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基本农田整理取得明显效益
陆良县基本农田整理取得明显效益
自2008年以来,陆良县科学规划、积极组织,认真完成基本农田整理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陆良县国土局完成的土地整治项目共8个,共完成建设规模11242.25公顷,新增耕地1168.2公顷,累计完成投资3.21亿元。其中完成基本农田整理项目6个,总规模9776.12公顷,新增耕地338.21公顷,累计完成投资2.94亿元。同时取得了明显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是取得了明显的政治效益。 陆良三年连旱,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到陆良视察。2008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陆良县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的农田水利条件,完成后的项目在抵御陆良三年连旱的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板桥镇旧州村委会,在实施项目前,不能满插满灌,项目实施完成后,经历了三年连续干旱,每年都能够保证满插满灌。
二是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 陆良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以种植水稻、蚕豆为主。实施项目前,经测算,每亩水稻收成平均为500公斤,蚕豆平均为180公斤,实施项目后水稻收成平均为650公斤,蚕豆为210公斤,按本地市场价2.5元一公斤水稻,5元一公斤蚕豆计算,每年亩均增加纯收益525元。同时,通过整理可以新增耕地,按每亩按3%新增率计算,每年亩均新增收益80.25元。
三是取得了间接效益。 整理前,项目区沟渠道路不畅,形成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每年生产需投入的劳动力较多,另一方面投入的灌溉及排水成本较高,一到旱季很多沟渠不能自流灌溉,为了抢水保苗就必须提水灌溉,一到雨季,由于沟渠不畅,又要抽水排涝,反复使用泵站提水排水,造成提水用电费升高,直接增加了老百姓提水费用的负担。通过项目科学规划,认真实施,打通了整个项目区内的排灌体系,使大部分有条件的区域实现了自流灌溉与排涝,直接减少了每年老百姓的电费负担。2011年实施的三岔河项目中,在整理前,赵家沟村委会每年提水电费需30万元,且每次需要二周的时间才能将完成全部水田灌溉。完成项目后,当年提灌电费仅为10多万元,直接减少了2/3的电费,仅用了3天时间就将全部水田灌满。
四是明显提高了农民土地流转收益。 整理前,大部分农田普遍情况是有水利“大动脉”,却缺沟渠“毛细血管”、有农业机械却无道路行驶的局面,大规模进行农产品种植及运输的条件差,因此进驻我县的蔬菜企业少,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畅,少量流转出去的土地每亩也仅仅只有800元的租金。通过土地整治,相继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基本农田14.66万亩,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这几年,项目区新增桑园3万亩,亩均产值5000元;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3.5 万亩,亩均收入2 万元,年产值7亿元;种植优质红提1.5万亩,年产值3亿元。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显著改善,推动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步伐,不仅吸引了云南神农集团、云南港峰农业发展公司等18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进驻,而且刺激了本地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350多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共签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3.3万余份,流转土地9.2万余亩,农民除获得了每亩1200 元至1800元不等的土地租赁收入外,还实现了就近就地打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以上,形成了不出家门不出乡的产业工人。
五是切实提高了耕地质量。 陆良县作为“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变化动态监测试点县”,经过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最典型是中枢镇、三岔河镇、板桥镇、马街镇,整理前4个乡镇平均自然等为12、利用等为9、经济等为7。整理后平均自然等为15、利用等为11、经济等为9。项目实施后,自然等平均增加了3个等别,利用等增加了2个等别,经济等增加了2个等别。
陆良县国土资源局
梁红桃 保俊
来源:陆良县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