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洒散记

27.10.2015  10:41

   

我曾去过马洒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2015年农历六月初一,又值一年一度的壮族花饭节,我与众友人相约,再度前往马洒。

马洒村是马关县人口密度最大、户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壮族聚居村寨,从建村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全村有300多户1000多人。

我们的车在马洒村对面的半山腰停车场停驻,站在这里可以一览马洒村全貌。群山环抱之中,白墙青瓦的壮族村庄坐落其中,村前是万顷良田,一条小溪环绕村庄,好一副田园风光。从半山腰沿着进村公路一路蜿蜒而下,便是马洒村,村口有个水潭,潭旁有一龙宫,龙宫旁有一古树,据说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到得马洒,就不得不听听马洒的侬人古乐。我虽不懂音乐,却也听得如痴如醉。马洒侬人古乐早已和壮族文化融为一体,它不但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之风,而且兼具壮族传统音乐的厚重、质朴,既和谐优美,若行云流水,又古韵迭起,令人飘飘欲仙,抑扬顿挫的音符,尤如天籁,沁人心脾。

听完马洒侬人古乐,我与友人在村巷里探寻着仅存的一条青石板路。

踏着这条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我们仿佛看到了马洒村400多年的风风雨雨。青石板路两边散落着最后的几栋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这些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屋前是一片青石板铺就的空地和一座用石墙磊起的晒台,一段台阶通向晒台,晒台与房屋二楼相连,二楼前有一条走道,走道边是一遛精致的杆栏,杆栏当中是一个道口,它与晒台和正屋神龛是一条线。一楼是养牛养马养牲畜和堆放农具的地方,二楼住人,顶楼堆放五谷杂粮;挨着正屋的一般都设有耳房,那就是厨房了。

青石板路的尽头,树着一块“王世珍纪念碑”,用以纪念马洒村最著名的历史名人——王世珍。壮家子弟王世珍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年轻时毅然投笔从戎,1920年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六期骑兵科毕业后,到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在驻粤滇军中经历血与火的拼杀,屡建战功,逐步从排长、连长、营长,晋升为上校团长。1923年,革命受到挫折,滇军溃败,王世珍回到家乡马洒。在那个社会混乱、匪患连连的年代,回到马洒后的王世珍毅然组织乡勇,成立民团。维护起一方的平安,并被当时的国民党马关县长委任为剿匪大队长。同时,王世珍在马洒村开办学堂,提倡男女同学,开创了马关壮族男女同学的先河。王世珍最大的一个贡献在于推行服装改革,采取教育和强制实行的方法将马关壮族侬支系的服装由老式笨重繁琐的服装改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轻便、简洁的侬支系服装。然而,天妒英才,1928年9月,王世珍遭匪徒设计伏击,伤重身亡,时年33岁。

离开纪念碑,我们又参观了老人厅,探访了马洒村附近的古老的原始森林,品尝了极具壮家特色的长街宴,最终才依依不舍地回到马关县城。

在马洒的这短短一天,可谓受益匪浅。(作者单位:马关县公安局)

文/张泽坤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原标题: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公安局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 | 与安全相关的事绝不能开玩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及全省安全防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