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变办为管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做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
“巴江之春”百姓大舞台在石林火热开演、“读好书、颂经典、习礼仪、塑品行”朗诵比赛在宜良圆满结束,官渡区组织5场农民工才艺展示、五华区文化馆精品节目走进军营……4月以来,春城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昆明城乡陆续上演。这是昆明市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为城乡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取得的实效。
文化部门搭平台、做服务,群众唱主角。近年来,昆明市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为城乡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办”文化模式逐步向“百姓需求、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运行3年来,昆明市基层文化基本项目资金投入达16784万元,市县两级安排的馆、站、室新建、改扩建资金达5000多万元。市级先后推进昆明市文化馆、昆明市图书馆、昆明市博物馆、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14个县市区实现了文化馆、图书馆全覆盖,130个乡镇(街道)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全市建制村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农村数字电影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较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在市级文化部门的统筹下,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工作实施方案,基本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工作有亮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升服务内涵,丰富服务手段,变“办”为“管”,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五华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试点社区群众加入社区文化沟通协会,根据各自喜好开展活动;盘龙区实行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文化指导员参与、指导、督促社区文体活动;禄劝县培育重点文化户,激发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石林县着力文化阵地的建设,力争两年内实现“文化阵地建到自然村”的目标;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对空巢老人、残疾人员、患病居民实行一对一送文化上门服务;为进城务工人员量身定做特色文化服务项目,为中小学生和幼儿开办青少年文艺培训班和“四点半”课堂,延伸文化服务的触角;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意与策划”培训班,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体系相继建立,文化服务有效对接了城乡群众文化需求,群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
截至目前,昆明市已建起413个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天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居民达30多万人次,2895支社区业余文艺演出队、1.8万余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社区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