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饲料玉米种植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

18.08.2015  15:48

  近年来,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进程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重点。马龙县紧紧围绕“到2020年全县肉牛存栏10万头”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了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计划5年内核心养殖区实现肉牛存栏5万头,肉牛食品加工园实现年屠宰10万头,建设集种养加销游一条龙,农工科贸一体化的现代农牧全产业集群。在省、市的关心支持下,2014年马龙县率先开展了牛源基地建设试点,发展存栏能繁殖母牛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场、户)332户,新增能繁母牛10200头,并全部加入双友合作社。全县涌现出一大批标准化能繁母牛繁育场(小区、户),实现了肉牛产业品种优良化、设施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带动全县肉牛存栏8.12万头,出栏3.71万头,实现产值3.3亿元,同比增10%。2015年,全县计划再新增能繁母牛1万头,实现肉牛存栏9万头以上,出栏肉牛5万头,产值3.5亿元。
  饲草饲料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牛源基地建设的关键,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饲料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保障饲料供给充足,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马龙县投入资金138.2万元,订单种植春秋两茬青贮饲料玉米12473余亩,其中,大春种植10473亩,平均亩产达4631公斤,实现产量48500吨,产值1891万元;种植秋饲料玉米2000亩,平均亩产量3000公斤以上,实现产量6000吨,产值234万元。
  今年,全县共完成青贮饲料玉米种植22026亩(大春20026亩,秋季2000亩),预计可实现产量106130吨,产值4139.07万元。共投入资金140.5万元,用于种子、肥料、农膜等物资补助。同时,加强技术指导,从整地、播种、规格、施肥、中耕管理等环节定点、定人、定时深入田间地块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种植水平和种植效益。共举办青贮饲料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高产示范样板1万亩,经测产,示范样板平均亩产量达5802公斤,亩产值达2262元。完成青贮玉米品种展示18个,筛选了4个丰产性、抗病性好,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表现突出,适合春、秋两季种植的品种。
  在青贮饲料玉米种植工作中坚持“四化”并举。一是布局科学化。根据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畜定贮、以贮促养、整体推进、提高效益”的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打造肉牛养殖饲草饲料供应基地;二是生产标准化。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栽培模式,推广宽窄行地膜覆盖单株密植技术,每亩用种3公斤,种植6000株(大行距9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13 -15厚米);三是种植机械化。使用勺式精密播种机、玉米收割机等从整地、播种、施肥、收割都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四是经营产业化。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强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与农户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产销一体化机制。实行订单生产,通过签订收购合同,按每公斤0.39元的价格实行现款收购,确保种得下、收得了。
  马龙县青贮饲料玉米的种植,实现了“一转、二降、三提高”。“一转”即:青贮饲料玉米的种植不仅解决了牛源体系建设饲料供给问题,重要的是推进了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促进了种养循环生态发展。“二降”即: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每台播种机可播种80亩,比人工种植(每亩3个人计算)生产效率提高了24倍,在确保了种植密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力强度。“三提高”:一是提高了经济效益,以2014年为例,青贮饲料玉米平均亩产4631公斤,按每公斤0.39元的收购价计,亩产值达1806元,除去种植及运输成本每亩300元,亩均纯收入1506元,比常规种植亩均增收450元;二是提高了单产。通过良种配套和推广宽窄行地膜覆盖单株密植技术,大幅提高了单产,示范样板最高亩产达6670公斤;三是推广二茬种植,大春种植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完成,8月上旬收割。同时充分利用烤烟地套种秋玉米, 7月中旬播种,11月上旬收割,平均亩产3000公斤,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成为农民增收又一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