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三变形记
记者日前到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采访,听到一段“马老三变形”的事,挺有意思。
“马老三”不是某某人,而是马龙县曾经的代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农业论英雄,马龙县因为人均烤烟面积大,在曲靖市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可后来周边有煤矿、搞重化工的县份排名上去了,“马老三”因为人口少、财政收入少,逐渐在曲靖市十多个县市区中滑向“垫底”。“马老三”没人提了,马龙县在市里成了小县。
可今年前三季度,马龙县几项经济指标却在市里排名“冲顶”,“小县”重新让人刮目相看。
绿色转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原本在曲靖做钢铁生意的黄鑫,奔着“中国第一块可追溯的牛肉”,转行到马龙干起了“双友牧业”。他说:“如今快钱不好赚,投资农业恰逢其时!”龙腾公司在马龙建起4000多亩的“循环农业庄园”,投资两亿多元,养猪车间的屋顶架着光伏太阳能供小猪保暖。马龙人以前想都想不到这样的“洋猪圈”。县里还以“一乡一园”为依托,培育壮大了山地蔬菜、食用菌、食用玫瑰、云岭牛、深沟鸡等特色产业。
搞经济要看大势。马龙县委书记贺勇介绍,“马老三”当年厉害是因为工业化的浪潮还没到曲靖,那时是以农业论英雄;后来曲靖成了工业重镇,缺煤少矿的马龙自然“败下阵来”。“如今区位优势、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要”,贺勇说:“马龙的‘绿色转型’就是顺应这种趋势,扬长避短搞错位竞争。”
马龙县地处昆明、曲靖之间,交通物流条件优越,加之土地宽广,森林覆盖率超过一半,处处青山绿水,发展特色农业可谓得天独厚。不过劣势也很明显:底子薄、财力弱、企业少——这也是云南许多县区共性的问题,马龙如何破题?
马龙的打法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使劲。一方面,抓住省里搞通村公路试点的机遇,大修农田设施夯基础。如今,全县270公里的通村公路全部建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栽好了“梧桐树”。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培育市场主体:一手扶持小微企业,一手招商引资。近年来,马龙县引进和培育了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累计投资6亿多元。
“外引内培”听起来简单,其实“学问”挺多。一是培育本土企业选准方向不要嫌小,政府持之以恒地给予引导支持,但也不能划不清界限,搞“红帽子企业”。二是引进企业就像“穷小子讨媳妇”,方方面面“服侍好”那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失去底线”。
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受益
一个地方“绿色转型”,培育增量很容易,动存量却很难下手。马龙县不是没搞过工业,曾几何时,从高速公路下来进马龙地界,冒浓烟的厂子不少,空气的味道让人不敢开车窗。一面是税收、就业和实实在在的利益,一面是“绿色转型”的大局和捉摸不定的未来,怎么干?
2010年,马龙县一下子关闭了40多家有污染的企业。“企业连着GDP,县里在市里数字排名直往下掉,关得‘心惊肉跳’”。可今日马龙,原有的60多家资源型、污染型企业绝大部分都关掉了,空气中的“化工味”明显比以前淡多了。
“马老三”真的“变形”了,如今的马龙,清新亮丽。除了高原特色农业,马龙县还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现在我们的三产结构是‘二一三’,将来要实现‘三一二’”,贺勇介绍。
顶着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受益最多的还是广大农民。月望乡小海子村50岁的彭留国以前是个种地“老把式”,现在则是龙腾公司里专司田间管理的农业工人,每月工资2000元;以前地里产出的庄稼不够自家吃,如今这里的蔬菜近销昆明、远销迪拜。最让老彭高兴的是,靠着每亩一年550元的流转费和月工资,家里终于还清了盖新房欠下的八九万元债务。在马龙,光尚未完成投产的龙腾公司一家,就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元!
“绿色转型”说起来好听干起来难,黄鑫现在就体会:养牛比炼钢复杂多了!炼钢把原料投进炉子,调好参数等着出水,而牛是活的,“十月怀胎、一胎一个”,急不得也慢不得。正如贺勇所说,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最重要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最怕的是经常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