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谣言耍的五种花招 别转发!
在微信朋友圈,以“××食品有害,千万别吃”为主题的文章阅读率高居不下,很多食物被冠以“有毒”、“致癌”甚至“致死”。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年初发布的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显示,在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骗、健康养生这些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
在众多传播迅速的食品网络谣言中,新京报记者梳理统计发现,五种花招最常见,它们常常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往往披着貌似“科学”的外衣,有着相似的情节与结论。
花招1 描写“真人真事”吃××致死
吃了两串街边烤羊肉串,全身出血身亡——“真人真事”的吃XX致死
2014年4月,一则“烧烤致人死亡”的消息在各网络论坛、贴吧、朋友圈、QQ空间上被大量转载,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年仅28岁的王某全身出血,抢救无效身亡,“此前吃了两串街边的烤羊肉串,死后化验出吃的竟然是死了好几天的老鼠!!还查出了王某体内有少量老鼠药!!”
尽管当地官方都辟谣并未收治过任何鼠药中毒患者,更没发生死亡,但在这场网络闹剧之后,更多版本的“老鼠烤串致死”又在网上传播,比如济南传一12岁男孩吃过“老鼠肉烧烤”中毒死亡;辽宁本溪也传出5岁小孩吃了路边死老鼠肉烤的“羊肉串”全身出血,抢救无效;杭州也出现一名12岁男孩吃肉串死亡。一年内,全国多个城市均曾出现过类似信息,后经证实均为谣言。
●招数拆解:这类谣言动不动就是吃了送命。专家指出,之所以“××食品致死”被广泛传播,在于描述的场景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描述细致、具体,消息发布者也常以“朋友”、或“接诊医生”等身份自称,把整件事包装为身边的“真人真事”,容易让人信以为真。食用的“后果”又触目惊心,出于震惊,读者往往顺手转发。
花招2 冠以“权威信息源”
妇幼保健院提示您,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冠以“权威信息源”
今年年初,一则“多种饮料含肉毒杆菌”的微信帖引起家长恐慌。其中,一条来自“妇幼保健院的提示”传播最为广泛。消息称:“妇幼保健院提示您,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告诉家里有小孩的朋友,刚看了新闻:可口可乐、爽歪歪、娃哈哈AD钙奶、多美滋、雅培、美汁源果粒奶优菠萝味的,都含有肉毒杆菌。现在紧急召回,希望有儿女的爸爸妈妈相互转告。”
娃哈哈公司相关负责人辟谣,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调查谣言源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声明,确认这条网络消息为谣言,所提及的各款饮料都未因食品安全或质量问题收到召回通知。
●招数拆解:这种以“某地检验检疫局公布”、“某权威媒体曝光”、“某研究机构发布”等“权威信源”为包装的谣言广为传播。专家提醒,网友看到类似消息时要留意查看真实信息源,即关注是否有权威媒体或官方发布过,并查看发布消息的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身份信息。对于一些冠以“权威信息源”,但内容专业性不强,语言表述情绪化或逻辑牵强的文章,不要轻信或随手转发。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