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宗海:明湖澄碧再放异彩

16.10.2017  10:34

阳宗海水质恢复至Ⅲ类水标准。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 昆明境内有两大淡水高原湖泊。滇池因面积最大,堪称高原明珠。阳宗海古代被称为“明湖”,以水色碧绿、透明而知名。

    2009年,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托管原属玉溪市的阳宗镇、呈贡区七甸街道和宜良县汤池街道,将阳宗海流域作为一个专门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这成为阳宗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开端。经过全面梳理,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逐步厘清机构人员、托管机制等基础上,将阳宗海治理作为第一要务,积极重建阳宗海的品牌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是阳宗海流域发展最快的5年,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目标。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做大经济总量,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认真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106亿元增长到288亿元,增长了1.7倍;旅游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68亿元,增长超过7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3.52亿元增长到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151元增长到13010元。阳宗海水质也恢复至Ⅲ类水标准。

摆衣河湿地公园

    治水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的第一要务就是治理和保护阳宗海。作为阳宗海流域的管理者,管委会历任主要领导都深深地明白,只有保护好阳宗海,才能发展好阳宗海。

    2012年以来,是实施《阳宗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管委会通过突出工程措施,强化日常管理,使阳宗海湖体水质得到持续改善。2013年3月1日新修订的《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强化了法治保障,为实现阳宗海“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阳宗海又先后完成了含砷危险固废处置、磷石膏异地搬迁,并建成日处理规模1000立方米含砷废水处理示范项目。推进截污治污,全面启动阳宗海环湖截污工程,建设阳宗海26.6公里环湖截污干管及阳宗片区35公里雨污分流支次管道,提升改造2座污水处理厂,流域内污水收集率达80%,处理率达100%。狠抓河道整治,阳宗海实施了3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生态河道16.8公里、建成人工湿地300余亩,实现了主要入湖河道末端湿地全覆盖。着力面源治理,完成10个村(社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垃圾中转站3个、垃圾房187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38座;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沤肥池720个,取缔流域内4家规模化养殖场,全面规范零星养殖,实现阳宗海一级保护区全面禁养。突出生态创建,完成一级保护区退耕还湖408亩,建设生态林带7800亩;完成阳宗海流域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补植补造4.2万亩;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含阳宗镇)、省级生态村8个,全区38个村(社区)均创建为市级生态村。加强水资源管控,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外流域引水补海力度,目前阳宗海水位已恢复至法定最低运行水位1766.15米以上。阳宗海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耗型项目进驻;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开展联动环境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深化河长制,制定了《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村小组“三级河长四级治理”体系及区、镇(街道)二级督察体系,建立了区级河(渠)湖库河长名录,全区共设立6位区级河长、28位镇级河长、44位村级河长,设置220块河长公示牌;以“一河一策”为原则,启动了区域6条主要河道的专项整治方案编制;设立河道专管员、保洁员79名,组建300余人的环保志愿者服务队。

    根据《阳宗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阳宗海将实施流域截污治污工程、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流域生态建设工程、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流域水环境宣传管理工程“五大治水工程”,规划项目19个,总投资6.23亿元。

    重点完成10大重点任务,即:优化空间布局及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新兴开发区污染治理,构建流域截污治污体系;以农村连片整治和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大力控制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实施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流域生态保护屏障;继续开展含砷地下水处理,消除湖泊砷污染风险;建设完善环境监管系统,提升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阳宗海流域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提升流域治理工作的科技支撑力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群众自主环保意识。

阳宗海旅游资源丰富

    强业

    青山绿水回来了,阳宗海的发展也起来了。“十二五”时期是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成立的第一个5年,也是阳宗海艰苦创业打基础的5年。阳宗海全区干部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2015年,阳宗海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从20:62:18调整为13:47:40,第三产业呈现出迅速崛起的势头。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荣获第二届中国温泉金汤奖“中国最佳温泉旅游目的地”称号,第三产业强势崛起。

    阳宗海资源丰富。除了独特的高原湖泊风光外,还有着颇具特色的地域文脉和保存较好的民间风俗。戏剧界的权威专家公认,用“”的形式来表演戏,全国只有云南小屯村一个村,那就是关索戏。关索戏是以三国英雄五虎上将关羽的三儿子关索为主角而展开的正面歌颂三国时期蜀国英雄人物的“傩面戏”,是中国一个古老而独立的戏种,被戏剧界、史学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阳宗妇女服饰可以说是阳宗坝子的一部乡村文化史。在全球服饰趋于一体化的背景下,根植于乡间的民间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乡土为背景的服饰生态圈正在被边缘化,许多传统的、承载着民族民间技艺的文化形式正走向衰落,服饰的一整套制作技艺后继乏人。可是在一些闭塞的山区,民间文化式样幸运地保存下来,阳宗妇女服饰就是这样,在本地各村庄都能看到。

    滇越铁路云南段被认为代表了20世纪世界工程技术最高水平,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称近代交通史三大奇迹。滇越铁路在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内行程20多公里,设有三家村站、水塘站、阳宗站、凤鸣村站。

    阳宗五尺古驿道是秦汉时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原起古滇国晋宁,是滇中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通道。其中几段保存得较为完好,路面用人工打凿的条石支砌而成,深深的马蹄印被当地人称为天马脚印。阳宗海(七甸、汤池)境内驿道长约15公里,即从昆明入境,经七甸小哨箐、头甸、麦地营、新发村进入汤池。

    基于这些特有的因素,阳宗海的管理者们提出了一个思路:文旅融合,着力建设国际知名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坚持把促进旅游产业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作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要素全、品质精、形象好、服务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方面加快推进品牌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关索戏、滇越铁路、飞虎队远东疗养基地等文化元素。运用好“一山一水一湖一路一傩戏”的独特资源,阳宗海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富民

    人民富裕是区域发展的根本。5年来,随着阳宗海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也有了明显增长。特别是山区农村,摸索走出特色产业致富路。在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托管的阳宗镇有这样一个高寒山区的村子——脚步哨,家家户户有汽车,依靠种植青花名扬各地。

    亲身亲历着脚步哨变化的脚步哨党总支书记黄文,深深感受到产业对村民致富的重要性。10年前,大家靠种烤烟、玉米,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但对于一向靠天吃饭的农户来说,让他们将唯一生存的依靠寄托到新事物上,那就是拿一家人的口粮在冒险。所以,一开始村委会提议转型种植蔬菜时是不被村民接受的。在村委会的带头示范下,村民们渐渐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脚步哨的青花出名根本在于品质。能种植出品质上乘的青花,正是得益于当地冷凉山区的气候特色。海拔在24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是非常适合青花生长的气候环境。再加上阳宗坝子地处阳宗海边,生态环境较好,脚步哨的青花年年都是抢手货,能卖上好价钱。与所有山区相同,道路通达性差是致命的瓶颈。所以,自从脚步哨的青花卖成品牌后,把路修通就成了村民最迫切的希望。从2007年至今,脚步哨通过争取上级资金、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800多万元,修通了脚步哨至呈贡、阳宗和澄江的路网。菜商的卡车进来了,脚步哨的小马车也变成了拖拉机、摩托车、家用小轿车。黄文说,现在每户人家3辆车是“基本配置”,在脚步哨种植青花的农户,人均年收入都能达到2万元以上。

    从小处看,农村靠产业发展致富路;从大处看,园区以民生为立足点促发展。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在财政有限、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大力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补齐教育基础短板。今年来,阳宗海加快了3个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七甸卫生院年内建成,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加快七甸社会福利院建设进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红利。

    2012年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6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151元。旅游总收入3.89亿元。

    2013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2.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320元。旅游总收入4.15亿元。

    2014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6.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273元。旅游总收入4.67亿元。

    2015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91.9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81元。旅游总收入5.29亿元。

    2016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8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10元。旅游总收入6.68亿元。

点击进入专题

编辑:曹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