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凤斌:携手扶贫攻坚 同步迈进小康

18.10.2015  14:39

携手扶贫攻坚 同步迈进小康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15年10月17日)

  

同志们:

今天是全国第二个“扶贫日”。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扶贫开发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全国“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弘扬扶贫济困、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参与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紧紧围绕年度扶贫开发目标,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教育扶贫、定点扶贫和社会扶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定政策、增投入,明路径、扶到户,抓改革、添活力,强督查、促落实”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周期长、含金量高、投入资金多、覆盖面广的扶贫开发政策,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43亿元、到户贷款12.52亿元、项目贴息贷款2.19亿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04.31亿元,社会扶贫直接投入3.24亿元,实现了“专项扶贫提质、行业扶贫提速、社会扶贫提标”的良好效果,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4万,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七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截至2014年底,7个县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贫困人口有20.75万,贫困发生率达7.1%,一些地区的贫困程度还很深,贫困面还很大,是全国还拥有3个以上国家级贫困县的4个省会城市之一,扶贫开发仍然是我市三农工作中最大的“硬骨头”、全面小康的短板和瓶颈,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四位一体”格局没有变,离市委、市政府提出2017年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时间越来越近,每年要减少6万多贫困人口,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树立科学精准扶贫的新理念,在深入总结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将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相结合、产业开发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相结合、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持续不断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确保到2017年,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倘甸“两区两县”和其他非重点县盘龙区、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实现减贫目标,其中:2016年禄劝县摘帽,2017年寻甸县摘帽,2018年东川区摘帽。

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全市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同时,实行“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到户帮扶责任制,落实到户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三是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四是强化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力争在实现贫困群众能谋生、能脱贫、能致富上取得新突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针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深化教育扶贫,增强贫困劳动力转移的就业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同志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传统美德,扶贫开发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市政府号召,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界仁人志士都行动起来,真心诚意播撒一片爱心,自觉自愿捐出一份善款,让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乐善好施、关爱他人成为一种自觉习惯,用温暖改变世界,向贫困说再见。

祝第二个“扶贫日”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