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林代表:世界遗产与“绿色”相互成全

11.03.2015  00:31

全国人大代表、玉溪市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博物馆馆长陈爱林

各个地方都想把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金字招牌,这一招牌能否长期金光闪闪,取决于当地能否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世界自然遗产地所在地区多为不发达贫困地区,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谋取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创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模式。”全国人大代表、玉溪市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博物馆馆长陈爱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2年7月,云南澄江化石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化石类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的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

澄江动物化石群是迄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寒武纪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化石遗迹,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这份珍贵的世界遗产再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传奇,在里面找到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祖先,引发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是百姓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对持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陈爱林看来,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主题,在遗产地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兑现对遗产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有效途径。

陈爱林建议,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需要探讨新理念、新模式,寻求遗产地保护与民生改善持续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及对遗产地价值的新认识和新的协作途径。

如何让原住民从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中受益,是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在陈爱林看来,只有解决好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以及与遗产地原住民之间的利益矛盾,才是解决好遗产地开发的核心。要更好地保护遗产,就要让当地社区居民充分加入到遗产保护中来,让他们在遗产保护中受益,同时又积极主动保护遗产,从受益者变成真正的守护者。

陈爱林表示,面临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应引导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适当调整产业政策,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富民效益共赢,让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还要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做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为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要结合国情厘清自己的思路,争取有所创新和突破。要因地制宜,同当地特殊情况结合。像云南这种资源环境比较独特的地区,以简单的生态保护思路并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生态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成果应用都要加大。”陈爱林说。

云南网特派记者 杨之辉 彭锡 发自北京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