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观众的想象 演员的生活

27.01.2016  11:18

    表演即将开始,马术团的演员在后台准备入场,大幕拉开,精彩的表演即将开始。都市时报 记者杨帆/摄

死亡飞轮”表演。

  马戏团来昆明了。

  半空中,位东东在直径2米的滚轮内疾走。他与滚轮一起,不断地由最高点向最低点自由落体。在距离地面10.5米的至高点,克服失重,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行走,最能概括这位“死亡飞轮”表演者留恋马戏表演的原因——享受刺激,享受尖叫。

  马戏团由来自5个不同国家的50名成员组成。演员中,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17岁。对于马戏,每人的理解不同。

  表演和启程是他们最常做的事。表演中,观众的掌声具有魔力,无论危险系数多高的节目,呼喊声永远与演员的表现力正相关。为了表演,兜转在城市之间,更是常事。这就是马戏团的生活。

   惊险刺激的背后,是枯燥与伤痛

  表演“死亡飞轮”的位东东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先找保险公司投保,但12年的表演生涯中,他从未成功购买过保险。  

  马戏团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下半身瘫痪的老爷子,在看位东东“死亡飞轮”的表演时,吓得站了起来。站起来的老爷子,挡住了坐在后排聚精会神看表演的儿子,被儿子一把按了下去。演出结束,儿子推着仍旧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到后台找位东东,“还有没有更刺激的,让我爸再站起来一次”。

  位东东穿着荧光绿色背心,黑色腈纶料垮裤,白色薄地布鞋,大口大口喘着粗气。每次表演结束,他都要靠着歇一会儿,喝完一整瓶矿泉水,然后再说话。“那是真事,我自己也不相信,但爷俩真的来找过我。

  听者可能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看过位东东的表演后,会相信此事真的发生过。

  “死亡飞轮”是一个形似天平的道具,转动起来像是风车,杠杆的两端是两个滚轮。当杠杆转动足够快的时候,位东东抓住滚轮的一侧,凭借惯性将自己甩至半空,再靠臂力将自己拽入滚轮内。这是位东东所说的“甩边上”,动作足够快。不到一秒钟,快到观众还没看清,他就已经翻入了急转的圆圈内,观众席上只留下一片本能的惊呼声——“啊!

  位东东6分钟的“玩命”表演,就是伴着这声惊呼开始的。

  他开始在滚轮内行走,每一步跨过20厘米左右的距离,每一步都要走到轮子的最中间。适应滚轮的速度,同时适应杠杆一段到达最高点再落下的失重感。位东东身上没有任何保险措施,他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先找保险公司投保,但12年的表演生涯中,他从未成功购买过保险。

  位东东开始在滚轮内跳跃,形同在高空中跳。每次落下,都是在他心中预想的位置,多出去一点,都将被滚轮带翻,从高空摔落。

  他来自马戏之乡——河南周口,11岁时,不爱上学的他恳求三叔,瞒着家里人把自己偷偷送进了马戏学校。最开始的两年,训练基本功,倒立、体能、反应……少年时的训练都是枯燥的,每一动作都靠“”。无时限的倒立,让他头上湿漉漉的,分不清汗水、口水、泪水。但最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他可以用2根手指勾住整个身体。布满老茧的手上,散发着盘根错节的力气,凭借这份劲道,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观众席中的呼声愈发频繁,气氛火得根本无需主持人煽动。惊呼声、掌声具有魔力,让位东东身体更灵敏。“死亡飞轮”将整场表演的氛围拉至最高潮。

  他胆子更大了,开始高难度动作——翻至滚轮外侧,行走,跳跃,甚至蒙着眼睛跳绳!虽然脑中同时思考着轮速,步伐,动作,但那种享受展现在位东东的肢体上。他得意,享受。

  位东东当然受过伤。15岁,一次演出前的彩排。随着教练大吼一声“过了”,位东东从最高点沿抛物线坠下,摔在20厘米厚的海绵上。他本能地张开双臂想要拦住滚轮两边,但将他摔出去的力量太大,从手臂到手肘全部划伤,也没能将他拦下来。所幸,摔得不重。

  今天,他用一种混杂着怀念与戏谑的口吻回忆着自己的经历。虽然“太危险的动作不做了,只留下精彩又不那么危险的”,但家人从没看过他的表演。

  没有演出的时候,位东东最喜欢钓鱼。装鱼的篓子里几乎没有战果,但他仍很惬意,享受那份安静地坐着的感觉。

编辑: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