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49岁雕塑大师用废旧零件造出88尊佛像
李华文说:“看着原本废旧了的金属零件,经过自己的加工变成一个个鲜活、形象的艺术品,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记者 资渔
李华文作品
虽然没能大富大贵,但49岁的李华文对生活已足够满意,对他而言,“一个人一生当中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雕刻。
表达与作品
雕塑原料是冰冷的废旧钢铁
与寻常的雕刻材料不同,李华文手中的雕刻原料是冰冷的废旧钢铁。他对钢铁的偏爱源于孩童时代的记忆:“我打鸟的弹弓,手里玩的玩具枪都是铁做的。”还是个孩子的李华文已懂得铸造,他用泥做模具,将废弃的铝锅融化,铝水入模,做自己喜欢的玩意儿。囿于物资的匮乏,他小时候的玩具有许多都是自己的“手作”——连滚的铁环都是自己做的。
1983年,李华文工作后,开始接触工艺美术,他接触到了许多国内外的艺术作品,他说:“老外把很多废旧物品都转变成了艺术品。”他很欣赏这种非传统材料作品中的心思,开始自己尝试。李华文觉得自身有个优势,就是“中国的历史更厚重,可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文在雕塑中逐渐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悟,他的作品得以从早期的工艺品逐渐变成现在富有意义,承载着思想的艺术作品。
虽然大量运用钢铁元素,但他的关注点并不在钢铁本身。他说:“铁只是个材料,就像木头、石头一样,最重要的是人的创意,是你想做什么,你想表达什么。”
李华文用2年时间,用废弃的齿轮、钉子、轮毂、转轴等各种零件,打造了88尊样式各异的佛像,他用金属的冷峻重新解读出慈悲佛像威严的一面,赋予雕塑强大的力量感。
手艺与收入
创作不能带来丰厚的收入
尽管坚持得足够久,但李华文的这门手艺并不能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有工程的话就去做工程,会做一些设计。”李华文还参与一些老旧民居的恢复工作,他和团队想要通过空间设计和材料运用打造“新农村”这种文化。
多年在废品堆里“淘宝”的收获是,李华文对各种机械的零部件格外熟悉,随便哪一种他都能叫出专业名称,它们早已经变成他脑海中许多作品的构成元素。“它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们组合起来后,你所想表达的东西。”在李华文看来,艺术是最需要想法和创意的。
李华文待客的茶几是自己做的,材料是木头和废铁。在他眼里,木头和钢铁的结合是完美的,“铁是冷的,木头是温暖的。”他的三个桌角是汽车发动机的曲轴,“每辆汽车只有一个”,他很自豪,他的桌子也是独一无二的。
桌子上摆着不少小玩意儿,烟灰缸、香插等,他笑称这就是艺术人的“执着”,什么都想自己做。一个钢铁冲压底座,一个建筑用扣件,弯曲的螺栓,钢铁挂钩,再加上一个发动机里面的压板,李华文将它们变成了一个头可以上下抬动的小恐龙,它的两只立起的前爪上捧着几张名片。环顾他的工作室,这样的小物品俯首皆是。花盆边上焊接的两只小鸟,背上驮着多肉,无处不精巧。
选材与审美
那些铁疙瘩美得有棱有角
其实相较于金属雕刻,城市公共空间的大型青铜雕塑才是他的主业。他的手机里,存着他为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创作的青铜雕塑。了解电站背景,先作画稿,再塑泥模,再用石膏翻模,最终铸成青铜模型后,经仔细打磨、平整,一尊青铜雕像要历经40多个日夜才能面见世人。
他的工作室门外,摆放着一尊还未完工的“狼”。这匹呈俯冲姿态的“狼”身上的零部件有的来自路虎汽车,有的来自奔驰,可谓“身价不低”。李华文打算做一组这样的“狼”,“会有五六座吧,不一定非得是钢铁的,也可能会是木头的。”在他看来,这样的作品无疑是符合当下潮流的,“现在不是都提倡低碳环保吗?”
李华文用废旧的大型钢铁构件打造过不少大型的钢铁装置作品,他想要从中体现工业时代的落寞和萧条,他还想从中挖掘后工业时代对钢铁这种材料运用的创新。他偏爱钢铁,因为他喜欢它们生来就带着的奇特形状。他说:“它们本来就长得好。”冷峻的外形中透着坚毅,在李华文眼里,那些铁疙瘩美得有棱有角。
从多年跟废品打交道的经历中,李华文有自己的感受:“老工厂里出来的材料最好,现在建筑垃圾很多,都是拆房拆下来的,不好看,也不实用。”
李华文作品
曾被昭通市博物馆收藏
李华文钟爱历史素材,钟爱佛教素材,他在香格里拉创作了以马帮为表现形式的表现少数民族运输历史文化的作品,他以昭通盐津的僰人悬棺为素材创作了雕塑,“雕塑的内容是对悬棺的猜想,他们用很大的弩弓把藤条射到对面崖壁上,再由几个人把棺木抬过去安置。”这个作品现被昭通市博物馆收藏。最近这几年,李华文很少外出跑展览,“这几年市场不好。我觉得这段时间适合潜心搞创作。”和许多艺术家一样,李华文认为,最好的作品永远都是下一件。
李华文语录
“材料只是个手段,并不会制约我,以后淘不到我还可以换其他材料。”
“创作,就一定要有思想在里面。否则,就只是个‘象形’。”
“艺术家要么很穷,要么很孤独。”
都市时报 记者 辛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