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船集团首席技师陈凯一身绝技、善解难题——船舶界的“焊接110”
许多年过去了,陈凯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第一个焊接作品。
那是1995年春天,陈凯在渤海造船厂技工学校上学,到船厂实习。那天,他走进车间,换上工作服,戴上面罩和手套。接着,右手握紧焊枪,左手拿起焊丝,蹲下身子,低头。焊枪启动,火花四射。一切顺利。
突然,一个大火花溅了出来,落在陈凯的右胳膊上,衣服一下子破了个洞。疼痛瞬间袭来,陈凯差点扔掉焊枪。马上,他闻到一股糊味,那是衣服和皮肉被烧焦后混杂在一起的味儿。
陈凯忍了忍,接着焊。他想起老师的叮咛:一个活最好一口气干完,停的时间长,金属凉了,就不容易焊牢。
约莫10分钟后,陈凯焊完了。脱掉衣服一看,胳膊上脱了一大片皮,起了水泡。后来,伤好了,却留下一大块伤疤,至今特别显眼。
在陈凯的焊接生涯里,这不是最险、最疼的一次。但是,不管有多险,无论有多疼,陈凯都没扔掉过焊枪,没中断过自己的活。
当年的这位实习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自己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船舶焊接界的翘楚。
练技———他想起了周伯通
绿皮火车开始减速,慢慢停在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门口。它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是新中国第一家造船厂。
7点40分,众多员工从这辆通勤列车走出来,向大门奔去。陈凯是其中一员。
这天是1996年8月26日,星期一。
陈凯第一天上班。穿上蓝色工作服,21岁的陈凯觉得很带劲。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又特别喜欢这个行当,能借此谋生,自然满心欢喜。
火 花、强光、高温、粉尘……蹲着焊、趴着焊、仰着焊、弯着腰焊……陈凯上手很快。一些活看上去很简单,但渤船集团对焊接的要求非常高。焊好后,要用5倍放大 镜看外表,不能有任何裂纹和熔渣;要经过多项检测,看看是否耐水压、会不会漏水;最后还要用X光检测,里面有个气孔都不行。这很对陈凯的胃口。他觉得,要 焊就焊精品,要焊就焊得完美无瑕。
焊 枪一开,火花像雨点一样,不停地掉在地上,也落到身上。日积月累,陈凯的身上伤痕累累。手臂上的斑点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伤疤一个又一个。胸前、腿上甚至 脚心,都有斑点或伤疤。一次,一个火花溅进了他的耳朵里,穿透了耳膜。他吸一口气,然后闭上嘴,捏住鼻子,气竟从耳朵里出来了。
陈凯爱琢磨。当时的焊枪,比现在焊工常使的焊枪重一倍,有三四公斤。只用右手握焊枪施工,手一会就累了,影响焊接的准确性。更要命的是,管道的很多部位用右手不好焊。
陈凯想起了上技校时看过的金庸的武侠小说。“老顽童”周伯通练成了“左右互搏”奇功,能左右手同时开弓,功夫翻倍,无人可敌。
陈凯也想有一手绝活,于是决定练习左手施焊。
吃饭时用左手,拿东西时也用左手……陈凯像是得了强迫症,甚至跟人握手都会直接伸出左手。半年后,陈凯的左手几乎跟右手一样灵活。左右手皆能施焊,效率大增。
在车间干了一阵子,陈凯上船了。“有的空间非常狭窄,人进去后都舒展不开身子。”陈凯对记者说,“遇到一些死角,比如管道下面,根本看不到。凭感觉焊可以焊上,但怎么保证焊接质量?”
陈凯想到,可以把镜子放在管道下面,看着镜子里的管道施工。但镜子里的成像是反的,要想完全不受镜像迷惑,无疑需要大量练习。但上班时还要干活,哪有时间?
“那天吃完晚饭,我妈又开始织毛衣了。”陈凯回忆道。他仔细端详母亲手里的织针,长度不及焊丝的一半,粗细却差不多。突然,他有了一个主意。
陈凯问母亲要了根织针,拿着父亲的茶杯,找了个镜子,进了自己的屋。
杯子就是管道,织针就是焊丝,陈凯练了起来。
一个月后,织针断了好几根,“照镜子焊功”练成了!
给陈凯灵感的,不只是母亲的织针。
在手工施焊时,一米长的焊丝,要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转动着送到焊枪前,很容易抖动,精准度就差一些。陈凯注意到,焊接机的送丝机有4个轮子,左边两个送丝轮,右边两个辅助轮。“一只手有5根手指,可当5个轮子使,比送丝机还多一个呢!”陈凯想。
于是,陈凯把大拇指和食指当作送丝轮,捏住焊丝往下旋转;无名指和小拇指好比辅助轮,夹住焊丝;中指起支撑、稳定作用。这样,从上往下送丝,稳定性大大提高。
即便是机器的轮子,用久了也会有磨损,何况是人的手呢?一阵子练下来,陈凯的小拇指上先起了泡,泡破了又变为茧子。最后,厚厚的茧子中竟有了一个槽——他硬是把自己的手练成了机器。
几个绝活练下来,陈凯引起了工段长韩世征的注意,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不一般。
1999年9月的一天上午,韩世征从办公楼下来,看到陈凯走出车间,快步往北走去。
“小陈,又抽空去工艺所啊!好好跟着刘所长学,咱们分厂的难题攻关全指望你了!”韩世征说。
韩世征说的刘所长,是渤船集团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刘殿宝,现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集团副总工艺师。
跟着刘殿宝学习,陈凯对焊接的理解更深了。
——之前,陈凯以为焊接就是化铁棍,几根铁棍(焊丝)熔化了,又凝固了,就焊好了。可刘殿宝告诉他,眼睛不但要盯着外面的焊口,还要钻到材料里面去,要懂管道的材质怎样、性能如何。
跟着刘殿宝学习,陈凯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从管道上切下几块金属片,麻将一般大小,摆在办公桌上,放到衣服口袋里,没事就拿出来研究切面的结构和纹理。
——之前,陈凯不爱学理论,觉得理论不重要、没意思,不如实操过瘾。可到了工艺所,陈凯迷上了理论,觉得自己很欠缺理论知识,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就跟这个有关。
于是,陈凯隔一段时间就从刘殿宝那里借走几本书,如饥似渴地读,像上学时看武侠小说一样。他也开始买书,办公室里的书渐渐多了起来,摆满了柜子,装满了抽屉。
刘殿宝还告诉陈凯,光研究焊材和焊接理论还不够,心里要装着整艘船,要懂得造船的工序,掌握船每一部分的构造。
因此,陈凯得空就往其他分厂跑,看部件如何连接、研究船体怎么装配。一艘船的整个生产流程,被他装进了脑袋里。
在车间、船上和工艺所,陈凯潜心学习,用心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献技——一战成名,二战“封神”
“从2005年开始,别的造船厂或航运公司遇到麻烦叫我过去,我就说:‘不用我去,派一个人去就行了。’”刘殿宝告诉记者。
这个人就是陈凯。
2008年,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6月的一天,渤船集团副总经理邹楚光接到海南三亚一家航运公司的电话,说他们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请了很多专家会诊都不行,看看渤船集团能不能派几个高手过去。邹楚光觉得,应该给年轻人露脸的机会,就点了名:“让陈凯去吧。”
这是陈凯第一次去海南。航运公司总工程师王维见到陈凯,惊讶和失望难以掩饰:本以为会多来几个人,没想到只来了一个人;本想找个岁数大点的专家,却来了个30来岁的年轻人。
“小伙子,这个活你能干吗?”一见面,王维就问。
“我得先到现场看一下,才知道能不能干。”陈凯答。
上了船,陈凯发现,船身某一部位的管道被海水腐蚀,漏了很大一块。如果施焊,需要把紫铜、青铜、钢3种金属焊在一起。“紫铜的熔点是1300℃,青铜的熔点是800℃厖”陈凯在心里过了一遍知识点。
“我能焊。”陈凯对王维说。
“一周后,这艘船就要出海,有很重要的任务。你一星期能焊好吗?”王维又问。
“我只用3天。”陈凯说。
“3天?”王维不相信这个年轻人能做到。“你要是能焊好,我请你喝茅台酒。你想喝几瓶,我就管几瓶!”
陈凯开始施焊。3种金属的熔点不一样,但焊枪给出的温度却是恒定的,这就需要巧妙的手法。不然,这边的金属已经熔化,那边的金属还没到熔点,虽能焊在一起,但一经打压检验就会断裂甚至破碎。
两天后,陈凯交工。经检验,完全没问题。
葫芦岛人陈凯受不了海南的热,没顾得上喝王维的茅台酒就回了东北。但他心里的滋味,比喝茅台酒舒服多了。
听到捷报,邹楚光对同事说:“咱们的陈凯就是船舶界的焊接110,到哪儿都好使!”
从此,“焊接110”的称呼传开了。
陈凯一战成名。“这件事之后,很多航运公司的老总都知道了陈凯这个人。他还有不少‘粉丝’,我出去开会时,经常有人向我打听他的消息。”管加工分厂党总支部副书记王继宝对记者说。
从三亚回来的第二天,陈凯就来到厂里,走进车间,拿起焊枪,埋头干起了活。他没想到,几个月后,自己又火了一把。
2008年10月,山东青岛一家大型造船厂找到陈凯,请他过去解决一个问题。陈凯手头有活,脱不开身,就让一名经验丰富的同事去了。
一周过去了,就是修不好。青岛那边的人急了,一天打了好几个电话,催陈凯赶快过去。
陈凯到了现场一看,管道构造非常复杂,左边有止回阀,右边连着水管,不好下手。
马上,陈凯心里有数了。他找到钳工:“帮我把止回阀和水管卸掉,然后我再焊。”
“这两个东西怎么能卸呢?”钳工或许真的以为不能卸,或许只是不想多干活。
“这机器我熟,保管能卸,出了事找我。”陈凯说。
钳工卸掉了止回阀和水管。陈凯开始焊。10分钟,搞定。
天呐!这么快!
当陈凯站起身,说了声“好了”时,在场的多数人不由自主“啊”了一声。
一检测,果然好了。
在这些人的眼里,陈凯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正所谓好事连连。2008年11月初,陈凯被评为高级技师,这离他评上技师仅过去一年。11月底,陈凯被渤船集团聘为首席技师。
近年来,陈凯在刘殿宝的指导下,3次获国家科技奖,先后有5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最近这几年,陈凯在集团的重大生产活动、技术创新和传授技艺等方面的贡献非常突出,无愧于首席称号。”渤船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天宝说。
传技——下一个陈凯……
绿皮火车开始减速,慢慢停在渤船集团门口。
7点40分,大批员工从通勤列车走出来,向大门奔去。郭海是其中一员。
这天是2006年7月17日,星期一。
这位技校毕业生进入渤船集团管加工分厂后,成为陈凯的徒弟。
“我进厂后,师傅让我把基本功练好。我明白师傅的意思,不就是把活干得漂亮点吗?像参加技能大赛那样。”郭海对记者说。
有一天,郭海把两个管道焊在一起,焊接的表面光滑、整齐,就连管道里面,都让人看了特别舒服。整个活挑不出一点毛病。他赶紧把师傅喊过来,等着师傅夸自己几句。
师傅内外都看了看,果真开始表扬了:“这活干得漂亮,技术不赖。”郭海笑了。
陈凯接着说:“但如果整天光想着练技术,光想着弄出好看的玩艺,再好的技术也是雕虫小技。你焊得再好,能有机器焊得好吗?”
“不练技术,那还能练什么呢?”郭海有点疑惑。
第二天,陈凯给郭海出了道题:“铁白铜管跟碳钢管能焊在一起吗?”
“能啊!”郭海说。他马上去焊,很快焊好了,还是那么漂亮。
可是,在做水压检测时,焊口漏了水。郭海懵了,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在脑子里迅速过了遍焊接过程,一点问题都没有啊!
陈凯给了郭海一本化学方面的书,让他好好看,说里面有答案。
郭海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这本书。看着看着他明白了,铁白铜与碳钢的化学成分完全不同,硬焊在一起就会渗漏。可书里没说该怎么焊。
郭海想出了办法。他先用材料在碳钢管边上焊了个堆积层,然后把铁白铜管跟堆积层焊在一起。堆积层成分既跟碳钢管有相同的地方,又跟铁白铜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两个管道就被这个熟悉双方的“媒婆”牵成了“一家人”。经检测,没问题。
这一回,陈凯向郭海竖起了大拇指。
郭海明白了,焊接不只是焊接,还涉及化学、力学、冶金等知识,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多。
看着一个又一个技校毕业生被陈凯带成了技术能手,如今已是管加工分厂厂长的韩世征打心眼里高兴。“这些人能吃苦、爱钻研,特别像陈凯。”韩世征告诉记者。
除了郭海,赵剑、张宏彬、陈金龙等,都是陈凯的徒弟,一共20人。他们进厂,经陈凯手把手地教,一个个成长、成熟起来。他们有的拿过技能大赛一等奖,有的得过渤船集团技术创新奖。
他们当中,或许就有下一个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