之后技术员问我和书上的是否一致。
我想了想,向群众表示,技术员说的四条区分烤烟成熟与否的标准完全正确,但我个人建议大家主要记住前面三点,随后复述了一遍,不过第四点成熟的烟叶容易采摘,摘取的时候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断口呈马蹄形,如果采摘的时候如果没发出清脆的响声,断口形状不符,也不能再长回去了,群众哄然大笑,当然我只是开玩笑,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对烟叶采收标准加深印象。
开完现场会,群众积极性很高,纷纷准备采收各家成熟的烟叶,突然下起雨来,我顺口说道“下雨天留客”,有村民立马接道“采烟怪不得”,却也押韵,而且很合情理,在小雨中采收烟叶确实是更适宜的,气候更凉爽,叶片上的烟油不会粘的满身都是,果然高手在民间。
有次路过一农户家,主人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去坐坐,盛情难却,欣然应邀,进门顿觉眼前一亮,朴素的农家小院,房屋座落有致,庭院瓜果藤蔓郁郁葱葱,赏心悦目,别有一番景致。正所谓贫家净扫地,贫妇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
与他闲聊许久,临别时要送我们一袋洋瓜。他说,前两天有个老师也是路过这里,农村人对老师都是很尊敬的,他执意要送给老师一袋洋瓜,老师本来是打算要接下的,他怕老师拒绝,一个劲的说自家的洋瓜太多吃不完只能喂猪,不知为何老师脸色突然变了,坚辞不要。
我们收下了他的一袋洋瓜,和他认真的说,多了也是喂猪,多谢了。说来好笑,但更多是感到沉重,老乡说的是实情,村子到乡政府有二十余里的山路,街天蔬菜瓜果要想运出去卖钱,成本太高。
大户肯村虽然目前经济状况较差,但当地群众很重视教育,尊重老师,哪怕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这一点是非常让人感动的,重视教育才能造就更多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我每次去学校,遇到的小学生都是敬礼并说老师好,荣幸的当了几次老师。村小学的老师们都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条件艰苦的村小,认认真真教书育人,是值得敬佩的。
村里考起两名本科大学生,得知他们家庭状况并不宽裕,我想方设法帮助争取到助学贷款和部分资金帮助,随后分别登门拜访并与他们做了一些交流,从大山深处考出去的大学生,是全村的骄傲,只希望他们永远不忘记最初的理想,更不会忘记走过的路。
本文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4.04.2015 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