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的“楚雄实践”
抢修铁路
转移群众
9月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累积降雨量、暴雨频次等多项纪录突破历史极值,引发了一系列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造成全州10县市103个乡镇997个村委会12.96万户45.98万人受灾,大量房屋、基础设施、农作物被毁,经济损失巨大。
大姚县桂花镇马茨村委会、南华县龙川镇笪家屯先后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村庄被毁,所幸人员零伤亡;元谋县发生“9·1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两个堰塞湖,导致成昆铁路中断,一人遇难、7人受伤;牟定县发生“9·30”特别重大洪涝灾害,县城形成内涝,但成功化解水库坝塘险情,避免了更大灾难发生……
在受灾面广、程度深的情况下,仅造成了极少的人员伤亡,与监测到位、预警及时、临灾避让措施精准有效密不可分,更得益于楚雄州日常预警监测培训工作扎实到位、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完善和灾害治理工程切实有效。“楚雄实践”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筑牢防灾减灾基础
楚雄州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5%以上,地质构造复杂、山高坡陡、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大,经济欠发达。
面对灾害威胁,在现有财力和技术条件难以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的情况下,彝州的应对之策在哪里?
“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州必须依靠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面系统地加强动态监测,并尽可能做到临灾提前转移避让。”楚雄州委书记侯新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是楚雄州目前应对地质灾害,减少灾害损失最重要、也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明确了防灾减灾工作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如何操作狠抓落实。
“楚雄州始终坚持‘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监测预报为主,以提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楚雄州州长杨斌介绍说,“归纳起来,就是一抓基础,注重汛前防范工作;二抓队伍,充分发挥监测员作用;三抓重点,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结合实际,全州通过强化“四大举措”不断夯实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即,选点定人明责任,宣传普及强培训,坚持四项制度和保证四条措施。
“防灾减灾工作,人员队伍和制度建设是首要因素。”楚雄州国土资源局局长胡有刚介绍,通过科学研判全州地质灾害隐患点选定监测点,明确落实监测员责任,并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全州现有监测员1880人,州、县级每人每年分别补助1000元和500元。”
在制度措施建设上,坚持实行州、县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片负责县(市)、乡镇制度,坚持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保证做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简易观测措施,给所有监测员配备哨子、警报器等预警示警器材。坚持开展应急演练措施,落实紧急避让措施。今年8月底前全州已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宣传培训分别达582次、811次,参与人数分别超过2.4万和3.2万人。
制定出台了《楚雄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了灾害预警及决策、救灾机构及职责、应急响应、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社会动员、灾后救助、后勤保障、恢复重建等具体规程,制定完善了10县市103个乡镇1100个村委会救灾应急预案措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工作责任体系。
通过不断完善气象预警体系和多部门雨情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彝州水文、气象、国土、水务、民政等职能部门实现了数据交换共享,建立起顺畅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并突出舆论引导,利用各类媒体准确发布灾情信息,广泛宣传安全避险常识,及时回应社会舆情,从而让防灾减灾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迅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