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宗海走出砷污染困境
阳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淡水湖泊中水质较好的湖泊,与滇池齐称“高原明珠”。2008年,一场“砷劫难”重伤了阳宗海,砷污染频频成为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昔日依水而生的阳宗海周边近10万百姓,开始了禁饮、禁渔、禁游的生活。目前,阳宗海的水质怎样?治理的成效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现场:污染阴云渐散
从昆石高速一路向东,途经阳宗海时,透过车窗便能见到一湖清澈。走近阳宗海,柳树摆着枝条。岸边的水草已经嫩绿成片。
微观,水体清澈泛着淡蓝。记者用双手捧起水轻嗅,没有异味。远观,水面上只有悠游的小野鸭和翩飞的白鹭。“现在水质好多了,砷污染时,水的颜色显黑,现在渐渐变回原来的蓝色。”阳宗镇一位张姓村民说,虽然现在村民们都不吃阳宗海的水,但海里的鱼已经过多方监测没有受到污染,完全可以吃了。老百姓对阳宗海砷污染一事都十分清楚,也没有心理“阴影”。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很多村民都说,现在的水看着清了,但水质有没有完全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权威的监测和通报。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阳宗海管理所副所长赵云宏说:“现在的阳宗海污染已经得到了重拳整治,水质也明显恢复,砷污染的影响正渐渐退却。”阳宗镇新街村委会小营村的阮光成说,老早以前的阳宗海水可以吃可以游泳,无比干净。如今,虽然都对砷污染不惧怕了,但阳宗海的水也只用来灌溉农田和牲畜饮用。
记者采访发现,生活在阳宗海附近的木希、三营、胡家庄、大哨村民也都对砷污染的治理很满意,从去年开始,他们已经按规定可以到阳宗海捕鱼,恢复之前的营生。
整治:4招涤清砷污染
2008年7月,已经保持了6年二、三类水质的阳宗海遭遇砷污染,水质变成了劣五类。砷污染事件后,处于昆明的呈贡、宜良和玉溪的澄江两市三县地界内的阳宗海治理,成为一个污染水域难以明确、多方协调繁琐不易的难题。为了早日还阳宗海的“明珠本色”,经过迅速筹备,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10月9日批准成立昆明市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13年,新修订的《阳宗海保护条例》明确了昆明市政府全面负责阳宗海保护工作的职责,彻底改变了阳宗海砷污染“多龙治水”的局面。
说到这些年阳宗海的治理措施,有着多年“治海”经验的赵云宏侃侃而谈:“砷污染事件后,全市、全区开始了点、面、源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可谓招招结合、环环紧扣。阳宗海治水经历了直接污染源搬迁、被污染水体除砷治理、5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水源保护区生态建设4大‘招数’。”
赵云宏介绍,阳宗海管委会整合资金,投资一亿元将处于阳宗海西南岸,当年污染湖水的“罪魁祸首”——90万立方米磷石膏,这一直接污染源进行异地搬迁。同时,在汤池街道、阳宗镇、草甸规划建设5个污水处理厂,现在已经建成两个。
对当年被直接污染最严重的阳宗海西北岸水域水体进行治理,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程。2009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陈景带领水体除砷项目组,进行阳宗海水质3年水体降砷任务。项目组采用生态安全的沉淀吸附法,向被直接污染的水体喷洒制剂,既能降砷、又能除磷,在大量喷洒过程中不改变水体的pH值、不引入有害元素,久而久之,水体中的砷浓度开始显著下降。
成效:5亿治水“明珠”渐蓝
“5年来,投了5个亿在阳宗海的治理上,这些钱没有白花,成效明显。”赵云宏说,如今,随着大力退耕还林、绿色廊道、入湖湿地等生态恢复建设,其中阳宗大河、摆衣河、七星河3个环阳宗海入湖河道湿地完工,大大削减了入湖水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含量。2014年全年各月主要污染因子均达标。除砷指标外,阳宗海湖体全年水质总体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标准,湖体砷指标达四类水标准,且砷浓度一直呈平稳下降趋势。
在按计划实施阳宗海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同时,阳宗海管委会密切关注阳宗海湖体及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监测情况,制定了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年监测计划,由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每月定时对阳宗海湖体北、中、南3个断面进行监测,委托云南尘清环境监测有限公司每月对3条主要入湖河道开展监测,以便真实全面地掌握阳宗海湖体及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状况,做好指标变化原因分析,采取措施科学开展保护治理工作。
同时,阳宗海管委会还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实行“绿色招商”,严格控制新一轮污染源产生,项目审批严格按照《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的规定,坚决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做到“三个一律不审批”,即全区域内的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审批;摆衣河流域范围内的工业项目和排放COD、氮、磷的项目一律不审批;阳宗海二级保护区内的工业项目一律不审批。
经过5年“铁腕重拳”的治理,阳宗海砷指标平稳下降,大部分湖水水质已经恢复到三类,部分区域达到二类水质。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