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阿妈杨铂玛:游牧人终于有了一个家

21.10.2015  13:00

午后,杨铂玛(右)和村里的老人喜欢来到村中心的公园里聊天。


      □ 本报记者 杨若兰  见习记者 张婧怡 杨钰洁 文/图
      一头花白的头发,一件老年妇女爱穿的毛线衫,行动少许缓慢。远远地看,杨铂玛与村子里的其他老大娘并无区别。走近了,只见她手上拿着一串念珠,一些藏族群众的日常佩饰若隐若现。
      杨铂玛今年76岁,是迁徙到郑家庄的第一批藏民。“我们老家在德钦,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土地,日子过得很艰难,就跟着父母出来四处游牧。”杨铂玛说,当年父母带着她赶着一群牛羊,追随牧草的生长到处放牧,幕天席地,居无定所。      直到1959年,他们来到洱源坝子后,当地政府将其安置在郑家庄,才结束了游牧的脚步,开始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杨铂玛回忆,刚到郑家庄时她只有10多岁,村里安排他们分散住在当地村民家。“这里的人很好,接纳了我们,还给我们分了土地,教我们种粮食。”在郑家庄安家后,杨铂玛就与一同来到郑家庄的藏族男子杨老三结婚,并养育了6个孩子。
      因为常年游牧,杨铂玛一家很早就开始接触药材生意,1982年村里实行包产到户后,她就与丈夫出门做起了中药材生意,日子逐步宽裕了起来,当地人也纷纷上门来求教做生意之道。早年受到村里人照顾,杨铂玛一家一直心怀感恩,于是她与丈夫商量,带着村里人一起做生意,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杨铂玛的小儿子杨秀弟告诉记者:“小时候,父母就时常跟我说起当年他们刚到郑家庄时当地村民对他们的照顾,是不能忘的。
      1994年,杨秀弟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母到香格里拉县、维西县收药材,然后拿到大理地区来卖。子女开始独立后,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杨铂玛老两口与小儿子杨秀弟住在一起,在家照顾孙子孙女。
      2012年,家里的房子重新翻修,因为儿媳是白族,儿子杨秀弟在设计房屋时特意将白族建筑风格与藏族风格融合在一起,再结合当地风俗,于是,他家的房子外表看去是典型的白族民居,青瓦白墙,三坊一照壁,但墙上的壁画、供奉的神灵、房顶的经幡,让这个干净宽敞的庭院别有一番风味。杨秀弟开玩笑地说:“这不仅是民族和谐相处,也是家庭和谐嘛。
      的确,杨铂玛家的房子就像她与整个村子的关系一样,相互融合,和谐共处。杨铂玛说这个村就是她的家,她在这里生儿育女,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采访结束后,杨铂玛就跟着记者出门,去村里的公园找她的朋友们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