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藏乡:护绿水青山促产业发展

20.12.2015  12:31

生态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环境是我们最根本的发展本钱。我们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尝到生态保护甜头的迪庆藏族自治州40多万各族儿女的共识。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该州各民族群众顺势而谋,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他们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不仅让绿水青山变成了他们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而且还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山”和谐繁荣的跨越式发展。

斯那定珠:一条路走出一个文明村

巴拉格宗景区山路弯弯

一座千年的雪山,一份虔诚的信念,在永不停的脚印中,把梦想慢慢实现……”11月19日晚,白天饱览了巴拉格宗美景的游客意犹未尽地在广场上载歌载舞,而作为景区总经理的斯那定珠正坐在冈曲河畔的屋子里,一边喝着浓茶,一边思考着如何通过“互联网+”把景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让巴拉村的父老乡亲实现小康梦。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委会巴拉村民小组83岁的白玛老人,坐在自家的三层藏式“别墅”窗前,望着窗外的柏油马路说:“我们村民能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完全得益于眼前这条7年前修通的公路。”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平坦的公路上奔跑的车辆,想起了花8年时间倾家荡产修这条路的康巴汉子,那个在地震中带大家撤离,给大家提供食宿的村民斯那定珠。正是在斯那定珠的带领下,巴拉村在2008年元旦修通了公路,让全村14户村民过上了做梦都不曾想到的幸福生活,今年还荣获了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生于斯长于斯的康巴汉子斯那定珠,13岁告别家乡,“赤脚”走出大山闯荡“江湖”,20余年后用所有积累回乡创业。如今的他,在城里生活已衣食无忧,却重返“大山”为家乡修路,“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他说:“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却是一片神圣的净土,就像一个藏在深闺的美女一样还未被人们发现。所以,为实现我儿时的梦想,我就想把家乡原生态的山水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近期已被评为敬业奉献类道德模范的斯那定珠满怀信心地说:“在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把巴拉格宗全力打造成富有藏文化和佛文化的景区,通过‘互联网+’在线上、线下推销景区,让所有村民和职工共同走向富裕,过上小康生活。”

---点评---------------

斯那定珠为实现儿时的梦想,历经千辛万苦,彻底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与世隔绝的面貌,他所在的村子还荣获了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他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为人品格,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为人们树起了正能量的道德标杆。

廖春花:一个人绘就一片绿色

廖春花教女儿培育树苗

头戴多顶“绿色”桂冠的省劳动模范廖春花,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畔眺望,捧绿叠翠的茫茫林海尽收眼底。

家住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委会吾古村民小组的廖春花,1982年从小中甸供销社退职回家后,看到一棵棵大树在斧锯声中轰然倒下,载着原木的卡车卷着漫天灰尘从家门口开过时,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夏夜,她对家人说:“我想带些人上山种树,别人砍100棵,我哪怕种活1棵,都能给大山添点绿色。”虽然家人并没有反对,但村里人却说:“廖春花怕是神经有毛病了!别人砍树挣大钱,她却想去种树,每天苦死累活也才找得几块钱。”别人的不理解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她带着8个人,背上从森工企业苗圃领来的树苗和简单的生活用具,驻扎进了夏遮古林区。尽管脸被晒得黑红、手脚被冻开了血口,嘴皮也肿得发紫,但她一直坚守在古木、夏遮古、罗高山和烈思古等高海拔山上植树造林。时至今日,她已累计造林3.5万余亩。

廖春花用30多年的心血,为香格里拉雪域藏乡绘出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为了让植树造林的传统世代传承下去,66岁的她把这个绿色梦想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廖玉琼,并于去年3月注册成立了香格里拉小中甸三八林苗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人工造林1.4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抚育1万亩。廖玉琼说:“我将以妈妈为榜样,继续肩负起绿化造林的光荣使命。

---点评---------------

一辈子和大山结缘的藏族女党员廖春花,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家园,让更多的父老乡亲都从植树造林中得到实惠,在漫长的造林绿化中,不计得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绿化荒山上,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并把绿色梦想的接力棒交给了女儿,使又一代人和大山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