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防洪排涝综合整改方案确定 今年汛前重点解决防洪突出问题

15.01.2018  09:01

记者日前从市水务部门获悉,《昆明市城市防洪排涝综合整改方案》现已确定。为有效改善昆明市防洪排涝能力,特别是有效缓解近几年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的防洪排涝压力,昆明市将提出治理计划,分期、分年度实施整治措施。

由于昆明市特定的地理、地形、气候与水文条件,复杂的河流水系等因素,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在1950年至2013年间,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35次,平均1.8年一次,是全国近年来内涝灾害严重的60个城市之一,城市防洪形势严峻。

昆明主城三面环山,面山地势陡峻,洪水直接涌入城市;市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降低,且河道坡度平缓,行洪速度慢;加之城市下濒滇池,滇池正常蓄水位与主城中心区高程最大高差仅3米,变动回水对主城入滇池河道普遍存在顶托影响,影响最长河道达11.4公里,极大降低了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据统计,昆明主城面山径流面积374平方公里,流域30年一遇6小时降雨量为111毫米(洪水主要成峰雨量),产生的洪水总量约为2150万立方米,加上城区降雨形成的洪水总量约为518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667立方米/秒,洪水经主城21条河道流入滇池,主城河道的泄洪能力约为420立方米/秒,泄洪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入滇池水量可使滇池水位在一天之内上涨约15厘米,增加了城市洪水调度的难度。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不透水面积持续增大,原来以农田为主的滞洪区基本消失,同量级暴雨条件下的汇流速度加快、径流量随之增大,加剧了城市内涝的产生。主城区土地开发建设强度大,人口密集,维持城市运转的公共服务设施大都分布于内涝风险区,洪涝易对城市正常运转带来不利影响。

经过多年的防洪排涝整治工作,昆明主城区基本形成了以“下泄、中疏、上截、高蓄”为主体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但当前,主城区现有防汛排涝设施仍存在下泄系统泄洪不畅,导致滇池水位增高,对城区河道形成顶托;中疏系统现状标准低,行洪排涝能力不足;上游面山洪水截导能力不足;上游水库群拦洪错峰能力有限。

昆明近中期防洪排涝重点工程

下泄系统

实施海口闸出流提升工程

中疏系统

实施盘龙江行洪能力提升工程

海明河-枧槽河排涝能力提升工程

金汁河防洪能力巩固提升工程

排水管网、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北京路(环城北路—金星立交)淹水治理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上截系统

实施东干渠防洪整治工程

春雨路面山洪水拦截工程

西三环面山洪水拦截工程

长虫山面山洪水拦截工程

昆明城市防洪排涝目标

近期

2018年汛前

将开展部分工程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今年防洪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中期

2020年

通过实施部分工程措施,使昆明中心城区遇30年一遇洪水时,城市主体功能的发挥不受大的影响;

远期

2030年

通过全面实施昆明城市防洪规划及排水防涝规划提出的整治措施,使昆明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城市主体功能的发挥不受大的影响。

防洪措施

4个系统  从下往上实施整治

根据《昆明市城市防洪排涝综合整改方案》,昆明将对下泄、中疏、上截、高蓄4个层次的防洪排涝系统按照“从下往上”的思路进行梳理。

下泄系统:将采用相应的标准进行整治,保证外海按50年一遇标准下泄,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制定海口闸调度运行手册,实现海口闸精细化管理。

中疏系统:根据主城区21条入滇池河流的不同问题,采用拓宽疏浚河道、水系连通、加高加固河堤、改造桥涵、旁通分洪等策略措施,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并提高排涝管网的疏排能力。研究和实施截污堰改截污闸的工程方案,缓解大暴雨时的阻水问题。增强城市陆面的“蓄、滞”能力。合理布局雨水调蓄空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园、绿地的“蓄、滞”作用,从源头上减少城市雨洪。

上截系统:构建截洪系统,开展面山雨洪拦截疏导的系统研究,合理规划工程布局,科学确定拦蓄洪水规模,研究制定拦蓄洪水疏导线路,最大限度减轻城区的防洪及内涝压力,重点开展东干渠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并及时研究西北面山截洪体系规划建设问题。

高蓄系统:将分析水库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库供水的需求,合理确定兴利库容,挖掘上游水库群特别是松华坝水库、宝象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的削峰、错峰潜力,重点研究松华坝水库滞洪区1.1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部分利用,提升对上游洪水的蓄、调能力。(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