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 打造云品
元谋蔬菜交易中心。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曲靖市宣威火腿加工企业。本报记者 张彤 摄
云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本报记者 杨峥 摄
昆明晨农农博园。本报记者 孙晓云 摄
一个蛋糕、一张纸、一个轮胎……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东西集合起来就是一个大产业——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
在宏观上,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战略性产业,在服务“三农”、增加就业、繁荣市场、扩大出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观上,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密切相关,涵盖了纺织、服装、日化等工业门类,品种繁多,门类复杂。
把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列入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省委、省政府既考虑到发展,又顾及了民生,牢牢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问题导向 力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省工信委副主任唐文祥分析说,目前我省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再投资压力加剧;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配套不完善和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增强等问题。
直面这些发展难题,《云南省“十三五”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开放型、创新型,绿色化、信息化和高端化的“两型三化”建设,使“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与行业发展有机结合,以转方式、促转型为主线,优化存量、引导增量,通过创新驱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知名品牌、扶持龙头企业,不断培育壮大食品与消费品工业,增强食品与消费品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为云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企业在求变,行业在调整,产业也要进行大变革。
《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全省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快“云品”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健全标准体系,打造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7类过百亿元的云南特色食品加工业。以沿边、廊带节点城镇和开放载体为支撑,布局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承接家电、纺织服装、鞋帽、塑料制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导向型消费品制造,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轻工纺织产业平台和加工贸易平台。推动特色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发展花卉、橡胶制品、包装印刷、林板、林产化工等优势行业,重点发展珠宝玉石、工艺美术、户外用品等旅游消费品制造,大力发展天然香料、香水、精油、护肤及化妆品、洗涤清洁用品,积极发展节能节水器具等绿色消费品,加快家具产业发展。
我省提出,到2020年,食品工业要通过实施“11552”行动,力争实现2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目标。“11552”行动即:重点培育制糖加工、精制茶工业、酿酒工业、果蔬加工、软饮料制造、屠宰及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食用菌加工、食用油加工、烘焙制造10个产业;重点发展呈贡工业园七甸片区绿色产业园区、弥勒食品加工园、芒市食品加工园等10个食品工业园区;重点支持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云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等50户重点企业;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程、创新与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构建产业服务体系5大工程和200个重点项目(一期项目100个)。
到2020年,力争消费品工业实现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目标。其中,印刷包装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2%;造纸及纸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年均增长11%;橡塑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年均增长10%;木材及家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年均增长18%;纺织服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艺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亿元,年均增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